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冶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 200941
摘要:心力衰竭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且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研究表明运动康复训练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及再入院率[1]。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就医是因为运动耐力下降而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乏力。心力衰竭患者最常用的运动训练方式为中等强度有氧训练及抗阻运动训练。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能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增加心肺的有氧能力,使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控能力更强,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抗阻运动;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应用
1【概念】
抗阻运动:抗阻运动通常指身体克服阻力以达到肌肉增长和力量增加的过程[2]。抗阻训练方式分为等速、等长、等张运动三种,其中等张运动是指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肌纤维缩短的动态训练,运动强度可以控制,相对安全,是最适合心力衰竭患者的抗阻训练方式。抗阻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肌肉体积、改善心肺功能,使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控能力更强,有助于体重控制、增加骨密度、降低抑郁,且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都有积极的影响,提高了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且安全性可靠,合理的强度的训练不会导致心绞痛发作、缺血性ST改变、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血管并发症。目前,循环抗阻训练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康复治疗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采用的力量训练方法[3],尤其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人群。
2【临床应用】
2.1抗阻运动的绝对禁忌症:不稳定冠心病、失代偿心力衰竭、未控制的心律失常、严重肺动脉高压、严重的有症状的主动脉狭窄、急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炎、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10mmHg)、主动脉夹层、马凡综合症、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活动期患者及糖尿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禁止高强度的抗阻训练(80%-100% 1RM);
2.2 抗阻运动的相对禁忌症:具有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任何年龄段的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160/100mmHg)、低体能水平(<4METs)、肌肉骨骼问题(关节炎、骨质疏松、肌腱炎等)、安装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的患者;
2.3 抗阻运动强度的制定:1RM测定:1.受试者通过完成一系列次级量强度重复运动进行准备活动;2.在4次试验内后的1RM(或多RM)值,每次测试之间体息3~5分钟;3.在受试者预测能力范围内选择最初的重量(50 %~70%最大力量);4.所加的负荷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刚开始加2.5kg,而后可以加到20kg,直到受试者不能完成重复动作为止。并保证每次完成的速度和动作范围大体一致。5.最后成功举起的负荷称为1R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训练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应以中速或慢速有规律地完成所有动作;上肢和下肢肌群训练交替进行以保证运动中的充足休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进行抗阻训练时应结合呼吸的控制,利用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的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屏气的发生,因为单纯抗阻训练易发生屏气的动作易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单纯呼吸控制训练较难培养良好的呼吸习惯,日常生活与呼吸控制方法不能结合在一起,则会减弱训练效果。运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监测心电图,心率、血压、症状和患者的自觉疲劳程度,避免诱发心血管危险。临床症状变化时运动训练方案应进行调整和修正。
2.5 抗阻运动处方的内容:一般抗阻运动的推荐量为:每周进行2~3次,或隔天进行;以锻炼全身大肌群为主,每个肌群进行2~3组,每组重复8~10 次动作,躯干上部和下部肌群可交替训练。合理的运动强度是保证患者参与心脏康复计划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所有抗阻运动一律应从低强度训练开始,初始强度必须个体化。一般上肢的初始强度为一次最大负荷量(1-RM)的30%~40%,下肢为50%~60%,使训练强度控在主观劳累程度评分法的11~14 分。
3【小结】
抗阻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有效的、安全的。应当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体需求和储备功能正确的实施训练,实施个体化的运动方案,让患者接受更为有效的运动治疗[4]。研究资料显示从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四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护理评估,结合合理的抗阻训练,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活动耐力和生活质量,为患者的康复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5]。但目前国内抗阻运动的开展现状并不乐观,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知晓率和参与率较低,其次为国内医务人员对该治疗理念的忽视。心脏康复教育是心脏康复干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心脏康复教育,提高患者的心脏康复意识,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6]。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9):714-720.
[2]Feigenbaum MS,Pollock ML.Prescription of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health and disease[J].Med Sci Sports Exe,1999,31(1):38-45.
[3]胡国鹏,王人卫,王振,等.12周循环抗阻力训练对男子大学生心血管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2):205-207.
[4] 李广鹤,车琳,冠心病患者抗阻运动康复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13,27(3):184-187.
[5]陈素芹,赖葱葱,廖丽霞,等.Roy适应模式联合抗阻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8):35-38.
[6]苏媛媛,张伟宏,宋晓月,等.抗阻运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康复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2):154-157.
论文作者:梅璐璐,李菲,王丽芳,王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强度论文; 心血管论文; 肌肉论文; 心脏论文; 个体化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