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民文明素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论文,市民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文明城市的内涵中包括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内容,既有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又有现代化的市民。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其文明素质高低,决定着城市发展水平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指出:“要以提高市民素质的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面向21世纪,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市民,应具有怎样的素质,才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呢?
一、现代文明城市对市民文明素质的期待
城市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空间凝聚形式,是人类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智慧的结晶。创建文明城市,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在这里,人是关键,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往往是市民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知识水平、道德水平、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反映。现代化的文明城市要求具有各种现代文明素质的市民与之相适应,而现代城市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现代化,也为市民素质的现代化提供了客观条件。
现代文明城市期待着高素质的文明市民,要求市民具备政治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教育科技意识、生态意识和审美意识等。
1.政治素质。这是市民素质中最高层次的素质。它要求市民应时刻用国家整体利益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事物,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求市民具有参政议政的热情和能力,这不仅关系到每位市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关系到每位市民所在城市和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文化素质。这是市民文明素质的基础。首先,市民文化素质高,其涵养就相对会高,也就更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其次,文化知识可以指导市民的法纪生活和道德生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主张:“美德就是知识”,他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罪恶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即使人们普遍认为是美德的节制、勇敢、正义等品德,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导,也可能有害。因此,一种行为是善还是恶,要看是否在智慧的指导之下。同样,法治生活也需要有文化知识的指导,否则,法律不会运用就会出现有法制而无法治的局面;再次,只有用文化知识、理性的指导,才会树立科学的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不同的人,由于文化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一样,其理想、追求层次也有高低之分。
3.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意识和自觉的行为规范。它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想信仰、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公德、传统习惯等等,它是人的诸素质中的灵魂和统帅。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需要有一个由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感到,道德本身无论是其概念还是评价体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们就要必须科学地加以审视、理性地反思,致力于界定和建构出明确的与时代精神和谐共振的道德标准,以免人们产生犹疑和困惑。
4.法律意识。是市民基本素质之一。法律意识的普及和提高是我国社会由人治变为法治的前提。在一个城市中,没有广大市民高度自觉的法律意识,该城市就不能有良好的治安环境、健康的经济发展态势和高水平的精神文明。一个市民的文化水平、理想水平可以低些,却不能没有法律意识,一个市民如果连最起码的法制观念都没有,那么,成为一个好市民更无从谈及。
5.教育、科技意识。这是使城市居民不断自我更新,以跟上科技、文化时代形势的基本条件。从现代社会发展的经验看,终生教育已成为一种共识,这也是城市现代化所必需的。如果没有人人学科学,用科学,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自觉意识,就不能有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市民具有教育、科技意识是城市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
6.生态环境意识。是城市居民一种十分重要的素质。生态环境意识的高低、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各级政府在减少城市生产和交通对城市所造成的污染外,还要多辟些绿地,植树、种草。市民应具有生态环境意识,爱护环境卫生,爱护植物,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平稳状态。
7.审美意识。是城市居民文化修养与情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审美是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生活过程,是一个比文化、道德等更远离物质和经济基础的社会现象。审美素质是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作为一种素质,是一个比文化、道德素质更高,更综合的文明进步的标志。
此外,还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协调素质、进取素质、开拓素质等等,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人的现代化素质。
二、我国目前城市市民整体文明素质的状态分析
据统计,我国城市目前已达到666个,比前17年增加了3倍。其中特大城市为75个,中等城市192个,小城市399个。预计到2000年,我国城市将达到800个,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45%左右,将有6.3亿左右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可见,城市市民整体文明素质的高低,将关系到整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石。
衡量城市市民素质的高低,通常以每百名城市人口中拥有大学以上学历和科技人员的人数为基点。一般来说,城市初步现代化应达到20%,中等现代化应达到30%,高度现代化则需要达到40%左右。在发达国家和城市里,这一指标均在30%左右。我国目前城市市民整体文明素质普遍不高,在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学、审美等方面还存在着种种缺陷与不足。下面对我国城市市民整体文明素质状况作一分析:
