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商品属性的争论与困惑_交换价值论文

科技期刊商品属性的争论与困惑_交换价值论文

科技期刊商品属性的争论与困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惑论文,属性论文,科技期刊论文,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历了上个世纪90年代信息化挑战的考验,我国科技期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世纪开始的头几年,在社会转型、体制改革的冲击下,我国科技期刊界又面临新的考验:科技期刊如何经营成为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探讨的问题。但是,在探讨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和市场操作方法时,又遇到极大的困惑:科技期刊是商品吗?我们不得不从商品的属性和按商品的市场经济理念经营科技期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

由于科技期刊的学术属性使其与其他大众性的“消费类期刊”具有完全不同的经济属性,因此在讨论科技期刊商品属性问题时,特指《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1]中界定的五类科技期刊中的综合性期刊、学术类期刊、技术类期刊和检索类期刊四类。同时,本文在引用和参考相关文献时,将学术期刊、学报均视为科技期刊的同义语。

1 科技期刊商品属性的争论

科技期刊研究的学术界对科技期刊商品属性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近几年发表了许多文章,归纳起来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科技期刊是商品;(2)科技期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3)科技期刊不是商品,或者称其为准商品、弱商品。

1.1 商品说

社会的发展,国家的体制改革,将科技期刊推向市场、科技期刊由完全政府拨款资助发生了变化,较自然地被认为科技期刊就是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本身就是一种商品”[2],“科技期刊也是商品”[3],“学术期刊正是从精神产品中脱颖出来,成为整个出版行业的商品之一”[4],因此应该运用商品的市场经济理念经营科技期刊[5,6],“学报走向商品之途是出版规律的必然选择”[7],走商品化道路,向市场要效益[8]。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把科技期刊看做是商品”[9],一些在介绍国外科技期刊基本情况的文献中也认定国外普遍将科技期刊的经营视为同普通商品一样,完全遵循市场规律[10-17],并商业化运作[18-20]。

因此,时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梁衡指出“商品属性是期刊的本质的属性之一”[21]。

但是,这种观点也受到置疑:“日益商品化的趋势,完全背离了学术期刊的根本宗旨”[22]。实际上,完全按商品的市场经济理念经营科技期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尤其是在管理与市场运作时往往难以操作和解释,因此科技期刊是一种特殊商品的观点被提出。

1.2 特殊商品说

特殊商品说是科技期刊界和科技界的主流观点。刘振兴等[23,24]院士认为,“从科技期刊的发行形式来看,它像是商品,但它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中国科协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提出:“科技期刊是通过生产流程产生的可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25]。自改革开放以来,“当出版物走向市场之后,期刊便作为特殊的商品而存在”[26]。

科技期刊作为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为:

(1)“科技期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即‘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商品’”[25]。

(2)科技期刊“具有精神与物质的二重属性”[27]或“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二重性”[28],从生产的环节上就具有“意识形态被创造”和“物化形态而重新制”的二重性[29],既具有一般商品的经济属性,又具有独特精神产品的属性[30]。应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1]。

(3)科技期刊并不遵循价值规律,“作为精神成果,它们的价值不是由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是非物质性的价值”,“不能完全遵循一般商品的规律由市场机制调节”[32]。科技期刊与一般商品不同就在于它不能直接通过商品交换取得充分的价值回报[30]。“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主要价值,不是以发行量及其自身的经济收入的多少来衡量,主要是体现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国防建设的发展和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高方面,因而它的价值是潜在性的、长期性的和间接的,难以用一般的商品价值来衡量的”[33]。

(4)科技期刊“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商品”[33]。

(5)科技期刊具有特殊的商品性质,如商品的知识性,价值的倍增性,使用价值的长期性,知识的公共性,商品化的差异性[34]。

(6)科技期刊不能完全交给市场去调节[35]。“学术性期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有着自身的特殊的价值规律。我们不能把它等同于其他一般商品的再生产,简单地推向市场”[36]。

任何一种商品对于其他商品而言,因其使用价值都不同,都是特殊的。因此认为科技期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即承认科技期刊是商品。从理论上说,特殊商品论是不严密的。如有学者提出,“学术期刊是文化产品,作为意识形态,它不是商品;但作为物化形态,需要通过市场得到传播,所以它又是商品”[29]。这种导出“既是商品,又不是商品”的论点就是“亦是亦非”自相矛盾的悖论。因此,有人又提出,科技期刊并不特殊。当前科技期刊在市场流通中出现的问题,不是科技期刊“特殊性”引发的,而是市场发育不成熟造成的[37]。

