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学会邀请专家学者讨论国务院体制改革的特点和重点_国务院机构改革论文

中国行政学会邀请专家学者讨论国务院体制改革的特点和重点_国务院机构改革论文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邀请专家学者座谈,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特点和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务院论文,专家学者论文,中国论文,行政管理论文,机构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4月8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邀请部分在京理事及有关人士、行政学者举行座谈会。围绕贯彻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问题,与会人员发言热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龚禄根出席座谈会,秘书长武树帜主持会议。

充分认识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特点和重要意义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激动人心,振奋精神。方案中许多精彩之处是我们过去研讨中梦寐以求的,而有的改革举措则是我们没敢想的。评价这个改革方案,可概括为四句话:“起点高,力度大,切中要害,深得民心”。

尹光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企业集团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首先,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明确了政府的三大职责: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而按大类明确职能,决定了加强什么,保留什么,撤销什么,建立起与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面,突出了政企分开,政府对所有企业管理行业的规划、政策、法规;政府对国有企业就管三条:按投入企业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向企业派出稽察特派员,监督企业资产运营;负责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任免。第二,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29个,机关干部编制总数减一半,为历次机构改革幅度最大的一次。最重要的是,一些老大难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有些方面有新突破。 (1)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是几次机构改革的重点,但因市场发育不足,下不了决心。上一次机构改革勉强改了纺织、轻工两个政府部门,总会保留了许多政府职能,成了“四不像”,同时又增加了煤炭、电子、电力等专业经济部门。这次将全部工业专业经济部门改为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作为过渡,改革的动作是比较大的。其他行业保留的专业管理部门,也明确了职能,不再直接管企业。(2)过去几个综合部门的职能, 与专业经济部门的职能交叉重复。如国家计委、经贸委、体改委都有管理企业改革的职能,互相扯皮的事情多。这次明确了经贸委一家负责企业改革,这将加大经贸委推动企业改革的责任感和压力,利于改革。 (3)成立国务院所属国防科工委,归口管理五大军工公司,打破军事工业大锅饭,建立军队和军工企业的定货卖货关系。逐步将一些带有行政性的公司改组为企业集团,使之真正成为市场主体。(4 )过去经济管理部门的重要业务是分投资、批项目,也是造成重复建设的主要根源,这次投资体制改革,把投资活动推向市场,今后竞争性项目用项目登记代替项目审批,其决策风险由业主与贷款的商业银行共同承担。另外,这次采取派稽察特派管理员的办法,解决长期难以解决的国有企业资产监督问题,是一个新尝试。

钱其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构》杂志主编):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将原来由劳动、人事、民政、卫生管理的以及由各行业部门统筹的社会保险工作,统一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将原来由三个部门分管的药品、药检、药政等职能,统一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将原来的商检、动植物检、卫检三个检验检疫部门的职能统一由国家出入境检查检疫局管理等等。确定一件事由一个部门负责管理,合并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克服了管理多头、政出多门的弊端。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次确定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信息产业部等新的职能机构。这些机构以及成立高层次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说明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即从管企业、管生产转到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方面来。同时,方案考虑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的承受能力。方案对过渡性的机构明确规定了职责任务,主要是在所属部委领导下负责组织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法规,实施行业管理,在下一步的深化改革中逐步过渡到目标模式。

苏玉堂(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这次机构改革,是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作为突破口,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为把政府职能切实从对企业的微观管理转变到宏观调控上来,调整加强了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如,把国务院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明确划分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贸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的职能,使之既有分工,又能合作,真正形成一个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有力量的拳头。为实现政企分开,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调整和减少了专业经济部门,把大多数专业经济部门改为经贸委管理下的国家局。但这不是简单地把一个部缩编为一个局,而是有性质和职能上的根本转变。它们不再列入国务院组成序列。

齐明山(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所副教授):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决心大、力度大、规模大,是前三次改革不能相比的。它不仅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而且也是培育和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前提。精简、高效、廉政、公正的政府始终是政府的一种理想模式,这次机构改革朝这个方向跨出了一大步,成为我国行政民主、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步骤。

坚决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防止旧制复归

郭济(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代会长,书面发言):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力度较大,步伐较快,确实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只有做到朱镕基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不动摇、不走样、不变调”,才能保证机构改革目标的实现。

历史的教训应该汲取。尽管这次改革方案总体框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目标的要求,方向不可逆转,但也不得不高度警惕并防止以往机构越精简反而越膨胀的覆辙。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实施力度,防止旧制复归。第一,要大力宣传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高大家对这次机构改革势在必行的认识,造成一种强大的舆论攻势。第二,要抓好改革的重点,即转变政府职能和改进机关作风。关键是转变职能。第三,加强立法,依法控制机构和编制,用法来管住“吃皇粮”的人。第四,要对政府人员编制实行预算管理、财政控制的办法。第五,积极为人员分流开辟渠道,妥善解决好人员分流。这也是防止旧制复归的关键之举。

