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核磁共振(MRI)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 年10 月至2016 年2 月收治的60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分别行CT、MRI 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本组60例患者,其中韧带损伤14 例,半月板损伤17 例,关节腔积液17 例,骨质改变12 例,MRI 和CT 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80.0%,比较差异显著(P < 0.05)。结论:MRI 可准确反映膝关节损伤部位、病理变化及病变程度,可保证临床诊断的正确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必要的指导。
【关键词】膝关节损伤;影像学检查;核磁共振;图像表现;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211-02
临床上将膝关节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滑膜炎及髌骨脱位肌腱断裂等一系列损伤性疾病统称为膝关节损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损伤类型,其整体构造较为复杂,发生损伤的机会也较大。目前临床对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多借助CT、X 线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在明确病变类型及损伤程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常规检查手段分辨率并不高,会影响到其对软组织部位损伤情况的准确评估,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诊断对检查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择最合适、最优质的检查手段,成为临床诊疗的共同追求,核磁共振(MRI)是一种无损伤检查手段,具有视野大、多方位、分辨率高等优点,在骨关节创伤性疾病诊断中得到推广[1]。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 年10 月至2016 年2 月收治的60 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MRI 在该类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15 年10 月~2016 年2 月收治膝关节损伤患者60 例,均接受手术治疗,经病理检查证实,术前行CT、MRI 检查。所有患者来诊时均有不同程度膝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表现,其中男性39 例,女性21 例,年龄范围为24~56 岁,平均年龄为(37.9±4.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9 例,重物挤压伤15 例,高空坠落伤10 例子,踩踏伤6 例。
1.2 方法1.2.1 诊断方法先后行CT、MRI 检查, 所用设备为SOMATOM DefinitionAS 64 排螺旋CT 和PHILIPS Achieva 1.5T 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前者根据定位片行薄层CT 扫描,层厚为1~2mm,取仰卧位,垫高膝关节处,明确扫描范围,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范;后者分别行常规横断面(T1WI)、冠状面(T1WI)和矢状面(T1WI、T2WI 和STIR)扫面,层间距和层厚分别为1mm、4mm,激发间隔时间和测量回波时间分别为500ms、20ms,根据膝关节损伤程度进行位置调整。
1.2.2 治疗方法本组60 例患者,其中15 例行常规切除术和修复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45 例行关节镜手术,做好术前各项准备,保证视野清晰,置入关节镜,观察关节内各结构损伤情况,不同损伤类型给予针对性处理,内侧副韧带和半月板损伤患者,行修补加石膏外固定术,半月板无法保留者,行次全切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则行修补术或重建术,软骨骨折患者行碎片清除及软骨面打磨修复术。
1.3 统计学处理利用SPSS16.5 软件包对所获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均以率(%)描述,采用卡方检验,P <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诊断结果比较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60 例膝关节损伤患者,MRI 诊断正确率为100%,而CT 诊断正确率为80.0%,两种检查手段诊断结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图像表现分析MRI 诊断膝关节损伤表现为条状低信号影增粗、边缘模糊或成波浪形,T1WI 为混杂信号,T2WI 为高信号。其中韧带损伤14例,多为腓侧副韧带损伤和前交叉韧带损伤,呈条状低信号影增粗,T1WI 为混杂信号,T2WI 为高信号(见图1);半月板损伤17 例,半月板三角形呈低信号,并有线性、椭圆形异常增高信号影,部分伴有半月板囊肿(见图2);关节腔积液17 例,关节腔内T1、T2信号呈条片状,低信号影增粗,边缘模糊,部分有分层现象(见图3);骨质改变12 例,T1WI 为低信号,T2WI 为混合信号或高信号,呈软骨凹陷或断续,软骨层内为短T1WI 信号(见图4)。
3 讨论膝关节结构较为复杂,发生损伤后各组织会相继出现撕裂现象,呈现出类型多样、程度不一的特点,这给临床诊疗带来了很大困难,目前骨伤诊断常用的影像学技术有CT、X 线等,结合临床实践,CT 检查能够显示骨折错位、粉碎性骨折等情况,但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对软组织诊断的可靠性不足,所呈现的关节腔内图像并不清晰,若骨腔内存在骨碎片,很容易漏诊;X 线检查无法显示半月板形态,现主要作为辅助性检查手段,用于排除膝关节其他病变及损伤[2-3]。MRI 现已成功取代X 线,其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该技术手段通过调整脉冲顺序和具体参数来提高系统成像对比度,可对膝关节损伤程度进行准确评估,其与CT 检查的空间分辨率相接近,但是在软组织检查中则更具优势,通过多方位成像和高组织分辨率,可准确反映损伤关节病理变化和病变程度[4]。
有关MRI 用于膝关节损伤诊断的研究报道较多,蒋艳[5] 对45例膝关节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行MRI 检查,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关节腔积液和骨质改变均得以确诊,诊断正确率为100%。本组研究中,60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膝关节损伤患者,术前经MRI 检查,检出韧带损伤14 例,半月板损伤17 例,关节腔积液17 例,骨质改变12 例,诊断正确率为100%,而常规CT 检查,诊断正确率仅为80.0%。从图像表现来看,MRI 检查可明确膝关节韧带损伤位置和形态,并能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级,为手术治疗奠定基础;MRI 诊断半月板损伤,半月板区可见不规则或线状高信号,并可进行分度处理,膝关节受损后会累及周围软组织,导致关节囊出现积液,MRI 检查呈T1WI 低信号,T2WI 高信号,且其对对骨髓内变化较为敏感,可在早期对骨质改变做出诊断[6]。
综上所述,MRI 是一种无创检查手段,与常规CT、X 线相比,组织分辨率较高,可有效弥补常规检查无法准确显示软组织情况的不足,可准确反映膝关节损伤部位、病理变化及病变程度,诊断效果较为理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推荐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1] 邵丽希,刘岩. 磁共振成像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现代医药卫生,2014,13(2):2003-2005.[2] 屈建修. 核磁共振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中医药,2014,20(7):99-100.[3] 廖云,孙仁权,廖国栋.MRI 多征象分析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CT 和MRI 杂志,2015,12(6):101-103.[4] 贾有福,周晟,梁改琴. 低场核磁共振GRE 序列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5(9):120-121.[5] 蒋艳. 核磁共振在儿童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3(8):51-52.[6] 肖新广. 西门子永磁0.2T 核磁共振仪诊断急性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应用分析[J]. 中外医疗,2012,12(3):9-10.
论文作者:冯素贤 薛建昌 余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损伤论文; 膝关节论文; 韧带论文; 信号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病理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