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可持续发展是历史交给人类文明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必然要求。人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教育的塑造,才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担负起将社会从失衡的病态文明中拯救出来的历史使命。
(一)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在人类的富强、进步、繁荣,在人类战胜自然灾害和疾病等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将自身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科技的成功使人类发生错觉,自以为科学有能力使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服从于它的控制,人类的“自我中心化”达到了空前广泛的程度。这种过分注重工具、排斥价值的工业文明,虽然成功地构建了一个以工具为核心的物质生产系统,却未能建构起一个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为核心的精神生产系统。文明的分裂与失衡,给人类带来了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工业文明的种种危机,迫使人类从逐步的反省中,悟出了人类的希望在于寻求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宗旨,摒弃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来谋求一时经济繁荣的片面发展道路,坚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求得社会的高度文明和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这一跨世纪的主题,为人类展示了全新的发展观念,它将引导人类顺利迈向21世纪进而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社会。
(二)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可持续发展作为迈向新世纪的目标依据和行动纲领,不仅对传统的发展观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将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对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选择,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追求尊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调整人的思想观念,继而调控人的社会行为,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道德方面,自觉地为社会长远利益而牺牲一些当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认识自己对子孙后代的责任。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核心,因此,只有以人为本位,方可解决发展的最终目的这一根本性问题。离开了人自身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事业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正确目标和检验标准,只有将发展主体的培育放在首位,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持久的推动力。
(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
从人类文明进化的历程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护身符,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与其说这是对社会发展的挑战,不如说是对未来社会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挑战。社会要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不仅具有全面和谐的素质,而且富有创造性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如果没有这种强大的,充满活力的发展主体,即使拥有很好的外部条件(如政策、资金等)也不可能有力地推动发展,而发展主体的受教育程度又是体现发展主体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决定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利用资源的水平以及对新事物、新技术、新观念的开放和接纳程度。因此,只有通过教育使发展主体的规模壮大,素质提高,能力增强、观念更新,才可能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于培养可持续发展主体来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教育应该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作为自身的理想和目标,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
可持续发展教育观的提出,涉及人们关于教育发展理念的深刻改变。首先,它要求人们具有平衡、和谐的教育价值观,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教育价值而忽视其它方面的教育价值,或以牺牲某种教育价值来换得特定的教育价值,否则,必将导致教育的片面化和人的发展畸形化。同时,还应注意不同教育价值之间的和谐,将对某种教育价值的追求(如政治的、经济的)同人的和谐发展结合起来,不能因为强调教育的某种价值而只突出人某一方面的发展,我国在这方面曾有深刻的教训,文革中出现的教育“政治化”以及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学校“市场化”现象,都是片面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或经济功能,而忽视教育的个体发展价值,二者无疑都将因为阻碍了个体的可持续发展而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要求人们在教育实践中,认识到人的身心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只有整体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才能真正保证教育价值和功能的实现。目前,伴随着应试教育而出现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等倾向,无视人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它虽然能产生一定的近期价值(如考上个重点中学或大学),但从长远来说那是以牺牲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必将会导致教育价值的削弱。而且,如果人的身心整体发展因片面突出某方面的发展而未得到重视,其结果将导致主观所强调的一方面也不可能良好地发展,从而影响到教育整体价值和功能的实现并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不仅保证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发展价值的和谐,而且注意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价值之间的和谐。在这种全面价值追求的基础上,构建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等。
二
对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最大的威胁莫过于社会只强调某一方面的发展。和谐的社会必然需要和谐发展的人,畸形的社会与畸形的人相联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条件。为了以教育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就要更加突出对人的发展的整体要求,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有效地摄取人类文化活动的成果以有效地为社会服务,而且使他们能将个体的创造力、自我意识,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无疑对教学提出了全面的挑战。
(一)从教学目标看,要注意对个体发展提出整体要求
