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的宏观控制功能及其使用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考试论文,策略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大规模考试,是表称人类社会为考查应试者知识功能,在短时有效、大量地达到选拔、审定、鉴别、测量人才优劣目的并在考试活动的组织、形式、方法、范围、功能、作用、影响、意义等多个方面超过一般考试形式或超过所比较的其它考试活动范围的考试活动。尽管这种考试活动的存在已有相当的历史,但正式使用这一概念来表称、描述、研究人类考试活动,在国内外均属一个全新的、带有开创性、前沿性的重大课题。
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是大规模考试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和主要内容。是大规模考试活动的主流,它在大规模考试家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各国学校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对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和国家的许多方面也会产生许多深刻的间接影响。从纵向考察,人类社会早期以及后来采用学校教育形式向年青一代传授知识、技能的全部历史显示:考试始终如一地与教育发生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从横向考察,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学校教育都在大量而频繁地使用着各种教育考试形式;从历史和现状看,很多国家都重视和使用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最典型的如中国EEHE;美国的SAT; 美国学院入学考试委员会和教育测试服务中心组织的美国通用并针对海外学生的GRE 、TPOEFL考试;英国针对国内外学生的GCE考试; 由西非五国组织的西非考试委员会(WAEC)实行的THE UNIFIED EEHE考试;由加勒比考试理事会(CKC)组织的考试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在非、亚、欧、 美四大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区、太平洋地区、中东地区实行大规模国家统一考试的国家约占一半左右。现在,全世界每年参加小学毕业或证书考试,初中毕业或证书考试,高中毕业或证书考试的青少年是一个以亿为计算单位的庞大数字。仅以竞争最激烈,影响最大的高中毕业升大学或学院的入学考试为例,中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约有300多万人。 每年参加美国SAT考试的考生也有几十万人。参加英国GCE考试的国内外学生也有上百万。总计每年全世界为升入大学或学院受高等教育而参加各种入学考试的考生也是一个以千万为计算单位的庞大数字。这种带有入学选拔性质的,竞争激烈的(各国竞争激烈程度不一样)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对应试者的前途或切身利益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从而也对社会的多个层面和领域产生潜在的影响。本文对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的社会作用和使用策略两方面的问题加以探究,敬盼国内外同行专家赐教。
一、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的特点和控制功能
从世界范围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的整个情况看,呈现着特有的国别性,区域性和全球性的三大发展趋势。就国别性而言,它受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形态及教育体制的影响,如美国的SAT 和中国EEHE对各自国家的影响和竞争程度就不一样。就区域性而言,60年代以来,全世界出现了24个区域经济集团,参加国有140多个, 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其它因素的影响,相应出现了以区域为主特征的大规模考试,如西非五国考试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就国际性而言,具有历史因素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因素,如英国历史上是一个拥有殖民地最多的国家,加之英语为世界通用语言,成立于150 多年前的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除对本国学生组织GCE考试外,在130多个国家设有相应的考试机构和考点,每年参考学生以百万计,具有国际性。再如,美国自本世纪以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该国的ETS每年组织的各种考试也具有国际性。 考生达800万人,遍布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的共同特点表现为:①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考试机构或由政府批准的专门考试机构主管并实施,代表国家或政府行使权力,具有很强的权威性;②这类考试与升学或相应水平证书相联系,考试与学校课程设置和对应考者未来职业、地位有重要影响,具有对应性;③这类考试以在校学生或具备相应条件的青年为主,考试结果对应考学生是否能升学或获取毕业证书以及对他们的荣辱、前途具有决定性。因此,上述三大主要特点使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具有多种综合功能。其中,从战略性高度看,它的宏观控制功能应引起使用者和主管决策领导的高度重视。
控制,是指按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的目标,对事物活动的全过程和序列事件施加某种影响的活动(见《辞海》850页)。考试, 尤其是大规模考试具备上述控制的含意,它按照社会发展需要和给定的条件,按照预定的考试目标,对应考者和相关事件施加影响,从而既达到考试选才的直接目的,也发挥潜在的社会宏观控制作用。
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从外部关系看,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参与社会的整个运行和变革,对社会产生多种重大影响。从内部关系看,它作为一种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参与学校教育过程并对教育变革与发展和考生本人产生重大影响。对其它形式的教育考试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它的宏观控制功能在以下八个方面发挥作用:
