论人工自然的本质特征_物质与意识论文

论人工自然的本质特征_物质与意识论文

试论人工自然的本质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自然论文,本质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人工自然具有改造过的客观物质性、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性、对象化了的人类意识性、凝结着的社会实践性、人与自然相互转化、协调发展的中介性等五个本质特征。它们依次体现了人工自然本质的不同侧面,反映了它的客观基础、目的要求、内在根据、现实成因和作用方式。五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一起构成人工自然的本质。

人类产生以来,经过世世代代的辛勤劳作,“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1]使外部自然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发展到今天,人工自然对人类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探讨人工自然的本质特征,对于发现和揭示其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人工自然观,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把握世界,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改造过的客观物质性

人工自然不是天然自然,但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共同构成统一的自然界的两个密切相关的部分。因此。二者具有相同的客观物质性。首先,人工自然是从天然自然改造而来的“为我之物”,其物质原料是天然自然提供的。人类不能无中生有、凭空创造任何东西。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由其中生产出来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其次,建造人工自然的根据和过程来自天然自然、服从自然规律。人工自然是人们在正确认识指导下,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因此,它是已知客观自然规律的再现和对象化,其建造过程也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生产过程。列宁指出:“客观过程的两个形式:自然界(机械的和化学的)和人的有目的的活动”。[3]这里说的“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客观的,也就是指人们创造人工自然的根据、手段、原料、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再次,人工自然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创造出来的人造物,因此,它又是人类意识的物化、人类智慧的结晶。但它一旦被物化出来,就是对象化了的客观实在,就拥有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本质和规律。因而,它又是认识主体再意识的客体,不依赖于认识主体及其意识而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它们一方面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一方面,也预先规定新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4]这里的“一定的物质结果”和“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是包括人工自然在内的,其客观性是明显的。

人工自然的客观物质性又是改造过的客观物质性。天然自然独立于人之外,自生自灭,自成系统,永恒存在。人工自然则不然,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变革自然的改造作用,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共同发展、并存共亡。一方面,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的创造之物,它具有天然自然所没有的新形态、新特征,这些新形态、新特征虽然不是人类任意附加的,而是客观物质世界本身所潜在固有的,但却不是自然界自然产生的,而是人类对其变革、挖掘和改造利用的结果。人工自然的建造过程就是对天然自然的改造过程,即旧结构、旧功能、旧性质的丧失过程和新结构、新功能、新性质的产生过程的辩证统一。它通过实践的力量既证实和再现了外部世界丰富的客观物质性,也感性地展示和确证了人类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人工自然又是人类按照特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创造出来的为我之物,所以,它的属性、功能和运动方式又烙印上了鲜明的人工特征,成为人的目的、计划、意志等内在尺度的感性表现。离开人的内在尺度,离开人类,人工自然将丧失其本来的意义,将沦落为自在之物。可见,与天然自然不同,人工自然的客观物质性具有属人的性质,与人的内在尺度相联系。毋宁说,它就是人类内在尺度的客观体现。而这正是它客观物质性内容的本质所在,也是它区别于天然自然的根本所在。

二、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性

任何人工自然都是人们出于一定的目的、为满足特定的需要而建造的,都是作为价值客体而存在的。例如,人们需要耕田,发明了犁和拖拉机;需要运输东西,发明了汽车、火车;需要消除海上浮油,创造了分解各种石油烃的超级细菌;等等。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并不断产生和发展的,人工自然因此也丰富多彩并不断建立和进步。

人工自然的价值性既来自它的物质属性,又取决于主体的客观需要。一方面,建造人工自然就是改造天然物质形态的结构和存在方式,使之产生符合人需要的功能。这种功能虽然见诸于物,但它却是人类需要的对象化或物质化,又是实现需要的物质手段。人类的需要通过实践转化为人工自然的功能,实现于人工自然的功能之中。人工自然的这些功能当然不是主观随意的,它有其赖以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这种客观基础就是人工自然所固有的物质属性。马克思说:“一物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因而对人来说是财富的要素,正是由于它本身的属性。如果去掉使葡萄成为葡萄的那些属性,那么它作为葡萄对人的使用价值就消失了。”[5]正是人工自然的客观物质属性才构成它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性的可靠根基,成为其价值性的物质承担者。另一方面,人类创造人工自然归结到一点,就是对它能满足人类需要的功能的追求。这种追求的原初出发点和内在驱动力不是物质的属性和功能,而是主体的需要。正是在需要的驱使下,人类才努力创造人工自然,实现这种功能。离开人的需要,人类就无需实践、无需创造,天然自然因此也就无人问津、依然故我,仍为自在之物。如果这样,就既没有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关系,也没有人工自然,更谈不上人工自然的价值。因此,某物对人是否有价值,不是以某物自身的属性为基准,而是以主体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客观需要为基准。主体的现实的需要是物是否具有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马克思指出:人们“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6]所以说,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整个价值关系的中心,而主体的客观需要则是人工自然价值性形成的基本前提。

