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优势论文,产业集群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领域内相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集群内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陈雪梅,2003)。对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可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1920)认为,规模经济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业的发展规模,即外部规模经济;另一类则是内在规模经济,并认为产业集群由外部规模经济所致。
具有近代工业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现象首先是在欧洲出现的。无论是在欧洲工业革命前的荷兰和意大利,还是在工业革命期间及以后的英国和德国,都能看到比较明显的产业集群发展轨迹,这几乎和欧洲的工业化是同步的(卡洛·M·奇波拉,1976)。产业集群有可能使产业后起的地区超越原先在该产业上有优势的地区,形成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以一个市、一个县甚至一个镇为范围,集中某种产品的社会化,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如温州的皮鞋、义乌的小商品、海宁的皮革等。这些地区表现出极强的活力和竞争力也是源于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优势的效应分析
1.成本优势。产业集群区域内的企业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获得成本优势,从而提示区域竞争优势。(1)搜寻成本的降低。搜寻成本的降低主要表现在人才和客户搜寻成本的降低,这是因为由于产业集群的存在,使得有关人才和客户的信息更加集中。(2)生产成本的降低。集群内部聚集众多的相关产业,企业可以很方便地与其它企业相比较,来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降低了整个集群的生产成本。(3)隐性知识学习成本的降低。在集群内部,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同行业的生产厂商、供应商、重要主顾及其他相关厂商和个人经常聚集在一起,人际间的频繁接触和交流,就降低了隐性知识的学习成本。(4)采购成本的降低。集群内部主导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一般来说都较高,可以实现大批量的购买,因此,他们具有很强的讨价还价能力。(5)代理成本的降低。在单个企业中,识别代理人(经理人和普通员工)的机会主义行为就显得特别困难,即使能够识别出来,也要花费很大的成本。但是在集群内部,由于有其他企业作为参照物,委托人对代理人的对代理人的不正当行为的识别就比较容易,从而减少代理成本。
2.资源优势。由于产业集群是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了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的现象。因此,集群内部的成员对其所需要的供应商、人才、信息和服务都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这些资源都使得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从而有利于在于集群区域外部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另外集群内部有许多公共设施和专业劳动力资源,因而,资源优势的另一个方面则体现在公共设施和劳动力资源上。
3.创新优势。产业集群的存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集群内的企业进行创新:首先,产业集群的存在,使得在很小的区域内,聚集了众多的竞争对手,由于竞争的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其次,企业对集群内其他企业产品的性能和使用状况的了解非常便利,从而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再次,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最后,随着集群的发展,必然会在集群内部汇集众多的支持性机构,如学校、研究院所等,所有这些都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谈判和履约优势。当前,我国的信用体制很不健全,谈判和履约的成本很高。但是在集群内部,由于供应链内部的企业要经常发生交易,为了使下次交易能够顺利进行,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诚实地进行谈判与履约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同样在集群外部由于集体的谈判能力较单个企业强,也更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因此,集群成员对外可以作为一个集体进行谈判。同时,由于集群成员的地理位置接近,任何一个外部企业的不履约行为,很快将为其他企业所知,而受到他们的惩罚。
5.融资优势。(1)直接融资优势。由于地缘的关系,集群内部的企业主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的程度很深,有的是同学、朋友、甚至是兄弟姐妹。信息不对称程度的下降,减少了相互之间融资的风险。集群内部的一些大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能比较容易地进入资本市场。(2)间接融资的优势。集群的存在使得银行可以通过向集群内部众多的企业贷款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提高银行向集群内企业融资的积极性。此外,由于地理位置接近,银行很容易了解集群内企业的信誉、财务状况等,银行的贷款成本相应就得到了降低。
6.其它优势。主要有:(1)信誉的优势,在集群内部,由于存在众多的潜在竞争者,再加上企业间的地理位置非常接近使得信息的传递途径很畅通。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企业将会受到严厉“惩罚”的威胁是可置信的。因此,交易双方为了自身的长远利益必然会选择合作,而不是对抗。(2)品牌优势。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品牌具有增值、扩散、放大等效应,是一笔无形资产。集群的产生与发展使得集群以一个整体、一个“区位品牌”出现在人们前面,各个企业就分享了由此带来的利益,从而取得了单个企业根本不可能获得的优势。如,一提到皮革,人们就想到了浙江的海宁,就是品牌优势的体现。(3)政府的支持优势。集群的存在,使得政府能够并且愿意组织各种展览会、交易会等。(4)专业化优势。集群内部存在大量的相关产业和一些公共设施,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率,专注于核心优势上,而将其他的外包给其他企业。
笔者认为,集群一旦形成,上述优势往往具有可持续性。这是因为,集群的形成不是某个企业的行为,也不是短时间能够出现的,它是环境因素、需求条件、生产要素、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机构之间就会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其他地区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获得与之抗衡的条件。
三、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竞争优势的提升
由于产业集群具有上述持续的优势,因此,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来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发展产业集群的措施主要有:
1.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体制。尽管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融资优势,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一些不利于集群成员融资的因素。主要是:中介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集群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中介组织之间等。因此,笔者认为,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体制必须进行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和完善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满足集群内企业的融资需求。首先组建各种盈利或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行业组织应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贷款担保等方面发挥作用。比如:借鉴意大利的经验,行业组织可帮助企业建立自助性的股份制“信用工会”。该工会利用成员企业缴纳的股本金作贷款抵押,获得的贷款主要满足企业流动资金的需要。其次,地方政府要为社区银行等基层金融机构(如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这些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扎根社区,产权明晰化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现代企业制度和信贷责任等问题,从而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再次,地方政府在必要时可考虑组建专业的中小企业信用评定和贷款担保机构。
(2)引导性地进行金融支持。地方政府可利用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或者可以利用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向国家计委或其它上级单位申请产业发展基金或科技创新基金等方式来对集群内企业进行金融支持。但是,笔者认为,地方各级政府对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不应停留在单纯的税费减免、低息或贴息贷款等措施上,而应考虑到产业集群的乘数效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支持。比如:地方政府可抓住技术创新、转让等关键环节,按企业研发成本或技术创新成本的一定比例提高贷款,充分利用集群内技术的扩散机制,使有限的金融支持效果得以放大。
(3)加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的合作。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间合作度偏低,缺乏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机制,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缺乏合作,生产效率低下,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产业集群对中小企业融资效应的发挥。因此,集群内企业之间要加强专业化与分工,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等中介组织的亲密合作,政府也要制定适当产业指导规划,使现有或新建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相辅相成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
2.政府应当清楚其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地位。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由环境因素、需求条件、生产要素、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发生、发展中毫无作为,听任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相反,政府在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集群的产生需要政府的间接参与。根据市场规律,政府不应该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在集群产生的时期,其各方面的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帮助,政府的产生就会很艰难,甚至有可能出现夭折。(2)集群氛围的改善需要政府。集群内部的不正当行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的升级和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建设均离不开政府的参与。
3.提高区域经济的集中度。产业集群的出现不是把所有相关的产业放在一起,简单堆积的结果,而是这些相关的产业有机融合的结果。因此,要发展产业集群,就必须加强规划,促进企业的有序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大力加强专业化市场的建设,通过专业化市场的优越条件和良好的前景,吸引众多的企业自愿进入市场,从而加快产业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