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管理论文,新模式论文,流动党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福建省莆田市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达50多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17%。其中外出流动党员8618人,占全市党员总数的7.7%。外出流动党员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一支充满活力的队伍,但也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为此,莆田市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和永葆共产党员队伍先进性这个大局,探索创新管理机制,抓好流动党员教育工作。
创新双向管理模式
近年来,莆田市对外出流动党员逐步形成了从自我管理—双向管理—属地管理的管理新模式,有力促进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早在1989年,莆田市就开始探索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模式,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外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意见》等5个文件。并实行流动党员管理卡制度,以乡镇、村党组织为主加强管理。但在具体实践中,莆田市发现这种自我管理模式存在“流出地管不着、流入地管不好”等状况。针对这种情况,莆田市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沟通联系,着手开展一些基础性工作。
莆田市根据流动党员特点和党建工作实际,坚持“边组建、边整合、边发展、边提高”的方针,先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成立党工委,配备专职党务干部,而后逐步推广。目前,莆田市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外),共建立了驻外党组织104个。莆田市还先后从市、县区机关选派4批112名懂经营、善管理、会党务的年轻干部到市外非公有制企业挂职,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和联络员。
莆田市还采取与流入地党组织“横向联合”的办法,主动加强与流入地党组织的沟通与工作衔接。莆田市在驻外党组织组建时,流入地的组织部门都予以大力支持,还在流动场所、电教设备等方面给予帮助。现已有北京、青海、天津等地10多个驻外党支部,顺利移交流入地党组织管理。最近,莆田市驻北京朝阳区的9个党支部与朝阳区东湖、管庄、豆各庄等6个街乡签订双向协议书,从而开创了“流出地党组织组建为主、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的新模式。
创新学习教育模式
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是新时期党建的一项新课题,莆田市坚持以改革的精神,不断创新流动党员学习教育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激发流动党员的政治热情。
为使党员教育不停顿、不断线,莆田市加强对流动党员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2005年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该市针对驻外流动党员队伍中存在党性观念不强等突出问题,由市委常委专门挂钩联系点,重点开展“党员权利义务教育”、“服务发展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爱国爱乡教育”等四个专题教育。2006年,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莆田市开展了以“知荣辱、树新风、葆先进”为主题的荣辱观教育。今年,莆田市又围绕“迎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这条主线,组织在流动党员中开展“迎接十七大,永葆先进性”主题实践活动。通过一年一度的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地保证流动党员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
莆田市委还建起驻外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网站,开办网上党校,至今有6000多名流动党员通过网上党校接受教育。今年2月,根据中组部关于流动党员活动证发放有关通知,莆田市充分利用流动党员返乡过年的有利时机,举行有1000多名流动党员参加的《活动证》发放仪式,市委书记袁锦贵结合莆田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每年春节期间,莆田市利用农村党员活动室,由市、县区相关部门领导和有关党务专家给返乡的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授课、培训。
创新服务内容模式
莆田市委按照“为流动党员服务要做到心坎上”的思路,坚持围绕教育管理抓服务、抓好服务促发展,寓服务于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管理、服务与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为方便流动党员相互交流、促进共同提高,莆田市委组织编印了《流动的先锋队》画册、《莆田市外出党员、在外民营企业家名录》、《莆田市在外民营企业电话号码簿》、《莆籍在外乡亲服务指南》等,并收集了6万多条分布全国31个省区市100多个行业的人才和企业信息等。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在计生、社会治安、宅基地和户口迁移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竭力疏导调解民间纠纷,切实维护流动党员和乡亲的合法权益,解除其后顾之忧。如,通过与当地党组织的沟通联系,帮助在外乡亲追回拖欠工资900多万元。不少流动党员和在外乡亲,经过多年拼搏,现在成为企业家,但大多因文化水平不高,其企业管理水平与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还有距离,近年来,莆田市先后联系推荐5000多名流动党员和在外民营企业家就近参加有关高校的学习和函授。并举办了“在外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专题讲座”、“企业发展论坛”等。
“三个创新”得来“三赢”
莆田市通过创新双向管理模式、创新学习教育模式、创新服务内容模式,实现了流入地、流出地和党员自身发展的“三赢”。
为当地作出了贡献。据统计,莆田人在全国各地创办企业有2.2万多家,其中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约有6000多家。目前,仅在北京的莆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就有10万多人,创办大小企业8000多家,去年总产值达1800亿元,上缴税费60多亿元,为当地安置下岗职工3万多人。2003年“非典”期间,莆田市委及时发出《致莆田外出党员的一封信》,驻外党组织、外出党员积极响应,参与当地防治“非典”斗争,累计捐款上千万元。今年,在莆田市驻京党工委的号召下,500多名在京流动党员向10多万名在京乡亲发出“知荣辱、迎奥运”的倡议书,为迎接奥运盛会、树立文明新风贡献力量。近3年,莆籍流动党员、在外民营企业家共为当地各类公益事业捐资达1亿元以上。
为家乡添了光彩。近年来,莆田市委领导每年都利用到各地出差的机会,向当地流动党员通报家乡发展状况,扩大流动党员对家乡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引导流动党员和民营企业家回乡创业。对此,大家积极响应。党员王子龙三兄弟,回乡投资宏发钢材交易市场,去年营业额达2.25亿元,并投资5.6亿元,建设管道燃气项目,最近他们又投资1亿元,开工建设秀屿国家级木材加工区基础设施和厂房建设项目。莆田市委驻上海党工委副书记叶文珍,联合46家在沪莆籍民营企业,回乡投资18亿元,进行木材加工项目建设。3年多来,莆田市民资回归工业、商业、城建类项目达1270个,计划投资525.5亿元,已完成投资197亿元。同时,他们还为家乡各种公益事业捐款近亿元,并带动转移家乡农村剩余劳动力28万多人。
为自身增了活力。在2006年省、市、县、乡各级换届选举中,有1名流动党员当选为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有33名流动党员当选市、县(区)党代会代表。200多名流动党员、在外民营企业家被推荐担任市、县区、乡镇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在纪念建党85周年活动中,有1个驻外党组织受福建省委表彰,25个驻外党组织受市、县(区)委表彰,332名流动党员被各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或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80多名表现突出的流动党员在驻外商会、行业协会中任职,52名流动党员回乡担任村主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