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优秀传统,秉承创新理念,构建香港高中语文教材_文学论文

继承优秀传统,秉承创新理念,构建香港高中语文教材_文学论文

继承优良传统,遵循创新理念,建设香港高中《中国语文》教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中国论文,优良传统论文,语文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香港现行中学和大学的学制是3+2+2+3(即初中3年,高中2年,预科2年,大学3年),自2009年秋季起将改为3+3+4这一新的学制(即国际通用的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为了配合新学制的改革,2006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与香港思达出版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合作编写、出版《中国语文》教材(包括必修5册和选修10册)。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必修教材于2008年3月送给香港教育局审查,同年8月顺利通过,今年9月进入新学制的香港高中学校。

本套教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为主体,特别聘请了北京大学知名教授陆俭明先生出任主编,并集合了内地具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参与完成。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既秉承了香港地区教材编写的优良传统,如听说读写并重、重视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强调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等,同时也尽可能地融入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如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引导、重视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养成、注重学生品德情意的熏陶感染、开发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等,力求编写出一套具有新理念、新架构,适合香港高中学生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为了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交流、探讨,本文拟介绍必修教材编写的相关情况,与大家共享。

一、编写依据

本套教材根据香港教育局颁发的《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 中国语文 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课程及评估指引”,相当于内地的“课程标准”)、《中学中国语文建议学习重点》及《新高中中国语文学习单元设计示例》(此“单元设计示例”是香港课程设计比较完备的一个表现)编写。根据“课程及评估指引”在“课程结构及组织”部分提出的要求,本套教材设计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教材共5册,包括中四、中五级各2册,中六级1册;选修教材共10个教学单元,分编为10册,供学生选用。

二、达成目标

香港“课程及评估指引”提出:“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的内容,包括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语文自学等九个学习范畴的知识、能力、兴趣、态度和习惯。”据此,我们将本套教材期望达成的目标设定如下。

1.在初中中国语文课程的基础上,以必要的语文知识为依托,以有效提高阅读、写作、聆听、说话等语文能力为旨归,同时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2.在初中中国语文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以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并扩充学习新闻、演讲、辩论等实用文章,进一步提高阅读、写作、聆听、说话等语文综合能力。

3.在初中中国语文课程的基础上,学习鉴赏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拓宽阅读视野,体会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4.在阅读、写作、聆听、说话等各项能力训练中,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批判性思考、创新等能力,并有意识地进行正面的价值观与积极的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增强学生对家庭、国家及世界的责任感。

5.在阅读、写作、聆听、说话等各项能力训练中,有意识地渗透九种共通能力的培养,包括协作、沟通、创造、批判性思考、运用资讯科技、运算、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研习等。

6.培养获取知识、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自我监控等自学能力及自我评估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自学态度和习惯,为将来进一步在高等学校进修或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三、编写原则

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更多地配合本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本套教材确定了如下编写原则。

1.以语文知识为依托,以语文能力为主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聆听能力、说话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并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等,带动其他学习范畴的学习以及各种共通能力的养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有效的课堂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地、有创意地学习,使学生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应用于语文实践当中。

3.着眼于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设计富有启发性、引导性并有利于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练习模式,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策略。

4.注重共同基础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既设计与语文基本能力相协调的学习内容,照顾到多数学生的能力水平,也提供针对不同兴趣、需求、发展的训练要素,使不同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与发挥。

5.强调综合能力培养,兼顾会考需要,既充分重视高中阶段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将之作为本套教材的中心任务,同时又兼顾中学生会考的需要,适当穿插与之相适应的内容、技巧等方面的训练。

6.汇集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材料,特别强调经典性与时代性的有机融合,并更多地关注香港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将中国语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四、编排架构及主要特点

1.单元设置,有机整合。

(1)各册教材按单元设置教学内容:中四两册各4个单元,中五至中六3册各3个单元,同时在中五上和中六各安排一个自学探究单元。此外,各册最后均附有适量的实用文知识及训练。

(2)各单元以阅读、写作、聆听、说话四种语文能力为主,配合阅读安排语文基础知识,穿插设置文学、中华文化等内容,同时将品德情意、思维方法、语文自学、共通能力等随机渗透其中。例如中四上册单元一,内容安排如下:

单元一 亲恩情深 理解与分析:记叙

阅读

讲读一 忆父亲林太乙

讲读二 给母亲梳头发 林文月

讲读三 祖父,后园,我萧红

写作

聆听

说话

语文基础知识

中华文化

(3)各单元均设有组织重心,并围绕该重心设置单元主题和学习重心。组织重心(如上例中单元一的“理解与分析”)是该单元的内容核心,阅读部分围绕这个核心及单元主题(如示例中的“亲恩情深”)选取课文,其他部分也尽可能与之配合,以达成语文教学品德情意方面的人文素养目标。学习重心(如示例中的“记叙”)是各单元的训练重心,按照阅读、写作、聆听、说话等九个语文学习范畴及各领域的共通能力设置相应的学习重点,使得多种语文能力密切配合,相互为用,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以达成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培养目标。

2.强化阅读,培养人文情怀。

(1)多样化文体,关注品德情意。各单元按文章或文学线索设置,其中文章取“大文章”的概念,包括通常所说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教学文体,以及新闻、演讲、辩论、传记、杂文等实用文体;文学则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以及科幻作品等。除文体概念外,各单元选文均围绕一个大致相同的人文主题,关注品德情意,便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2)内容精要,简化头绪。现行香港教材,一般习惯在课文前后设置较多栏目,目的是给教师和学生更多选择。而实际情况是,很多栏目若有似无,教师不教,学生也基本不予理会。为此,本套教材力图简化一些头绪,使内容更加精要而实用。比如课文之前,目前几个通行版本基本上都有“学习重点”“作者档案”(或称“作者剪影”“作者介绍”)“题解”(或称“讲读提要”),有的还有“预习”(或称“课前热身”)等,本套教材则只保留了“学习重点”,另设“学习导引”,或激发兴趣,或做必要的铺垫,或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至于作者介绍,只是简要地放在题注当中,题解类内容则完全取消了,因为它可能限制学生的思考,不便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选文重视经典性、时代性、多元化,提高文化含量。本套教材特别重视阅读能力、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而不再将阅读课文简单地看作为写作提供范例。因此,阅读部分容纳了一些实用文体,同时更多地安排了文学单元的阅读。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出发,选文的经典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尊严感,并使他们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同时,还特别强调时代感和内容的多样性,以体现各种不同的文化倾向,提高教材的文化含量。

(4)多向度练习,强调阅读能力的养成。阅读教学有独立的阅读目的,并不纯然是为写作教学服务的,这一点毋庸赘言。然而,香港以往的教材很多时候只是将课文作为教学写作的一个范例,让学生从中学习某些写作的技能、技巧,而不太重视阅读能力本身的培养。为此,本套教材设置多向度练习,力求围绕阅读能力这个中心,适当迁移写作、聆听、说话等,并适度进行拓展延伸。如讲读课后的练习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围绕课文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究”,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二是以课文某一方面为基础的更广范围或更深层次的“拓展与延伸”,很多都与学生生活或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促使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举一反三。

(5)重视助学系统,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不少老师习惯于条分缕析地分析课文,从内容到结构,从段落大意到写作技巧,而不能或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自主理解。今天,随着个性化阅读、对话教学等教学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独立阅读、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为此,我们着眼于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除了安排一定量的课后练习外,还设置了两个灵活而富有创意的助学栏目:一是随文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二是在部分课文后面编排一些特色小栏目,主要包括“含英咀华”和“精彩赏析”两类,或促进学生扩展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分析概括及品味鉴赏文章的能力。

3.重视写作,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1)写作部分力求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书面语言的学习和表达始终是母语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写作教学又不是孤立的,它有自己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系统,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它又必须与阅读教学有效结合,让阅读教学能够为它提供有效的范例和指导。本套教材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力求在单元主题和单元训练重点上大体保持一致,使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像记叙、说明、议论为主的单元自不必说,就是那些以文学为主的单元,也尽可能达到统一。例如中四下册古诗单元,阅读学习重点是:理解不同诗体体制上的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其中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中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鉴赏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与此相配合,写作的训练重点是: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改写。应该说,写作与阅读的配合是甚为密切的。

