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发展理论演进_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发展理论演进_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发展理论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地理学论文,视角论文,理论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非常活跃和发展演化很快的学科,在二战后的欧美国家,经济地理学界几乎每10多年就出现一轮新的理论思潮,来思索和解释社会经济变革的空间内涵和过程。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经历了数次主要研究方法和视角的转变,如20世纪7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80年代的新区域主义、90年代以来的“新经济地理学”以及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经济活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关系迅速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焦点。虽然旅游发展一直没有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但是经济地理学的每一次转向都对旅游发展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丰富了旅游发展的理论,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旅游活动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空间规律。

在中国学术界,旅游发展理论的研究长期滞后于旅游实践活动,回顾国际上旅游发展理论在经济地理理论发展演化的带动下近30多年来的演进过程,对中国旅游发展理论的研究方向以及进一步与国际学术界对话、接轨有重要意义。

2 20世纪80年代旅游发展理论

2.1 依附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学者们开始广泛关注旅游发展方法和演变规律。这一时期,主要的旅游发展理论框架是依附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两者的形成来自于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依附理论属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而生命周期理论属于现代化理论)。这两个理论框架基于共同的前提,即高度关注影响大众旅游产业增长的因素,如:运用旅游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目的地追求游客数量的增加以及旅游者追求以较少的花费高效率地完成他们旅游的愿望。

依附理论这样解释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一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嵌入全球旅游目的地系统的初期,这个新兴产业表现出边缘性即地方性的特点,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以及与全球旅游目的地系统结合的强度增强,地方性(边缘性)的旅游产业体系逐步与核心旅游区加强联系,表现出海外企业和地方精英企业的特点[1]。旅游发展可能造成以下不利于地方发展的结果:第一,虽然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而引起总消费支出的增加,但最大的得利者是海外企业和地方精英企业,而当地人几乎没有增加经济利益。第二,随着海外企业和地方精英企业主导的大众旅游供给的增加,导致了消费的高增长,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社区和地方控制发展旅游的能力减弱的局面,并给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旅游目的地如同工业产品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从生到死的演变过程,只是对旅游的研究需要用游客的数量取代工业产品的销量。旅游目的地的演进要经过6个阶段:早期探险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2]。但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是不相同的,有的较短,短至数年;有的较长,长达数世纪。不论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长短,进入衰退期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对目的地进行整改、跃升,使其重获吸引力。

虽然旅游学者们对依附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证性研究和理论探索比较广泛,但是也有学者提出批评。他们认为,依附理论常常被全球尺度和世界体系所困扰,它过于重视外部因素[3],而忽视了国家和地方内部的因素[4]。这两种方法的研究案例都忽视了通过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努力控制地方发展的命运,都忽视了把地方居民考虑到发展规划中去,以减小或者避免周期性发生的恶化[5];两个理论框架对于旅游产品和集聚本质的变化很少涉及,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组织的改变也没有有效的论述;特别是运用资本的能力去对付周期性的利润下滑和危机也产生了争议[6]。

2.2 社区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强调地方作用的社区研究方法出现,它指的是当地社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实际旅游发展和旅游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参与旅游规划和旅游决策过程,以实现社区的社会经济利益最大化。社区研究方法的倡导者认为,社区及其组成成分在决定旅游目的地发展效果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7]。与依附理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区方法认为地方居民有能力制订发展规划和参与旅游发展,从而在涉及到地方事务时,能听到当地人的声音,使地方居民在某种程度上能控制旅游产业的发展。P.E.Murphy认为,如果社区居民能够长期决定旅游发展,他们将能把旅游产业塑造成他们所需要的、适合当地发展的形式[8]。

社区参与是把利弊兼具的双刃剑。一方面,社区研究促进了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责任,把重要的地方知识列入旅游发展规划,为当地人提供了发表歧义的机会;另一方面,地方居民参与常常造成高昂的运作费用,他们对发展的成果有超逾现实的期望,作为边缘人群与那些通过他们自己的企业网络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精英企业可能产生新的冲突[9]。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社区参与的支持者常常忽视地方精英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参加组织的趋势[10],它也忽视了这样的事实:性别取向和种族势力影响社区的权力结构,更忽视了社区有更加宽广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环境结构的背景[11]。

对社区旅游研究方法持反对态度的学者认为,地方与产业的发展关系是一种可以归纳的形式,能够在其它的地方应用。如果不考虑全球社会劳动力分工的深刻和复杂的本质,那么地方专家们的利益和宽泛的地方居民的期望就不会相一致。地方对旅游经济的发展有依赖性,但并不是说当地居民的利益仅仅是单一因素所决定的,正如Urry所认为的,人民的利益在不同的地区出现巨大的差异,不应该把它作为附属品,以至于人民的利益表现出地域性[12],更重要的是,社区方法往往忽视在广阔的决策范围内资本积聚的发展过程中地方居民的含义。