以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刘海藩(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央党校副校长):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切实推进机构改革,政府必须转变四个观念:1.变自我中心观念为以市场为中心的观念。把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转为市场配置为主,将企业看成政府服务的对象,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直接管理转为以出资者的身份进行间接管理,改变其与政府套级挂钩的隶属关系。政府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规范市场行为。2.变统包统管观念为适度管理观念。这是因为,从客观上讲,政府的行政行为只能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必要的引导、调控和推动。从主观上说,政府行政也不是万能的。因此,政府行政应该只管那些必须管并且能管好的事务。相应地,在行政机构、职能配置上就可以防止大、宽、泛。3.变管治观念为服务观念。行政管理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管理过程是一个服务过程。如果以管理者为中心,在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上,就会以便于管理者的管治为前提,甚至滥用权力,强迫命令;如果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则在管理体制和方法上,都要以利民便民为原则。4.变“政绩”观念为给人民实惠的观念。一是要不图虚名,切忌造无效益的“政绩”。为此,必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对投入大、影响大、效果能见度低的事项,要反复论证。二是要有科学的政绩评估体制。更多地从经济效益、社会效果、发展的持续性和后劲、人民获益的情况评估政绩,而不是盲目地用指标、数字、规模、宣传声势来评估政绩。

白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所长、研究员):政府机构改革关键是观念变革。1.要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老百姓,都应确立有限政府观念,政府不能包办一切,也不能什么事都找政府。2.将行政“管理”二字从以往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管理,向“服务”转变。这是各级人民政府的宗旨。3.树立起社会自治的观念。改变政府过去管了许多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社会事务太多的现象,将凡是社会上能够自主管理的事情交给社会,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管理社会、协调社会中的作用。

实施机构改革方案应抓好的几个关键环节

尹光华:贯彻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应抓好如下环节:1.自始至终抓职能转变。深圳市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他们对全市审批的项目进行清理,原有审批项目737项,加上核准、备案的共1129项, 分别由50个部门审批。这次改革,将取消1/3的审批项目,从而削减了政府的行政审批职能。2.完善监督机制。机构改革往往是高级领导有决心,基层群众有要求,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动力不足。因为涉及到本身利益的再调整,许多人往往产生失落感,积极性不高,以致在改革初期虽无异议,但一有适合的土壤又走老路。这与企业改革不同,企业受市场的压力很大,这个压力必然变成改革的动力。政府机构改革,也必须有强大的监督力量,才能变压力为动力。那么谁来监督呢?企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应同时并举,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还须在实践中探索。3.对部分专业经济部门改为经济实体,应作出原则规定。现在企业最担心的是又出现既有权力又可赢利的“翻牌公司”,以“婆婆加老板”的形式把企业管死。不宜组建覆盖全行业大部分业务的控股公司,以免形成新的政企不分和垄断经营。专业经济部门转为控股公司,应与本行业中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竞争关系,而不宜把已经成熟的企业集团再列入控股公司之内,叠床架屋。原专业部门转为咨询服务类企业实体的,提倡由下属企业出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不宜采取自上而下控股的母子公司形式。

张勤(北京行政学院副教授):通过机构改革,政府要真正实现角色转换,由社会公共物质的供应者和资源的配置者变为宏观调控者和社会的公仆。实现这种转换,关键是要做到四个分开:一是政企分开;二是政府与市场分开,政府只管制定市场规则,维护统一的市场;三是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四是政府要帮助企业从小社会中剥离出来。

解决好人员分流问题关系政府机构改革的成败

关海庭(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副教授):搞好机构改革,必须高度重视搞好机关人员分流。尽管方案确立了“带职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优化结构”的方针,但具体实施还有许多政策、措施和操作技术问题。首先,应对目前国内的就业状况和分流人员的素质有足够估计,做到心中有数,有对策,有办法。其次,要将安置分流人员作为系统工程来抓,思想动员和帮助找出路并举,政府安置和社会安置相结合,定向培训,广开渠道,实现分流人员的顺利转岗。

加快行政立法,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法制化

应松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只有重视和加强行政立法,才能保证政府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巩固改革成果。1.应当尽快完善《行政机关组织法》。目前的《行政机关组织法》对机构的设置规定过于简单,缺少政府多层次、多部门三定方案的内容。2.根据政府机构改革成果的评价,尽早出台《编制法》。用法律控制机构和编制,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古代行政的精华之所在。3.着手建立《行政程序法》,以保证行政的“便民”性和效率原则。

白钢:保证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须加大配套改革的力度,尤其要完善行政立法,关键是《编制法》。我国具有优秀的行政立法传统,从“汉官”、“唐律”,到“大明律”和“大清律”,其中“吏律”一章对编制限制极严格,擅自增加一个编制,主管官员要“杖一百”,随意增编是不可能的。我们应发扬这一立法传统,杜绝机构改革怪圈的再现。

走出怪圈,必须重视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与公民的自治与自控能力

齐明山:过去,我们的政府包办一切,行政权力极度扩张,政府对社会的全面干预致使社会萎缩、弱化、僵化,缺少活力,公民缺少自治性和自控能力,社会与公民过分依赖政府,难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改革环境。同时,政府的无限权力带来政府对社会的绝对责任,政府背上一个全社会的大包袱。现在,机构改革撤并一些部门,容易出现权力真空、管理空白,一旦出现问题和矛盾,搞不好,自然就会想到增设新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就会重新出现。为此,必须重视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政府要敢于分权、放权,逐步把现有的部门行政权力下放给中介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美国有行业协会20多个,日本、德国、意大利行业协会参加者占本行业企业的90%。由社会组织代替政府进行管理,实现社会职能社会化,既减轻了政府负担,又实现了“公民参与”。考虑我国长期的社会组织不发展的情况,政府应采取鼓励和某些过渡措施,但必须防止行业协会行政化。

标签:;  ;  ;  ;  ;  ;  ;  ;  

中国行政学会邀请专家学者讨论国务院体制改革的特点和重点_国务院机构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