(2)加强指导,在指导中适度穿插活动,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较好地运用写作技巧,各写作板块在确定每个单元训练重点的同时,还安排有“指导·活动”栏目:边简要提示需要掌握的写作要点,边举出恰当的例子或给出相应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示例或自身实践,切实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完善自己的表达。

(3)灵活多样的写作训练。为了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每个单元的写作均安排了两种形式的训练:简短写作和整篇写作。简短写作属于片段练习,一般针对本单元的某项训练重点提供参考题目,便于学生简便而有效地掌握某种写作技巧。整篇写作则照顾本单元的主题和写作训练重点,同时关注香港的中学会考,题目力求活泼、有趣,并贴近现实生活。两种训练形式,一般各提供两个训练题目,此外在教师用书中再补充一至二题,便于老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效率地完成写作练习。

4.分项训练,强化实践。

(1)聆听与说话这两个板块基本上是交替安排的。这两部分各有纵向的训练主线,一般每单元安排二至三个学习重点,全套一起形成各自的训练序列;同时又尽可能让聆听、说话、阅读、写作四者相互配合,前后照应,体现出单元的整体性和互补性。例如中四下册的新闻单元,聆听和说话的重点都是根据新闻的特性设计,同时又带有普遍性。以聆听为例,重点是:听出新闻中所传达的事实;比较不同媒体的不同观点;对新闻有个人的感受,产生新的观点或建议。不难看出,这三项重点与新闻特性高度相关,同时又适用于一般的听话内容。

(2)适度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与写作板块相同,这两部分也都安排有“指导·活动”,只是指导的内容更加简要,而且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上,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自主实践而获取相应的能力。

(3)弹性练习设置,提供多种选择,同时考虑到会考需要。聆听练习一般安排两段聆听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完成相应的练习。说话练习配合会考需要,安排“情境短讲”和“口语沟通”两项,前者提供可供选择的某种特定情境下的短讲内容,后者则基本上是围绕设定的话题,根据相应的材料完成小组讨论。说话部分最后还附有朗读训练,包括朗读技巧提示和朗读训练材料。这几种训练形式与香港的中学会考是一致的,这样既保证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兼顾了考试的需要。

(4)密切联系生活,体现语文的实用性。与阅读相比,这两部分更贴近现实生活,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有语文,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所提供材料或训练的内容从生活中来,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情或大家关注的话题,比如对玩电脑游戏的看法、讨论校园暴力问题、普通话推广月宣传等;二是与以往教材不同,说话训练设计了一些实用文体的表达训练,如主持、演讲、广告营销等。我们相信,这些内容不仅能够强化语文的实用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关注其他学习领域,协调安排相应内容。

(1)除了听、说、读、写这四个主要学习领域外,本套教材还随单元安排有语文基础知识、文学、中华文化等内容。语文基础知识部分,既考虑到知识的循序渐进,同时也尽可能配合单元课文的学习,主要内容有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知识,以及古代汉语的文言词汇、句式等。文学和中华文化的内容是随机安排的,主要是配合阅读课文的需要,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以及中华文化的某些精髓。

(2)每册书最后均安排一定量的实用文写作内容。一般每册安排两到三种实用文体,包括启事、章则、宣传文字、会议记录等。各实用文体均以问题切入,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辅以恰当的示例及格式。在此基础上,设置练习,完成相应的实用文写作训练。这部分内容颇有新意,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3)全套教材安排有两个自学探究单元。这两个单元主要围绕中华文化来设计,包括“中国的世界遗产”和“中华文化之诚、孝、仁、义”。这样独立安排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沟通协作、批判性思考等能力;二是让学生更多了解中华文化,提高对文化的理解、认同、反思和批判能力,培养民族自尊和自信。

其实,与大陆语文教材相比,香港教材有很多独特之处,其中不乏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强化能力训练、重视口语交际能力、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注重思维过程的培养等等。相信以上对新编香港高中《中国语文》教材的简要介绍,能够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标签:;  ;  ;  ;  

继承优秀传统,秉承创新理念,构建香港高中语文教材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