3 20世纪90年代旅游发展理论

二战后,福特主义和柔性专业化对旅游发展理论发挥了深刻的影响,但一直并没有引起学界的深入探讨。在20世纪的90年代,受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影响,旅游学界掀起了对大众旅游和新旅游的思辨和争论。

3.1 “福特主义”和大众旅游

“福特主义(fordism)”强调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与管理方式。二战后,这种工业社会特有的特征逐渐影响了旅游发展的模式,在20世纪的90年代,甚至今天的一些地区,福特式生产方式在新兴旅游目的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仍是大行其道,如何扩大规模和降低成本成为旅游发展优先考虑的问题。“福特主义”的产业发展模式对旅游发展的直接影响是旅游产品和线路的标准化、游客的大众化、地方文化的商业化和游客流动的全球化。毫无疑问,这种标准化旅游模式促进了国际旅游向大众旅游的转变。

阿莉娜·普恩(Auliana Poon)博士认为,大众旅游是“以固定的价格、标准化的服务,大批量销售给大众顾客的包价旅游”[13]。学者张凌云认为大众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就是廉价(cheap)、便利(convenient)、安全(safe)和舒适(comfort)。它提倡标准化生产、大批量采购、集约化经营、网络化销售,从而形成规模经营优势,达到降低成本、薄利多销的目标[14]。我们看到,大众旅游发展模式并没有像有些西方学者预言的一样成为旅游发展史中的一个特定阶段,至今仍然是某些目的地地区旅游发展的模式。

3.2 弹性专业化和“新旅游”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发达国家在后现代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背弃了传统福特主义(fordism)所强调的大规模、标准化的发展与管理方式,提倡回归人性,逐渐形成了以柔性、灵活、即时为特征的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福特主义逐步发展成为各种各样的柔性和动态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如:“后福特”“弹性积聚”和“弹性专业化”,它们已经在传统工业生产领域和新经济中得到了认可和推广,这种发展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旅游学界重视并被广泛地渗透到旅游业的发展研究之中,其中,普恩的新旅游理论是影响最为广泛的。

普恩这样解释新旅游:①旅游产品是灵活的,价格上可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竞争;②旅行及旅游相关产品的生产不再仅取决于规模经济,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兼顾规模经济和满足不同客户的特殊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③生产更多地受消费者的不同需求驱动;④旅游产品的促销手段也因消费者需求、收入、时间和兴趣的不同而异,大众化的营销理念不再占主导地位了;⑤新的旅游产品仍会被旅游者大规模消费,但这个消费群体会更有经验、受过更多的教育、更能为目的地着想、更独立、更灵活、更环保;⑥消费者会把目的地的环境和文化视为旅游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

弹性专业化的基本原则是体现新旅游的最优方法,新旅游经济学与旧旅游经济学差别很大——收益率不再仅仅依靠规模经济和无差别的大众旅游市场的开发。对于旅游行业的收益率和市场竞争来说,范围经济、系统利润、片断化市场、有计划的和客户定制的旅游产品变得越来越重要[15]。新旅游要求旅游企业发展的最优方法是聚焦于产品的柔性与多样性、市场的片断化和综合性发展,并且柔性和多样性是被越来越多的先进的应用技术所推动。市场的片断化是指打破了大众旅游市场模式而形成了各种个性市场,从而表现出了旅游需求的多样性特征。综合性发展要求旅游企业开拓新的业务,以寻求协同作用优势、系统利润和范围经济。

“福特主义”和“柔性专业化”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代表着旅游发展理论追随着经济地理发展理论的进步趋势,两种方法强调在全球范围内针对不同的区域和社区以需求的视角理解资本积累的过程;另一方面,克服了早期以描述性为主的依附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固有的宿命论内涵。新旅游的出现为欠发达地区和小公司提供了比过去更多的发展旅游的机会[13]。

