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00250
摘要:目的:臁疮是中医外科常见、多发、难治性疾病。该病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经久难愈,临床需要一种安全、有效的治法。方法:石建华教授通过对臁疮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分析,概述“祛瘀生肌”与“祛腐生肌”,便于临床医生进一步从理论上掌握疾病的特点与本质。结果:石建华教授以益气、疏肝、活血是臁疮围手术期的治疗总则,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促进慢性疮面愈合。结论:针对中医外科臁疮,需要兼顾整体与局部辨证相结合,中医内治与外治法相并用、辨证论治。
关键词:臁疮;下肢慢性溃疡
石建华教授,男,汉族。1955年1月生,1977-1982年就读于天津医学院中医专业,于1982年参加工作,从事中医外科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30余年。为第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中医外科学术带头人,第三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师带徒指导老师,已培养了2名学术经验继承人。2016年成立石建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石建华从医数十年来,热爱中医外科事业并倾注了大量心血,崇尚“理论思辨”,注重“崇原创新”,对臁疮围手术期的中医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石建华教授及弟子近年来主持并完成: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503389,基于“腺泡-肠-胰岛轴”探讨葛根芩连汤调节肠功能改善慢性胰腺炎内外分泌功能的效应机制。②天津市滨海新区联合攻关项目,2014BWKL001,基于肠肝途径的参苓白术散预防胆囊胆固醇结石的相应机制。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303072,基于清营汤探讨“透热转气”干预TLR-NF-κB信号通路影响脓毒症转归的效应机制。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202780,基于"肠-胰岛"轴研究"通里攻下"法对急性胰腺炎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072818,以金黄膏药对配伍规律探究外用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物质基础。⑥天津市卫生局课题,2010KZ121,腔镜下交通支离断术(SEPS)治疗下肢静脉淤血性溃疡的临床研究。⑦天津市中管局课题,津卫07049,针、药复合麻醉下腹股沟无张力性疝修补的研究。⑧天津市教委科技基金项目,津教20040305金黄膏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加速创面愈合的研究。⑨天津市中管局课题,津卫02043,金黄膏的透皮系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石建华教授主要的学术贡献包括“中医外治”、“臁疮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参编与本学科相关的中医药学术专著:《中医急重症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中医急诊临床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邓鹤鸣中医外科精要》和《邓鹤鸣臁疮治验-微创化与中医外治》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年。近五年来共发表(包括通讯作者)25篇。其治疗臁疮的学术思想可体现于以下几点:
1.石建华教授强调中医外科以外治法为特色,内治宗“消、托、补”,尤重外治,认为外治与内治“"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清?吴师机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药物局部应用,直接抵达病所,更能发挥其作用,古之“祛腐生肌”治疗观点,对于一般溃疡,确有良效,然臁疮病机为气滞血瘀,腐去之后,仅用生肌,疗效不显,师独辟蹊径,创“祛瘀生肌”与“祛腐生肌”相辅相成,使得祛瘀有利生肌,祛瘀不致化腐,祛瘀不致成瘢,师以祛瘀生肌为组方法则,创制外用方,方药由大黄、珍珠粉、紫草、血竭、象皮等组成,传统工艺炮制。该药可增加局部疮面的血供及氧合,使疮面渗液pH 值改变,疮面组织中生长因子分泌性增加,愈合速度及愈合质量随之得以改善,愈后瘢痕较小。
