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攸县人民医院 湖南攸县 412300)
摘要:目的 分析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总结有效的临床干预护理措施。方法 择取我院普外科近期内行普外科手术治疗的372例住院患者,并将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27例患者组成观察组,另择取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27例患者组成对照组,就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作出针对性干预护理措施。结果 组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性别构成外,其余单因素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切口偿长度、切口引流、侵入性操作等均为引起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的高危因素较多,临床应针对高危因素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护理措施,这对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护理干预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临床普外科最为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之一,也是院内感染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近年来伴随着无菌观念、手术操作、术后预防感染等措施有了不断的改善及提高,使得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仍有部分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尤其是手术切口感染[1]。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其治疗费用,同时还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如何控制切口的发生的目前临床医务工作者共同的目标。此次我院为研究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及总结有效的干预护理措施,特对近期内我院372例普外科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372例普外科住院手术患者。入选患者中男性201例、女性171例;患者年龄大小23岁到75岁不等,平均年龄(53.7±5.9)岁。患者手术类型:其中98例患者实施胆囊切除术、72例患者实施阑尾切除术、3例患者实施直肠癌根治术、48例患者实施腹股沟疝修补术、118例患者实施胃肠道剖腹探查术、33例患者实施其他手术措施进行治疗。
1.2分析方法 将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27例患者组成观察组,另择取未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27例患者组成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比对分析,其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切口引流及侵入性操作情况等方面。采取单因素分析的形式寻找引起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高危风险因素。
1.3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2.6进行处理,均数以(X±S)检验方式采取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此次研究对象中27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7.26%。手术切口感染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除性别外,其他各项因素均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对,*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高危因素分析:①本组研究显示,高龄患者其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明显偏高,分析原因认为,这可能与老年患者各机体器官开始衰退、机体免疫能力低下,合并各类基础疾病、营养差、机体代谢慢及组织修复慢有关[2]。②在手术时间方面,时间较长其发生感染几率越高,分析认为,手术时间长期创面暴露时间便长,因此创面受到细菌侵袭的机率就高。此外,较长的手术时间也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使其机体免疫能力出现一定的下降,进而引起患者肠道内细菌的易位生长,从而引起患者发生内源性感染[3]。③住院时间较长患者感染几率越高,住院时间的延长会是患者接触病菌的机会增加,从而便升高了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④患者的营养状况决定了患者机体自身免疫能力的高低,若患者营养不良,其机体的免疫能力便会下降,同时患者也会因体内严重缺乏蛋白质而造成体内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因此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也会明显升高。⑤切口引流及侵入性操作的次数也是导致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这主要与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关。
3.2干预护理措施:针对上述高危因素,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干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干预护理措施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其一,加强老年患者的日常护理,老年患者身体孱弱,在对其进行日常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尽可能的减少侵入性操作的进行,对不可避免的侵入性操作,护理人员应积极的对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其二,术前详细准确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对营养状况较差者,应在术前术后后及时补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食物,以补充患者营养改善患者机体情况,提高其术后的恢复能力及抗感染能力[4]。其三,手术前应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合理的制定手术计划,对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做好准备工作,以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这样可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面的暴露时间,从而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几率。其四,手术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手术所需各项器械的卫生质量。同时由于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是直接与患者接触的,因此医务人员应做好个人的卫生管理工作,尤其是手部卫生,应严格执行洗手制度[5]。其五,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医务人员应把握好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时间、剂量等,同时对抗生素药物种类合理应用,在围术期应结合微生物学及药理学进行,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药物,且药物应具有毒副作用低,对多数革兰阴、阳性菌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引起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高危风险因素较多,临床应结合高危风险因素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护理措施,这对降低术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桂玲,杨芬,蒋春燕,等.2007-2009年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685-2686.
[2]丁杰,张忠民,潘扬,等.普通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9,19(16):2106-2108.
[3]郭志晨,叶竹梅,黄樟生,等.外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61-762.
[4]张小红,罗丽霞.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及预防[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8(2):301-302.
[5]赵岚,孙利华.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误区及影响手卫生执行的因素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410-1412.
论文作者:邓雪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5
标签:切口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因素论文; 发生论文; 时间论文; 普外科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