然而,一些学者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过程的研究提出了异议,特别是旅游业。持批评观点的学者认为,围绕福特制是否曾作为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主导积聚体制而存在。确实,这方面在旅游业存在争议,具有“3S”特点的旧的或者称之为大众旅游,它事实上仅仅曾是部分欧洲的主导旅游形式,在其它地方,例如,北美从来没有成为主导的旅游模式;即使是在发展中国家,90年代才开始普及。涉及福特制危机的又一批评是:关于大众旅游产品的价值产出和生产率的减低是非确定性的,一些生产一流大众产品的产业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另一些下降。当我们看到一些小旅游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原有的大众旅游企业继续繁荣昌盛。大众旅游的便利、价格和旅游方式对很多消费者仍有吸引力,尤其是国际旅游,语言、习俗的不同,使大众旅游至今仍成为入境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正如Williams and Montanari所认为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虽然小企业可能发展和繁荣,但我们仍然不能预知他们与大企业相比的竞争能力和他们的发展前景如何[16]。这些理论的一个更重要的缺点是在空间尺度上,福特理论主要应用于国家尺度上,而对于它能否应用于区域或是地方尺度上,还不清楚。后福特理论应用于分析从地方到全球的尺度也是有很大的困难,而且实证研究较少,且多集中在发达国家的生产领域,服务领域很少,旅游业的实证研究更少。

4 21世纪理论前沿:全球/地方理论

进入21世纪,全球化和地方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两股潮流,如何驾驭这两股力量决定各国的兴衰?注重“地方”、强调“全球”,以及探究全球化和地方化两股力量的交错是新世纪国际上经济地理学研究视角的新动态。一方面,从国际背景看,全球空间一体化和新区域主义的建构,促使国家由相对独立的国家空间单元向国际空间融合,为了不被沦为世界的边缘,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其次级区域都在积极地谋求与全球空间和地缘空间的安全而有效地连接,这种连接是多方面的,也布满了荆棘,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国际旅游业是有效和安全的连接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更加凸现了地方化因素在资源流动中的“黏结”作用,地方的特性、文化和地域特点是旅游业的生命力。在认识到全球化在过去的20~30年间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繁荣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地方的力量,必须以辩证统一的观点来考察全球—地方连接对国际旅游发展的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仅仅应用全球化理论来研究旅游的弊端,而全球/地方的理论框架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旅游发展的研究。

经济地理学倡导的全球/地方的理论框架包括:全球商品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生产网络。三者都致力于营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涉及的全球、区域、地区尺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理想的理论框架。随着理论建构的深入,全球商品链理论的研究已融入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之中,这是管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的一条路径,长于部门分析和经济分析;全球生产网络则是另一条路径,是研究跨国公司的地理学家向全球化研究的扩展,长于企业和区域分析及权力关系分析。最近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分析也日益融合,两者在经济地理学中都强调多层次的价值的创造、产业的升级的过程。

近年来,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成为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区域、地区和企业发展的前沿理论,但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多集中于生产领域,应用于旅游发展的很少,再次显示出经济地理学前沿理论对于旅游发展研究的滞后性。在少量已有研究成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学者Michael Clancy,构建了全球商品链理论研究国际旅游的基本框架,认为全球商品链理论是揭示全球/地方旅游产业经济关系的最合适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国际旅游发展的最适宜的理论框架[17]。

国际旅游者从客源国跨越国界进入目的地国家,使旅游成为一种国际商品,旅游产业活动的分离和整合在跨国的空间尺度上上演,其经济活动范围跨越了地方—区域—国家—全球,全球商品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生产网络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从地方到全球的尺度上研究旅游经济活动的运动规律的框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法去理解第三世界国家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提供了研究旅游活动所有参与者和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方式。进一步的研究,寄希望于这些理论框架能够成为关于旅游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缓解贫困的灵活有效的政策工具。

5 对发展旅游经济地理学的思考

经济地理学所具有的经济特性、空间特性和综合特性使其对于研究旅游业这样一个新兴的、涉及多个部门的经济行业具有独到的优势。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可以丰富旅游学的理论建构,为解决旅游理论研究一直滞后于应用性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30年来,经济地理学前沿理论的研究侧重理论的思辨,这种理论的思辨对旅游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依附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到社区研究方法;从福特主义到弹性专业化;从全球化到全球/地方框架。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演进引领着旅游发展理论的革新,为旅游发展理论的完善指明了方向。

同时,我们也看到,旅游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相对于生产领域而言,从文献的数量和时效来看,经济地理学对于旅游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和“滞后”的地位;其二,旅游问题一直没有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由于旅游业具有的“消费”特性与生产领域“生产”特性有显著差异,使经济地理学关注的主流问题(即生产领域)的前沿。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经济行业,其理论研究一直滞后于应用性研究,所以借鉴相关学科,尤其是发展演变较快、紧跟时代潮流的经济地理学的前沿理论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中国经济地理学正在克服制度和文化差异的障碍,开始与国际主流经济地理学研究接轨,其前沿议题对于旅游问题的研究将为中国旅游经济地理学和旅游学奠定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

标签:;  ;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旅游发展理论演进_经济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