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联合介导血清8-异前列腺素F2a、IL-6水平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分析论文_胡丽格1,赵亚莉2,郜风清3,王素敏4,董秀芳5

胡丽格1 赵亚莉2 郜风清3 王素敏4 董秀芳5

(1.河北省邢台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普内科 河北 邢台 054001)

(2.河北友爱医院急诊科 054001)

(3.河北省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河北 邢台 054001)

(4.河北省邢台市人民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河北 邢台 054001)

(5.河北省邢台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内科 河北 邢台 054001)

【摘 要】目的: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介导血清8-异前列腺素F2a(PGF2?)、IL-6水平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为A组,9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为B组,另选取我院体检中心的30例身体健康者为C组,将B组患者分成B1,B2,B3三组,其中B1组单纯应用依帕司他治疗,B2组单纯应用甲钴胺治疗,B3组则应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A组、B组治疗前后及C组研究对象的血清PGF2?、IL-6的水平,基于SPSS21.0软件做组间比较。结果:B组所有患者治疗前血清PGF2?、IL-6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B3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1和B2组,p<0.05;B3组较B1、B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PGF2?水平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血清PGF2?水平的上升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及治疗显著相关,IL-6相关性不显著;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可通过降低PGF2?水平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且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注意。

【关键词】依帕司他;甲钴胺;8-异前列腺素F2a;IL-6;水平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710-02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而周围神经病变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的患病率也在不断增高,相关统计显示[2]:约60%~70%的糖尿病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病变,其中接近一半者无感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能明显损害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自理能力,大大降低其生活质量[3]。因此对DPN的治疗非常必要,当前临床对DPN的治疗方案较多,但主要为药物治疗,如依帕司他、甲钴胺等,相关研究表明:单独一种药物治疗DPN的有效率尚不理想仅达30%左右,对此本次研究选用药物联合治疗,并对治疗效果与患者血清PGF2?、IL-6水平的相关性做了分析,先将具体内容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4])为A组,9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符合DPN相关诊断标准[5])B组,另选取我院体检中心的30例身体健康者为C组,将B组患者随机平均分成B1(n=30例),B2(n=30例),B3(n=30例)三组,其中B1组单纯应用依帕司他治疗,B2组单纯应用甲钴胺治疗,B3组则应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A组患者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2.1±10.3)岁;B组患者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45.2±12.1)岁;C组研究对象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45.2±12.3)岁;组间性别及年龄差异对研究结果影响不显著,p<0.05。

纳入标准[6]:符合相关糖尿病或DPN的诊断标准;A组患者只患有单纯2型糖尿病,无其它并发症状;不患有I型糖尿病患;无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不患有精神障碍疾病或有精神病家族史;近期一个月内不得服用依帕司他或甲钴胺药物;均签署自愿参与研究协议书。以上任一条件不符合的均给予研究排除。

1.2治疗方法

B1、B2、B3三组患者在饮食调整、口服降糖药物、适量运动等基础治疗的条件下,B1组单纯应用依帕司他治疗,B2组单纯应用甲钴胺治疗,B3组则应用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B1组患者给予每次50mg,每天3次的依帕司他(南京市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口服;B2组患者给予每次0.5mg,每天3次的甲钴胺(南京市扬子江药业集团生产)口服;B3组患者使用两种药物联合口服,每次依帕司他50mg, 甲钴胺0.5mg,每天3次。同时连续治疗3个月之后,进行疗效观察比较。

1.3血清PGF2?、IL-6检测方法

抽取血液前1天内研究对象禁食[6],分别抽取患者3ml肘静脉血液,高速离心取血清,低温下备用。应用ELISA试剂盒方法[7]检测血清中PGF2?、IL-6水平,其中PGF2?检测所用试剂盒购于美国Cayman公司,IL-6检测所用试剂盒购于武汉优尔生科。两者的检测均严格依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

1.4指标观察及疗效评价

A、B、C三组研究对象入组后均进行血清PGF2?、IL-6水平的检测,B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再次进行检测,并做准确记录。

疗效评价[8]: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震动感觉较治疗前明显恢复,膝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为显效;患者自觉症状较治疗前减轻明显,震动感觉及膝腱反射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为有效;相关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加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有数据结果使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其中表1及表3中血清PGF2?、IL-6水平以“x±s”表示,给予t检验,表2中的疗效统计数据以“%”表示,给予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诊断标准。