在城市中,一般按每万人中学生数、每万名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数、人口自然增长率、每万人口医生数、每万人口藏书量进行统计,就能基本反映出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身体素质和人口控制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过对全国188 个大中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出:在188个大中城市中,人口素质平均为11.1分。 名列前十位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长沙、济南、杭州、银川、昆明、苏州、九江、长春,得分在15.1——12.9之间;汕尾、阳江、晋城、三亚、清远得分不足6.5分。具体来看188座城市中,每万人口中中学生数平均为675 人;每万名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平均为1716人;每万人口医生数平均为41人。这个统计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城市居民素质状况。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城市居民文明素质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再来分析一下文化素质。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各层次文化程度(包括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大学,1.42%(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排序中居倒数第二,美国为31.9%;加拿大为37.4%;菲律宾也为15.2%);高中,8.04%;初中,23.34%;小学,37.06%。从这组统计数字看,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不足5年。当然这是对全国总人口的比例, 在我国城市人口中比例要高一些,但总体上受教育程度偏低。体现我国市民文化素质低的另一方面是不爱读书。由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组织的中国城市居民文化素质问卷调查表明:藏书在100 册以下的人占60%以上,其中50册以下的占25.9%;藏书在300册以上的只占10.8%。 另据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年人均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支出(包括文化娱乐用品、书报杂志、文化服务),呈下降趋势。在精神文化消费支出中,娱乐型的消费支出大大高于发展性、智力性的消费支出,城市居民的文化娱乐用品支出比书报杂志的支出高5——8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市民文化素质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最后看一下科学素质: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自科技进步的因素不足30%,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自科技进步的因素已占60——80%。我国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与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还相距甚远。国际科技界通常认为,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人员总体素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标志。从《科学引文索引》等世界四大科学文献数据库所显示的情况看,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在国际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序中,一直在第15名上下徘徊,仅占美国的3%左右。 作为衡量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被引用率,我国仅为20%,而世界论文的平均被引用率为60%。目前,城市市民普遍存在着科学知识落后、科学精神沉沦的现象,即对科学技术不感兴趣,科学素质整体下降,道德滑坡、敬业精神失落。我国平均每个劳动者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只有西方发达国家的2%——4%,机械工业劳动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1/12, 日本的1/11;铁工业劳动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1/12,日本的1/25;电子工业劳动生产率约相当于美国的1/18,日本的1/13。造成这么大的差距,其重要原因就是整体文明素质低下。因此,创建文明城市,关键是要提高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
三、提高市民人文素质的战略思考
1.坚持教育适度超前的原则,提高全体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现代社会,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发展有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国外专家调查表明:在受教育最低的人中,只有不到10%的人被划为现代人,而受教育最高的人中约有80%或更多的人被划为现代人。在决定一个人现代化水平方面,教育也是一个首要的因素,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各类现代意识的得分也就越高。因此,市民素质的提高要依靠各种形式的教育。
2.努力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使人的思想道德出现了多样化形态,但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将永远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课题。因此,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加强市民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大力弘扬团结友爱、助人为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社会风尚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公德,人人讲责任,人人讲为社会做贡献、尽义务的良好的市风市貌。
3.培养市民的整体意识、自觉意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发挥其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承传等功能,以此培养出市民的参与意识和归属感;通过开展政府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体育等活动培养和提高市民的集体感和凝聚力;使市民自觉认识到自己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化发达、安定和谐皆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自己有责任维护城市的形象。
4.培养市民的法律意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其出发点和归宿在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就城市而言,若使市民人人懂法、守法,并自觉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即市民整体法律意识的加强,就必须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市民的普法宣传、教育。只有切实增强市民的整体法律意识,才能形成安定和谐、人心思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和良好的心理氛围。
5.培养市民职业文明意识。职业文明是市民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性文明素质,既包括从业者的职业心态,又包括从业者的语言文明、仪态文明、举止文明和工作场所文明等。只有市民的职业文明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
6.培养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应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意识是现代文明城市市民的人文素质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科学理性的反应。它强调了安全、宁静、整洁、清新、亮丽的外在环境对凸显文明市的重要性。对此,决策者必须以战略的眼光认真加以审视,将此纳入提高城市市民人文素质的战略轨道之中。
总之,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个由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及人的现代化等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协调发展运动。塑造出具有现代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具有超越自身、追求无限发展的创造精神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等现代化素质的市民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终极目标。实践证明,只有将全面提升市民的人文素质摆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创建文明城市才能真正实现于内化和外在上形成和谐一体的良性循环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