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B超监护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中应用的临床比较分析论文_雷慧

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应用宫腔镜电切术对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进行治疗中应用腹腔镜与B 超监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监护下宫腔镜电切术,对照组行 B 超监护下宫腔镜电切术。结果:两组手术所需时间和术中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应用宫腔镜电切术对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进行治疗时,与B 超监护比较,腹腔镜能够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腹腔镜;B 超监护;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电切术

子宫黏膜下肌瘤在临床上指的是,患者的肌瘤向患者的子宫黏膜面生长,并会逐渐地突入患者的宫腔内。这一疾病的患者的主要症状是月经和白带异常增多、腹痛、经期延长、不孕、贫血等[1]。在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中,宫腔镜电切术比较常用,术中需要腹腔镜或者B 超监护,为了深入地分析在应用宫腔镜电切术对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进行治疗中应用腹腔镜与B 超监护的临床效果,特开展本次研究,现作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4年8月~2015年4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所有患者均无蒂,其肌瘤均向肌层扩展,且其幅度均大于或等于50%。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中,患者的年龄为29~52岁,平均年龄为(43.2+1.2)岁,病程为7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2.3+0.4)年;观察组中,患者的年龄为31~54岁,平均年龄为(43.5+1.5)岁,病程为6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2.5+0.5)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平均年龄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可实施组间对比研究。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手术前,两组患者均需要使用25mg的米非司酮片进行口服,每日早晚各1次;手术前30min,给予患者600 g的米索前列醇片,以对其宫颈进行软化[2]。

1.2.2对照组行B 超监护下宫腔镜电切术

取患者的膀胱截石位,然后常规进行消毒以及铺巾;术前对患者行B超检查,观察患者的子宫的大小及其具体位置,明确患者宫腔内的实际情况,并对其宫颈管进行扩张处理;正确连接宫腔镜电切系统,同时需要将空气排尽,然后在患者的宫腔内置入电切镜,同时需要对患者的宫腔形态进行全面观察,以明确肌瘤的大小及其具体位置,明确患者的肌瘤外缘部位和患者的子宫浆膜面之间的距离。

1.2.3观察组行腹腔镜监护下宫腔镜电切术

术前,患者需要接受腹腔镜检查,以对其子宫大小及其具体性状、位置等进行观察;在行宫腔镜手术时,需要借助于腹腔镜观察患者的子宫收缩的情况,观察其浆膜面是否存在瘀斑或者水泡。针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需要借助于针状电极将患者的肌瘤包膜划开,并给予缩宫素静脉滴注,然后借助于环状电极切净肌瘤;尽量不要伤及周围正常子宫内膜;针对无生育要求的患者,需要借助于环状电极将其肌瘤包膜切开,在给予缩宫素后切净患者的肌瘤。

1.2.4术后处理

针对创面较大的患者,需要及时地给予雌激素,以加速其子宫内膜的生长,这也有助于降低粘连的发生率;遵照医嘱给予适量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时长为3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所需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两组并发症(穿孔和肠管损伤)的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手术所需时间和术中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中,宫腔镜手术的临床优势在于创伤小、操作简便、损伤小等,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但是术前,要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往的评估方法主要是B超检查,这一检查能够有效地反映出II型黏膜下肌瘤患者的肌瘤边缘部位及其和浆膜面之间的距离,如果这一距离不超过5 mm,便可行手术治疗[3]。在宫腔镜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并发症子宫穿孔,且其发生率可为3%左右[4]。宫腔镜手术中应用B 超监护时,在对患者的子宫肌壁进行电切时,局部脱水以及受热情况会使得患者的B超影像学资料出现明显的强光带,同时,如果这一强光带与患者的浆膜层接近,术者往往会继续切割,极容易引发子宫穿孔。与此同时,针对肌瘤较大的患者,对其行术中B超监护时,可见患者的宫内回声往往比较杂乱,且超声探头对于电切环的声影的追踪效果也较差,这也会导致子宫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5]。

近年来,腹腔镜技术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有研究人员指出,腹腔镜监护下,术者能够及时地拨开患者的肠管,因此不会对邻近器官造成严重损伤。此外,如果术中患者出现穿孔倾向,术者在腹腔镜的引导下可以将腹腔的灌流液及时地吸出,并给予电凝止血处理,同时也能够及时地对穿孔破口进行缝合,因此可以尽量地降低子宫穿孔以及肠管损伤的发生率[6]。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应用宫腔镜电切术对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进行治疗时,与B 超监护比较,腹腔镜能够减少并发症,因此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莹莹,范盈盈.腹腔镜与B超监护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中应用的临床比较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3):370-371,373.

[2]夏恩兰,段华,黄晓武等.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肌瘤962例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173-176.

[3]李代红.黏膜下子宫肌瘤实施宫腔镜电切术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12):110-110.

[4]苏庆红,王岚,葛莉宾等.宫腔镜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5):3878-3880.

[5]陈雪梅,潘敏,古昕茹等.腹腔镜联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纵隔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160-161.

[6]文斌.腹腔镜监视与B超监视下子宫纵隔电切的比较[J].吉林医学,2015,(15):3254-3255.

论文作者:雷慧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

标签:;  ;  ;  ;  ;  ;  ;  ;  

腹腔镜与B超监护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中应用的临床比较分析论文_雷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