人工自然的价值性深刻体现了人类主体的创造性本质。与动物不同,人的需要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仅仅依靠自然存在物的直接的形态,不能满足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而自然事物丰富的潜在属性并不因为对人有用就自动展示或暴露出来。因此,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或现成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与客体之间逐步建立的一种创造性关系。无论是发现客体所潜在的价值,还是创造新的客体、实现价值目标,或是发明或掌握其使用方式,都始终贯穿着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人工自然作为价值观念的物化、价值目标的实现,它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价值客体,其价值性在根本上所体现的是主体的创造性本质。

三、对象化了的人类意识性

人工自然是人们依据对外界事物的结构、属性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进行合乎目的的设计,并以此对这些事物的结构、属性和功能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优化组合的结果。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人类理性的创造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物化的知识力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7]因此,人类意识是人工自然的本质,人工自然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人工自然的人类意识性,是由它对人类意识的依赖性所决定的。人类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出于一定的目的、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创造人工自然的。这种自觉的活动,一刻也离不开人类意识的正确引导、积极参与和具体指导。首先,人类意识是人工自然实践的起点。建造人工自然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目的、计划就是引导、发起实践活动的观念、意识。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事情都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8]意识的能动性一开始就以其目的性、计划性鲜明地表现出来,构成人工自然实践的起点。其次,人类意识提供人工自然实践的内在根据,规定其结果。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正确深刻地反映了客观规律。作为起点,它已观念地描绘了人工自然的“目标或蓝图”。人们创造人工自然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这一观念的“目标或蓝图”进行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9]具体地说,作为客观规律正确反映的人类意识,它不仅提供创造人工自然的理论原理,而且规定其材料性质、结构要求和功能属性,以及建造它的规范、工艺和进程。而这正体现了人工自然建设中精神变物质的实质。再次,人类意识还能对人工自然的可行性作出判决,凡是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有科学理论依据的人工自然,都是可行的;反之就是不可行的。历史上,许多发明创造经意识判决是可行的,结果首先在实验室里被发明出来。相反,有些人不顾警告,梦想制造第一类永动机,结果事与愿违,成为笑柄。第四,人类意识还为人工自然的社会使用提供指导。人工自然的普遍建设和飞速发展,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对创造和使用它的人类主体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最明显的一个事实是,人类必须明白,并不是他所创造的人工自然是可以随便使用的,像创造它时就知道它的结构和功能一样,使用之前他就必须清楚使用的后果。众所周知,在核战争中,只有失败者,而不会有胜利者。与此同时,作为人工自然建设的负效应,生态危机已悄然出现。人类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严重性,并积极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建设新型的人工自然,社会地和物质地预以处理和解决。而所有这一切,首先离不开人类意识的正确认识及其相应指导。离开了人类意识的超前认识和正确指导,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人工自然的人类意识性深化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透显了当代世界的本质特征。一般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有两个层次,即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人工自然的普遍建设和飞速发展,把这种立足于物质看意识的传统看法推进到立足于人类意识看人工自然的新水平,使哲学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深化到人类意识决定人工自然的第三层次,大大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人类意识决定人工自然这一事实表明,人类今天已经进入到了在物质第一性基础上的“人类意识立地”的崭新时代,当代世界因此以人类意识为主导、以人工自然为基础。这就是我们时代的本质特征。