2.石建华教授倡用祛瘀生肌法,其理在于:腐在浅表,瘀滞在里,腐乃瘀所化,若仅祛其腐,化腐之源不除,腐何以祛尽。腐去之后,即用祛瘀生肌法,断生腐之源,从而使肌得以生,皮得以长,益气生肌不致恋邪,而气血顺达,邪无立足之地,病无滋生之源
3.石建华教授提出了周围血管疾病“因虚致瘀”的观点。臁疮属“湿瘀证”,其基本病机为气滞血瘀。究其致病之根本,则在于气虚,其据有三:一是该病患者年龄较大,多因久站久立,或担负重物,耗伤正气,易致气滞血瘀,复因气为血帅,虚则运血无力,陈血瘀积于下肢,阻碍气机,瘀不去新则难生,故而可见下肢青筋显露、疮周灰暗、脱屑、毛发稀少或无;二是年轻人若得此病,属气滞血瘀,气滞则正气难行,血瘀则气无所依,久必致气虚,气虚可使气滞血瘀加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其病愈重,复感湿热,火毒之邪,显得病机复杂,其实质则是本虚标实,一目了然;三从现代医理分析,病因尚未确定,但该病患者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为必有之病理,与中医本虚(气虚)理论同出一辙,不谋而合,气虚是臁疮之根本原因,气滞血瘀为其病机,“虚”与“瘀“同时存在,湿热、血热、火毒等为其常见诱因,临证之时,辨明病因,标本并重。法归扶正与祛邪并施。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黄芪、太子参、丹参、川芎、桃仁、地龙、牛膝、薏苡仁、泽兰等,注重益气通络祛瘀,随证加减祛风、清热、利湿、解毒之品,使得标本兼顾,正气旺盛,有利于抗邪,邪气易于恢复,从根本上进行治疗。
4.臁疮病情千变万化,有痛痒相兼,红漫肿,滋水淋漓,疮面圆形、斜形皆有,基底深凹或胬肉突出不等,石建华教授主张辨证详加辨病,不能一概而论,具体用药应加区别,初期祛邪为主,控制感染为其要法,辅以祛瘀生新;后期扶正为主,祛瘀与生肌并用,促进疮面早日愈合,师谓:若病情不分轻重,施治不加辨证、辨病,仅用一药一方治之,何异于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徒劳而无功矣!
5.石建华教授的中医手术观.提出“手术祛邪少伤正、术后重扶正”的学术观点。认为手术是祛邪而扶正的手段,又是新的致病因素。提出外科手术虚劳的概念,认为该病症由于手术耗伤机体气血,再兼疾病本身内伤脏腑,故表现出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虚中夹实的临床证候,既有虚劳病的特点,又有实证的表现。益气、疏肝、活血是臁疮围手术期的治疗总则。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中医手术观,强调手术是中医外科传统外治法之一。主张“治病先治人”。反对“一把刀”主义,强调“功夫在刀外”,注重中医外科围手术期治疗。手术是把双刃剑,即祛邪也伤正,必须坚持“祛邪为了匿正”的原则以及手术的个体化、阶段性原则。由于手术是疾病过程某一特定阶段的局部治疗措施,因此,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自然是中医整体辨证论治治疗的本义,也是外科中西医结合的最佳平台,推动了围手术期中医治疗的的效果。
下肢静脉性遗癌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晚期病变,往往涉及下肢线静脉、深静脉和交通静脉三个系统功能不全,由下肢静脉高压引起。现代医学往往以手术、局部换药等方式处理,许多患者迁延难愈。本病中医称之为“臁疮”,俗称“裤口毒”、“老烂脚”。石建华教授认为该病基本病机为“虚、湿、瘀”,虚是根本,无力推动血行,血脉瘀滞,复感湿热之邪,发为“臁疮”,湿、瘀是标。
石建华教授认为许多“臁疮”患者就诊时多数溃病长久不愈,疮面晦暗,肉芽灰白暗淡等表现,辨证考虑为气虚血瘀夹湿,治宜益气活血为法,佐以祛湿生肌,拟玉屏风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减。病情严重伴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等表现时,可加用温阳散寒药物。局部溃病配合生肌膏外用,临床疗效显著。
石建华教授始终以慈和谦正作为人生准则,视孙思邈大医精诚“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为座右铭。深得晚辈们的爱戴和患者的称赞。总结了老师学术思想,使我认识到,中医特色必须以疗效为前提,作为一个中医,要坚持发挥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中医特色,中医的路才能越走越宽。
论文作者:王雷,王红,石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4
标签:臁疮论文; 中医论文; 手术论文; 下肢论文; 教授论文; 外科论文; 静脉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