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社会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活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明确指出“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 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还提出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增强全 社会的创造活力是紧密联系的。和谐社会一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增强创造活力是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必然要求。我们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加强和改进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就必须努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全社会的创 造活力,既是指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指社会生产生活的各 个行业和领域的创造力。创造活力体现的是民族的生命力,反映的是国家的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我国社会的创造活力 得到不断增强,各行各业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全社会 创造活力的增强和发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也应当看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影响我国社会创造活力的因素还在相当的范围内相当程度地存 在,要实现《决定》提出的这方面要求,使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和充分发 挥,任务还很艰巨,需要从多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第一,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 、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离开占人口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积极性 和创造力,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就无从谈起。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 针不动摇,注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工农群众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工农群 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政治上,应切实维护工农群众的民主权利,逐步扩大他们有序 的政治参与,提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工人农民代表的比例,不断发展基层民主,保证 广大工农群众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在经济上,应注重提高工农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保障他们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使他们的收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增长,保证他们真正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切实的实惠。在社会上,应强化工人农民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劳动者的光荣感,宣传和褒扬工农群众对国家和社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第二,注意解决好社会公平的问题。能否实现社会公平,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建设,也关系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只有真正形成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环境,各个社会 阶层和社会群体才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才能达到社会安定。也只有在公平与正义的 社会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才能充分发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 真正形成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当前,解决好社会公平的问题,首要的是缩小社会差别, 特别是缩小贫富差距。这里自然涉及到先富群体即所谓“富人”,特别是私人企业主和 企业经营管理者等阶层。应当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这部分社会成员的教育、 引导和激励的力度,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为国家 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应当教育和引导他们致富不忘国家、不忘社会、不忘困难群体 ,把自身的追求与社会的发展、与全体人民的幸福结合起来,以自己创造性的生产经营 活动和广泛的社会捐助等活动,为救助困难群体、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共同富裕做 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第三,进一步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增 强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基础。当前尤其应当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 行业和群众的发展活力。对于增强创造活力来说,这些方面应当成为工作的重点,因为 一部分地区发达程度低往往是创造活力不足的反映,也是制约创造活力的重要原因;一 部分社会群体处于比较困难的状况,同样与其缺乏创造力有着密切关系,也严重妨碍其 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这些方面的创造活力直接制约着全社会创造活力的增强。因此,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健全二次分配机制,使欠发达地区增强创造活力,加快发展速度 ,尽快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使困难群体提高素质,增强克服困难、创造新生活的本 领,逐步走上致富的道路。
第四,应当努力营造有利于激发各行各业人们创造活力的环境和氛围。在各种学术研 究等创造活动中,应当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创新求异,提倡不同 学派、不同观点的讨论和争鸣,坚决防止和克服依仗权势,以一种学派、一种观点压制 其他学派和观点的现象。在各个领域、各种组织中,都应提倡平等研究、讨论和交流, 以热情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意见看法。应当注意清除思想上、观念上、习惯上阻碍创 造性的各种障碍,比如固步自封、不求进取;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唯上唯书、画地为 牢;坐井观天、鼠目寸光,等等,从而使人们的思想真正摆脱各种桎梏和束缚,使创造 的思考和想象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特别是在党内,应当大力发展党内民主,营造更加 平等、更加宽松、更加活跃的气氛,鼓励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探索新思路,允许 提出不同意见。通过党内制度和体制的改革完善,充分调动全党同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每个党员都富于创造精神,积极参与各种创造性的工作和活动,成为增强全社会创 造活力的带头人。
第五,在全社会形成促进、鼓励和倡导创造的有效机制。对于富于创造力并且富有创 新成果的人们,应予以物质的和精神的鼓励,使之获得应有的报偿和奖励,取得应有的 社会地位。对各种杰出的创造人才,应予以大力表彰并广泛宣传,使他们受到全社会的 尊重和推崇。在培养选拔各级领导干部中,应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领导干部都 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并且能够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各级各类教育中 ,应当把创造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彻底改变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使青 少年具有创造的素质和创新的内在动力,为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提高国民创造力的经验和做法,吸收其相关的理论成 果,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加以运用,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通过这些努力,使一切有利于社 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 定,使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得到提高。
标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