四、凝结着的社会实践性

人工自然不论作为意识的物化,还是改造自然的成果,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凝结。我们知道,天然自然首先以物的形式“在我之前”,然后才以观念的形式呈现“在我之中”;而人工自然则先以观念的形式呈现“在我之中”,然后才以物的形式对象化“在我面前”。人工自然的建设过程就是建立在上述物质变精神基础上的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因此,它的建设有赖于两个根本因素。一个是人类的科学认识,一个是人类的自然技术。前者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为人工自然的建设提供内在根据;后者是人类变革和改造自然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是人工自然得以创造的直接成因。但不论是科学认识或自然技术,它们都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一方面,任何已有科学认识和自然技术,只有纳入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才能使其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才能实现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发展。因为,有了人们的自然技术和科学认识,还不等于建成了人工自然。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必须进行变革自然的物质活动,即通过实践,在变革对象的过程中实现技术的物化、认识的对象化。全部人工自然,无论低级形态的还是高级形态的,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无论是自然技术的形成或是科学认识的获得,都源于社会实践。人不是天生就有娴熟的技能和正确的认识。要形成一定的自然技术和科学认识,就必须实际地变革自然、探索自然、占有自然,即通过实践,在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物质地和观念地把握自然,形成技能,获得认识。人类的一切技术和知识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就什么都谈不上。

历史事实表明,人工自然的历史发生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而其正式建立和发展则越来越直接依赖于科技实践。众所周知,石器型、手工工具型人工自然不是科学的产物,而是生产劳动的产物,是经验技能的物化。随着近代科学和机器系统的建立与发展,人类的科学实验活动和以认识自然、生产知识为目的的精神生产活动逐渐从物质生产活动中独立出去,并很快取得领先地位,实现了“生产→技术→科学”向“科学→技术→生产”的历史转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现代社会实践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新格局,人工自然的建设直接依赖于科技实践了。无论是电子计算机、通信卫星和信息网络等信息型人工自然,还是黎明水稻、发光烟草、杂种珍兽和超级细菌等生态型人工自然,或是航天飞机、长征火箭、宇宙飞船和空间站等航天型人工自然等等,它们都直接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科技实践已成为人工自然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途径。这就是人工自然社会实践性的当代特征,也是科学技术社会化与社会实践科学化的具体表现。

五、人与自然相互转化、协调发展的中介性

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交往的、人的身体。”[10]人与自然交往的根本方式是劳动。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永恒的物质变换过程。而劳动就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工具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这里的物质工具就是人工自然。它作为中介把人与自然界连结起来,使其相互转化成为可能。一方面,通过它,人类改造无机界,创造对象世界,使自然界不断人化。马克思指出:“通地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11]另一方面,通过它,不断地丰富主体,提高人类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主体不断客体化。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12]正是通过人工自然这个中介,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转化才具体地历史地得以展开和完成,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才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事实。[13]

借助于人工自然,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多种负效应。人工自然作为中介,又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手段。首先,治理、消除各种负效应需要人工自然为其提供物质手段。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推毁。”[14]历史上,长矛弓箭所导致的人类第一次生态危机—其结果是作为禁忌的图腾的诞生—是靠铁器带来的农牧业的大发展解决的。而今天的生态危机是要靠完整利用自然生长全过程、正确处理社会生产与自然生产关系的生态型人工自然来解决,而不能只靠“非物质的增长”来解决。其次,借助于人工自然,人类与自然之间既斗争又和谐的矛盾发展过程,就是具体的、历史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环节。人类的生产过程就是打破自然平衡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发展过程。这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必然性所在。马克思指出:“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扩大。”[15]可以说,一部人类生产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的历史。这里,“解决”并不是取消,而是使其关系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性质。正是人工自然这个中介,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具体地、历史地规定、引起和转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使二者的关系不断扩大、深化和发展,并以此实现着二者之间从不适应到适应的相互协调与互动发展。目前的生态危机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大尺度:社会生产正在向包括自然生产在内的“大生产”过渡;而地球也将不再是人类活动的唯一界限。正确处理社会生产与自然生产、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建设生态型人工自然,实现地球与太空两个方向人工自然建设的全面结合,不仅势在必然,而且迫在眉睫。生态型、航天型人工自然正是协调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物质手段。

总之,上述五个特征依次反映了人工自然的客观基础、目的要求、内在根据、现实成因和作用方式。它们作为人工自然本质特征的不同侧面,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起构成人工自然的本质。因此,人工自然我们可以定义为:它是指,人类出于一定的价值需要,根据一定的自然规律,利用客观的物质条件,在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自然界原来所没有的存在物(即人造自然)。

标签:;  ;  ;  

论人工自然的本质特征_物质与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