1.3 非商品说

既然科技期刊的商品说受到置疑,特殊商品说又不严密,非商品说也就被提出。该观点认为,“期刊论文不是商品”[38]。科技期刊“并不是真正的商品”[39],不具有商品属性[40-42]。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1)科技期刊是以非营利为目的,长期不盈利的生产者不可能是商品生产者[41]。

(2)科技期刊尽管进入市场,却往往无法在市场经济中得到客观、公正的等价交换。可以说,“学术期刊是在不等价的情况下,在相对封闭的特殊社会渠道内流通的商品”[43]。

(3)科技期刊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更多是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41]。

(4)国家政策客观上支持学术期刊非商品化[41]。

(5)学术期刊的现有的“定价”无法证明学术期刊就是商品[41]。

(6)日益商品化的趋势,完全背离了学术期刊的根本宗旨[22]。

如果科技期刊不是商品,那么科技期刊具有什么样的经济属性,属于什么样的社会产品呢?持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给出答案。

于是又有人提出,科技期刊是准商品[44]。科技期刊的“商品属性与一般商品的商品属性又是有所不同的,是不完整的,它只能算是准商品属性”[45],或者说“科技学术期刊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产品,从生产至销售的全过程以及交换的不等价、狭窄的受众面来看,虽然属于商品,但具有明显的弱商品性”[46]。但是,什么是准商品或者弱商品,又是缺乏理论支撑。

2 科技期刊商品属性的特征分析

2.1 商品的定义和属性

关于科技期刊商品属性的争论都是以经典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进行探讨的,有必要重温商品的定义与属性。

按经典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定义,商品的典型特征是具有二重性,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质品”[47]。也就是说,一种物品之所以成为商品首先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或者说有用性,就是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如粮食能充饥,衣服能御寒等。但是仅有使用价值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人的手里”[48]。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一般把交换价值规定为“价值”。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其为商品。“作为商品,它直接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同时,它只有在同其他商品的关系中才是商品。商品相互间的实际关系是它们的交换过程”[49]。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因此,商品基本属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是:(1)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2)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是统一的。

2.2 科技期刊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毋庸置疑,科技期刊具有明确的使用价值。从事任何一个科学技术领域工作的人群都必须阅读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科技期刊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还需要借助科技期刊发布自己研究与探索的成果进行交流或求得同行的认可。对于科技工作者以及各行各业的生产者来说,科技期刊与其使用的仪器设备工具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

广义地说,科技期刊承担进行科学技术、知识交流与传播的职责,将科研机构、企业及科技工作者联系起来,为不同人群提供自身熟知领域和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在继承前人和吸收全人类创造的优秀科举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科技知识,并将之转化为物质生产的巨大力量。科技期刊为传播科学技术的媒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可以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包括它各个阶段性的进展做出具体的、科学的、理论性的指导,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科技期刊的使用价值不仅仅是表现为某一特定人群的特殊需求,而且表现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科技期刊经过对其载文的同行评议,编辑加工,公开发行;又通过流通渠道,即通过传播、交流、转换、储存来显示它的使用价值。正是科技期刊的这种信息传播属性,又使其使用价值与一般商品不同,它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间接的、潜在的、持久的和滞后的,因而很难确定其具体的使用价值。科技期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往往是抽象的、潜在的,难以评价其所提供的信息一旦转化为生产力所产生的价值。正如刘振兴院士[33]所说,“科技期刊的主要价值和效益是体现在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这些价值和效益不是短时间内看出来的,也不是能用多少钱来衡量的”。

科技期刊也表现出具体的交换价值。尽管我们都认为科技期刊的定价偏低,但是每种科技期刊在出版时都标明其货币价格,按《期刊出版形式规范》规定在版权页必须标明出售定价,并根据《中国标准刊号(ISSN)条码》[49]尚需印制统一的条码。