2结果

2.1三组研究对象入组后血清PGF2?、IL-6水平比较

B组研究对象的血清PGF2?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IL-6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A组的血清PGF2?水平显著高于C组(p<0.05);表明:血清PGF2?、IL-6水平与健康者患得DPN显著相关,且血清PGF2?水平与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相关明显,IL-6水平则相关不显著,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现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状之一,DPN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病变,自理行动能力显著下降,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因此对于DPN的防治非常重要[9]。当前研究主要使用饮食干预、合理运动联合药物进行治疗,近年来常用于治疗DPN的药物主要有依帕司他、甲钴胺等,依帕司他能够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属于一种非竞争性的可逆抑制剂,能显著促进神经组织中肌醇的积累,组织山梨醇的增多,从而显著增加神经的反射传导速度,对DPN显效。甲钴胺属于一种维生素B12的辅酶,DPN患者体内大多维生素B12含量不足。甲钴胺作用与神经细胞器,促进多种核酸及蛋白质的生成,有效阻止神经纤维化,另对DPN患者的神经麻木及疼痛作用也较显著[10]。本次研究将两种药物联合治疗DPN,并与二者单纯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的总共有效率(63.3%)显著高于依帕司他(33.3%)和甲钴胺(36.7%)分别治疗的总有效率,由此可见联合用药具有更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DPN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当前对于DPN发病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晰,有研究报道糖尿病患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可能是由于体内过高的血糖水平所造成的机体多种紊乱因素(脂肪代谢紊乱、元醇-肌醇通路阻滞、毛细血管受损、氧化应激反应等)综合作用于神经细胞,对其进行损害致病。而近年来又有研究提出了氧化应激反应与炎症反应是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因素。IL-6是一种常见的由成纤维cell、T免疫cell及巨噬cell产生的炎症因子。IL-6对细胞对急性蛋白质的分泌有促进作用,进而间接调节T免疫细胞的生长分化,促进脂质的过氧化、ROS(反应性氧介质)及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多。有研究证实IL-6水平受机体血糖水平的调控[11],当血糖水平过高使,胰岛细胞分泌的IL-6会显著上升,且促进免疫cell的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g,并激活T细胞,促进胰岛B细胞的凋亡。本次研究中:B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A组与C组,p<0.05,而A组与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血清IL-6水平与健康人患得DPN与单纯2型糖尿病均有显著正相关性,而与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DPN无显著相关性。在B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6水平来看,B1、B2、B3三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清IL-6均有下降,但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血清IL-6水平与药物治疗DPN的疗效无明显相关性。

PGF2?水平则是反映机体氧化应激反应的重要因子。PGF2?是一种存在于自由基相关生物膜上的的ARA(花生四烯酸)发生非酶促反应(脂质过氧化)后的特异性产物,其水平增多表明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加强。PGF2?具有多种生物功能[12]:①介导血管内皮cell的生长分化、内皮素及DNA的生成;②选择性促进血管的收缩;③增进血小板变形、粘附及聚集作用;④直接或间接通过介导单核cell促进炎症反应。PGF2?在人体内的结构稳定,不受食物及生化酶的影响,属于反映氧化应激反应的关键指标。而研究证实DPN与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性显著,由此本次研究分析了血清PGF2?水平与DPN及治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B组研究对照的血清PGF2?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且A组显著高于C组,p<0.05,由此可见:血清PGF2?水平与健康人患得2型糖尿病及DPN均显著相关,与糖尿病患者并发DPN亦相关明显。另,B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PGF2?水平显著低于B1组与B2组,由此可见: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DPN比二者单独使用对血清PGF2?水平的降低作用更显著。

综上所述:血清PGF2?水平的上升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及治疗显著相关,IL-6相关性不显著;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可通过降低PGF2?水平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且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注意。

参考文献:

[1]刘霞.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J].大家健康,2013(12).

[2]谢卫民.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钻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J].东南国防医药,2010,12(1):66.

[3]阮园.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及其与氧化应激的关系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2.

[4]孟娟,张敏,刘芹.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3.

[5]Figueroa-Romero C, Sadidi M, Feldman EL. Mechanisms of disease: theoxidative stress theory of diabetic neuropathy[J]. Rev Endocr Metab Disord,2008.9 (4):301-314.

[6]胡仁明,樊东升,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 (8):638-640.

[7]刘凤香.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J].当代医学,2011,7(24):64-65.

[8]黄锦欢 覃灿彬.依帕司他联合银杏达莫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5):143-145.

[9]刘江华,邓国宝,刘志又,等氯沙坦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11,2(6):357-358.

[10]Paravicini TM, Touyz RM.NADPH oxidase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hypertension: clinical implications and therapeutic possibilities[J]. Diabetes Care, 2008.31:170-180.

[11]刘鹏,王尚珍,魏学娟.依帕司他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4):15-17.

[12]Owczarek D,Cibor D,Mach T.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SDMA),arginine,and 8-iso-prostaglandin F2alpha(8-iso-PGF2alpha) level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nflamm Bowel Dis,2010,16(1):52-57.

论文作者:胡丽格1,赵亚莉2,郜风清3,王素敏4,董秀芳5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

标签:;  ;  ;  ;  ;  ;  ;  ;  

药物联合介导血清8-异前列腺素F2a、IL-6水平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分析论文_胡丽格1,赵亚莉2,郜风清3,王素敏4,董秀芳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