1.对考生本人的控制
由于受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前述所具有的权威性、对应性和决定性的三大特点所限定,考试后果对应试者具有选择、鉴别、配置、使用、分流等关系切身利益和荣辱、前途的影响作用,它的这种明显和潜在的社会价值,吸引着大批应考者为此投入时间,精力并寻求一切办法,调动一切体能、智能和意志潜力,争取考试成功。尤其是在参考人数和录取人数比例悬殊很大的情况下,这种大规模考试竞争性很强会迫使考生相当投入考试准备才可能获胜,这无形中使应试者处于高度的受控状态。这种例子中国的EEHE表现的最为充分。
2.对相关群体的控制
在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的竞争中,它的社会价值所产生的控制效应还会向三个主要群体扩散:一是使迫切关心子女前途命运的考生父母在管教子女的方式和方法上向考试要求和目标靠拢,自然而然并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考生、父母与考试所蕴含的价值观高度一致的家庭教子模式,即:读书→应试→谋取好的职业或作官。二是它迫使学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向考试设置的目标靠拢,不仅使教师非常关心考试的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的变化,而且非常关心所教学生在这种考试中的及格率或升学率,形成了学生和教师双方的荣辱与共的教学与模式,即:教学→应试→学习并追求升学率。三是导致与考生关系密切的人为使其在考试中获胜而奔忙,无形中左右了社会的价值取向,这种社会价值取向又反过来强化了考试的这种吸引力的强度。大规模考试这种控制人的魔力,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到当今的现代各种考试的历史长河中,均可找到大量的实例和证据。
3.对学校考试、教学质量的控制
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是两个互相区别但又互相联系的综合指标概念,检验并衡量它们的标准和方式、方法很多,但无论是对质量的起始控制(入学考试),过程控制(学期学业或学年学业考试),还是终结性控制(毕业或升学考试),均离不开考试这一测评工具。教育、教学质量没有考试的支撑和调节,就会使考试效果无法评定和测量。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通过考试结果和学生的升学率和学业及格率情况,可以大体控制并掌握学校教育和教学质量情况,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向教育目标靠拢、按照教育方针办事、规范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有着不可低估的控制作用。应该说,使用大规模考试手段,正确科学运用考试结果和各种数据,是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宏观教育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4.对学校教育方向的控制
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发展方向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但自从学校教育产生以来,考试与教育就形成了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因果的关系。考试本身具有的测量、教育、社会性三大功能,使它成为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贯彻教育方针、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必须与考试的设置目标一致,向考试目标和测量标准靠拢,与考试要求一致。这样就赋予了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具有指挥学校教育方向的控制功能,成为学校办学的“指挥棒”。这种情况过去和现在都在使用大规模考试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5.对学校教学内容的控制
大规模考试的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对学校教育活动和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最为直接,有时竞成了学校教学内容变化的晴雨表和各科教学地位孰轻孰重的决定性因素。大规模考试设置什么科目,赋予应试科目的评分权重多少,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就会学习并重视相应考试科目。而没有列入考试科目和不涉及评分权重的内容,就会被学生所忽视或不学。这深刻反映出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对学校教学内容、学科、科目地位的轻重有重大影响,从而也赋予了它对学校教学内容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宏观控制功能。
6.对社会结构稳定性的控制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分工以来,就形成了高低不平的社会分层,由此造成了不同群体的贫富差别和社会地位的等级规定。人类社会早在原始时期就形成了等级森严、层次地位和贫富不同的金字塔社会结构。这一点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表现的特别明显,即使在近现代社会中,人类社会也仍然呈现金字塔社会结构,只是废除了世袭封建制,倡导让最有才能的人去担任最重要工作和天赋人权,人人有公平竞争的民主原则。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一颗圣果,让青年一代通过教育考试的竞争性检验,成为应试者获得较高社会地位和较好职业的重要阶梯,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正好可以满足大批应试者竞争较高社会地位,实现“人往高处走”的社会垂直流动。另一方面它也可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大批各级各类人才的社会需要。因此,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充当了多次分流、配置、评定、任用各类人才的角色。如设置于教育内部的小学毕业考、中学毕业考、高中升学考,使大批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相应合理、有序地向高一级学校或社会各用人部门流动。因此,考试对于学生今后从事的社会职业发挥了分流和配置作用,无形中对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实现了维持、控制的作用。如中国科举考试一用就是1300年,尽管朝代更迭,帝王变换,统治者却一直将这一制度沿用下来,加以发挥、改善。这与它维护了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稳定有相当大的关系,其秘底在于它具有强大的控制功能。