当代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从对立走向合流已成为教育整体化的一个突出趋势。早在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都在其自由人教育中即开创了重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先河。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弘扬了这一传统,由于崇尚人性的陶冶,注重身心平衡和谐的发展,这一时期强调吸收古希腊的文化遗产,学校教学以人文主义为其主要标志。到了夸美纽斯、洛克、裴斯泰洛齐等人那里,学生的整体和谐发展已成为教学的自觉追求。然而,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工业结构的革命性发展,教学目标发生了变革,在学校中被奉为经典的古典人文课程受到批判,教育成为为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提供后备人才的手段,教育开始追求技术的、经济的实用目标,迎合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要求,这一目标转向,致使学校教学出现明显的倾斜性:在教学中只重视科技生产发展的工具功能,忽视人自身发展功能;追求社会经济效益,忽视人的心灵育化和人格的培养;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人的精神和价值的实现。在当代教育中,这种现象已十分明显,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便是其中的一个明显例证。实践证明,教学以满足片面发展的社会需求为目标,只能扼杀人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由此开始了追溯文化渊源,补弊纠编,提高艺术和人文科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倡导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整合,加强对人的个性发展的整体要求,我国近几年来所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便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既要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视其自我发展的能力;既要具有科学精神,又要培养人文精神;既要培养完满高尚的人格,又要发展其强健的体魄;既要发展他们的思想,又要使他们积极行动。总之,教育必须以完整的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整体,使他们形成完整的经验,使之了解社会,具有科学实践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成为一个整体和谐发展的即可持续发展的人,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所接纳,并作为发展主体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从教学内容看应强调综合化的趋势
教学内容综合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按照学科分化的体系来确定科目,制订教学内容的。各门学科都有其独立的、严密的体系和研究对象,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才为进一步综合化提供了充实而丰富的材料基础。但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实践表明,任何一门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科学技术整个动态系统中诸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现代科学体系就像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代表了人类的全部经验。我们可以将它划分为各种形式,以不同学科进行教学,这是客观需要,但其中不存在价值等级或孰优孰劣之分,对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往教学中所存在的泾渭分明的界线和迎合社会一时之需的侧重,如轻人文知识重科学知识,轻历史、情感、思想知识重工具实用知识都会造成学生知识的片面性,局限其视野、禁锢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全面认识,同时也不利于把学习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因此,只有将教学内容综合化,才能向学生提供合理的全面的知识结构,才能使学生的认识不仅符合科学整体化的本来面目,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事实与价值,思想与行动,情感与理性的整体培养,增强学生的自我发展的后劲。
当代各国教学理论和实践都对片面侧重、整体割裂的教学倾向作出了反省和思考,对教学内容作出了新的构想和展望。一方面,为了消除分科过细所带来的学科领域之间脱节的现象,采用了多种弥合教学内容的形式。如:在某一学科中借用另一学科领域的思想和概念,或者在某一学科中利用另一学科领域的方法和认识手段,然后在学科内部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联结起来,综合成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和相互应用的整体性学科知识结构。又如:将多种学科知识内容有机组成一门新的教学内容,或在已有知识领域的交叉部形成新的边缘学科,这种综合,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学科间的分裂现象。其中有的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内部的综合,有的则是超越了自然、人文和社会各学科的传统界限,把关于自然、人和社会的知识综合为一个整体。近年来,在国外兴起的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的教育正是这种综合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 为了使学生通过完整的教学获得统一完整的经验,消除对某些特殊学科(如“应试教育”中的应考科目)内容不合理的侧重,在教学内容上力求科学知识,人文知识、专业知识的平衡,而不仅仅偏重于某些科学知识或专业技能,同样也不能矫枉过正回到古典文科教育,而是把科学教育、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人文教育综合起来,形成对传统教学内容的新的综合。
教学内容的综合、平衡,使学生理性发展与情感的、社会的、审美的、精神的、体魄的发展力求均衡,使学生不仅能够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而且经世致用,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从教学组织看,应重视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手段,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动力。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社会,将技术化的知识和技能传授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现代教学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为了有效地培养大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人才,教育把受教育者纳入学校教学的生产过程,运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技术化和程序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文化知识和技术培训,这种呆板而机械化的手段,抑制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剥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使学生完全沦为学校和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在教学中受其控制、操纵和灌输。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虽然也谈及人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无非是容纳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不再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养成了强烈的依赖性和惰性。
然而,“教育不在于获得有用的知识或技能,而在于发展求知能力,不在于学习而在于达成理解,不在于获得信息,而在于完成智慧。”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知识或技能的工具化了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
片面畸形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结果而非知识的获得过程和手段,它忽视了方法这个要素。实际上任何一门科学,它的理论和方法总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它是关于怎样获取知识的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具有广泛迁移作用的活的智慧,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因此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必须把知识的获得过程和手段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考虑。不仅要重视逻辑思维方法如概括判断、推理等解决问题及应用原理分析的方法,而且还应重视直觉思维如发现猜测、假说等非理性的方法,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科学方法的完整结构。科学方法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有效手段,而且还蕴含着极大的智慧价值,学生一旦将这些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他们就能在学习能力上获得发展,这种“学会学习”的能力,正是以后继续学习以及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所不可缺乏的基本能力,我们通过教学,授予学生的不仅仅是“金子”,更重要的应是“点金术”,掌握了点金术的学生,才是可持续发展社会所期望的发展主体。
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是以综合化的内容为载体,以学生学习智慧的养成为手段,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个体为目标的,它的施行将给教育带来勃勃生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到它本应承担的责任。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选择。未来并不是一个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是各国走向可持续发展未来的根本,它将托起人类去创造一个和谐的、全面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社会。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