2.3 科技期刊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不对称性

由于科技期刊的价格并未体现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因此表现出其价值的不对称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期刊定价(生产成本、流通费用、税金和利润)不能体现自身的全部价值,就目前科技期刊的定价而言,远远低于投入成本。一方面由于学科领域比较专一、服务面窄、阅读群体小,发行量少,其成本本身就较高;另一方面在定价体系中并未计算人员成本、行政开支、稿酬、审稿报酬等。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市场又难于接受较高的价格,故造成目前这种尴尬的局面。

(2)科技期刊的价值是难以量化的,很难在市场中得到等价交换。按经典经济学理论,一般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中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的时间的多少。但是,凝结在科技期刊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都是无法仅用时间来衡量,也就难以具体确定其价值;同时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促进的使用价值无法以最直接、最明显的方式表现出来,更无法在市场中得到等价的交换。

(3)科技期刊的办刊宗旨大都是以非营利性为目的,而且科技期刊所创造的价值并不完全归属科技期刊的生产者所有,长期不盈利的生产者不可能是商品生产者。

(4)科技期刊属于科学技术的一部分,政府是资助的。编辑部或多或少是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作者撰写论文所花费的经费和发表费用,在相当程度上是直接或间接由政府或单位投入。因此,科技期刊的经营实际上不完全是市场行为。

2.4 科技期刊具有巨大的外在性

科技期刊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不对称性实际上体现了一种非商品属性的经济学上的外在性。

从经济学角度看,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过程中,总是可以通过讨价还价达到某种平衡,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但是在这种交易的关系中,还可能产生对第三方或社会的收益或成本,而经济行为人又得不到这种利益或不必支付成本。这些处于交易之外的对他人的影响被称为经济活动的外在性、外部影响、外部效应、外溢性等[50]。之所以使用“外在性”一词,是因为对于市场来说,是“外部”的。

就科技期刊产品的经济效益来说,是无法像普通商品一样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科技期刊的专业读者面窄,发行量较小,经济收益也较低,但是许多学术成果最终可转化为生产力,它为社会带来的巨大财富远远超过期刊自身的收益。也就是说,其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这就表明科技期刊具有大量的外在性[50]。

科技期刊的外在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知识的共享性。任何知识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说具有共享性,即意味着非排他性。一种知识一旦公开便可为习得与共享,公众或社会就可以从中获益,但公众或社会并没有完全支付相应的费用。因此,任何知识一旦公开便具有正外部性[51-53]。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关于科技期刊商品属性的争论主要是业内人士根据实际工作的困惑,利用经典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的讨论。科技期刊的确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即具有商品的二重性,粗浅地分析就应该是商品。但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作为商品,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不统一的。按经典的商品定义,又不具备商品基本属性的充分必要条件。然而,科技期刊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又的的确确在市场上流通,其所具备的巨大外在性并不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经典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不能诠释科技期刊的经济属性。

3.2 启示

面对经典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不能诠释科技期刊的经济属性的事实,我们又遇到更大的困惑:科技期刊的经济属性究竟是什么?

面对这一难解的困惑,使我们想起“戈迪亚斯(Godeas)绳结之谜”。相传弗尼吉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然而,几百年间,每年都有无数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绳结,许多有志之人试图解开这个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直到伟大的马其顿亚历山大(Alexander)大帝进兵亚细亚,他毅然挥剑将绳结劈成了两半,轻易地解开了这个“百年绳结”。墨守成规,从无头之结中找出头绪,是一种传统的思维定式,但是这种“复杂化”思维却难于解决问题。换一种思维方式,举起“亚历山大之剑”,直接行动,或许是解决问题的最简单方法。

实际上,我们换一种思维,借助目前备受关注的公共经济学理论,或许会找到解决之道。

公共经济学理论把社会产品分为私人品和公共品两大类,如果把一般市场上交换和使用的物品或服务称为私人品,那么公共品就泛指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公共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的需求,包括行政、国防、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以及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提供等。公共品区别于私人品的显著主要特征是消费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外在性。进一步分析科技期刊的经济属性,我们发现科技期刊不是私人品,也不是纯粹的公共品,但是可以界定为私人品和公共品之间的准公共品。我们将在《论科技期刊的准公共品属性》[54]一文中详加论述。

标签:;  ;  ;  ;  ;  

科技期刊商品属性的争论与困惑_交换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