7.对社会思想意识和文化的控制
当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目标设置和社会价值吸引力达到一定程度,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应试群体或个体需要时,可以成为一种人心思归,人心所向的社会思想意识控制的强有力手段,可成为一个国家青年一代和人民群众按照国家意识形态,道德行为规范、法制法规要求,规范其言行,确定其个人与国家要求一致的努力方向。最典型的是:古代中国尽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域分布很广,价值观、宗教信仰也不一样,但人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的吸引力,使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甚至外国人都努力向考试目标靠拢,无形中加强了它们与政府的联系,加强了他们对国家统治者“皇权至上”的忠诚与顺从,加强了汉字、汉语的学习并认同了汉文化。从而不仅使统治者从制度上,而且从思想意识上,文化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并保证了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现代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对于凝聚全国人民的向心力,创造安定团结,引导社会思想意识的作用也很明显,有时成为扭转社会风气和政治斗争的重要因素。如中国取消或恢复高考的例子。
8.对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控制
任何一个国家的选拔人才制度关系到政治权力在各集团、派别以及个人之间如何合理分配的问题。大规模教育考试要求学校通过训练个体,按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和目的培养政治思想符合统治者需求的人才,以考试的强制性向青年一代灌输政治思想意识,以确保社会政治制度强有力的延伸并延续不断的实现控制。
大规模教育考试通过调整人才的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调整人才供求标准和智能结构,从而实现对社会人才结构优化组合的宏观控制,实现人才流向与鉴别的控制,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近几年中国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研究生考试热度不断升高,它们最终的结果会引起生产力,引起人才素质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促进和调控作用。
二、对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的再认识与使用策略
(一)几点认识
1.从目前中国情况看,参考人数在几十万,几百万人的大规模统一教育考试已形成庞大而复杂的系列。社会急需人才岗位资格性考试也应运而生。政府各部门、工矿企业、机关团体纷纷运用考试手段进行招干、招工、招贤、评等级、评职称、评标兵。这些公共考试的广泛开展,从考试的层次、内容、方式、技术等方面形成巨大的体系,不仅影响着社会思潮,成为一种导向机制,而且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体系。从目前世界情况看,实行大规模统一考试的国家也不少,在目前尚没有比较客观地选拔衡量人才的标准情况下,考试仍是社会普通认可,相对公平的衡量手段。因此,它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迫切需要研究。
2.这类考试对巩固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社会文化,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稳定社会结构,引导社会思想意识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宏观控制作用。然而它犹如水和火一样,用得好,得益个人,造逼社会,有利教育和国家。用不好,祸及民族、危及国家安全,并可能害及青年一代,也会成为教育发展的绊脚石。因此,要从国家安全,民族兴衰的战略高度解决它存在的负面问题。学校的考试制度,其功能不仅仅是考试的筛选作用,还有激励作用,诊断作用,评价作用等,如果将高考、会考混同或牵制学校的考试及教学目标,势必造成考试制度的功能缺失,走向误区。
3.由于这种考试具有明显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国家安全、民族兴衰、教育革新、人才质量、社会稳定、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等多重意义和作用,因此,应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措施保证大规模考试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现在由行业及政府机关直接组织的岗位性考试,缺乏社会的有效监督,缺乏科学的评估及管理,甚至成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的创收行为,失去社会的公平性原则。从历史教训和现实情况看,解决这类考试存在的问题已非教育部门可以完成,国家要发挥公正与调控作用。
(二)使用策略
1.颁布《大规模考试法》,以法制手段保证大规模考试的健康发展与运行。
2.国家和政府要加强对大规模考试的管理和监控,尤其对跨国性、世界性的大规模考试要从战略性高度来认识和管理。
3.重视对组织和实施大规模考试的管理队伍、命题队伍、科研队伍、监考队伍、执法队伍、评卷队伍、录取队伍、执法监督队伍的综合性建设。
4.加强大规模教育管理的国际合作、互相学习。我们应珍视并爱护这一人类文明进化的圣果,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克服和抑制它的负面功能。
5.建立大规模考试研究的国际性专门组织和机构,设立特别基金,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和有为青年对大规模考试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使它为人类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比如,结合中国教育制度和传统,借鉴西方社会教育考试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考试社会学”新学科。在考试与社会化,考试与社会角色,考试与社会互动,考试与社会分层和流动,考试与社会组织,考试与社会控制,考试与文化传统等方面展开研究,使大规模统一考试更加科学、合理、完善、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