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湿性愈合是当今创面治疗上的主流思想,在此基础上研发的新型敷料被广泛应用于上各种急、慢性创面的治疗中。与此同时,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外敷煨脓长肉的中药膏剂也能促进创面愈合,并且与新型敷料的疗效相当,这引发了人们对中医外科特色换药法--煨脓长肉的反思与再认识。
【关键词】 湿性愈合;新型敷料;煨脓长肉【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6-0216-011
湿性愈合理论的提出西方医学对于创面愈合的认识经历了从“湿性-干性-湿性”反复的过程。在古代,对于伤口处理人们多凭经验使用焦油、蜂蜜等涂抹覆盖伤口,经常发生感染。19世纪微生物学家Pasteur开创了干性愈合的先河,使用干性敷料覆盖伤口,但干燥的环境虽能避免细菌大量繁殖,却也使得创面细胞生长条件变差,创面愈合减慢;且敷料易与伤口粘连,换药过程中会对创面造成机械性的再损伤。1958年,Odland发现水疱完整的伤口比水疱破溃的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加快。
1962年Winter证实若不刺破水疱,能促进上皮表层细胞爬行,有利于伤口愈合;且在幼猪背部的创面模型上发现用聚乙烯膜覆盖的伤口愈合速度比暴露伤口快1倍;并于Nature上正式提出了“湿性愈合”理论。1963年湿性愈合理论首次在人体上得到验证。此后湿性愈合理论在大量的实验中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并得到广泛的认同,2000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在新颁布的创面医疗行业指南中,更是把湿性愈合作为创面的“标准处理方法”。
2 新型敷料的应用与推广随着对伤口愈合规律认识的加深与湿性愈合理论的推广,新型敷料应运而生。新型敷料是一种密闭或半密闭性敷料,能为伤口愈合提供一个局部微湿、微酸和低氧的环境。自1974年通过聚氨酯薄膜技术研制了第一块新型敷料后,水凝胶敷料、水胶体敷料、海藻酸盐敷料、胶原敷料等多种新型敷料也相继问世并投入临床应用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与纱布、干绷带等传统敷料相比,新型敷料通过相对密封与保湿原理,能:①保留渗出液中的蛋白溶解酶、纤维蛋白酶等,促进创面自身的“酶学清创”;②维持创面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生长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与毛细血管新生,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③保持细胞的活性,促进多种生长因子释放并上调其活性;④促进表皮细胞的迁移爬行;⑤避免了创面渗出物的过度蒸发,不易形成干痂,在更换敷料时不会产生再次机械性损伤,同时湿润的微环境时创面的神经末梢处于一种液体或者半液体环境中,减少创面感觉或者痛觉异常;⑥通过阻隔外界环境的微生物进入创面从而降低感染机会[1]。目前,新型敷料已被应用到烧伤、压疮、糖尿病性溃疡等各种急、慢性创面的治疗中,并逐渐成为现代医用敷料的主流[2]。
3 煨脓长肉的再认识“毒之化必由脓,脓之来必由气血,气血之化必由温也”,煨脓长肉是中医外科的一种特色换药方式,指通过外敷中药膏(散),局部温通气血,培补正气,增强抗病防御能力,使创面脓液变稠变多,并保持创面的湿润,从而起到润肤、收敛、生肌之用[3]。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新型敷料,中西医领域便掀起了一股对创面敷料的研究热潮,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外敷用以煨脓的生肌膏等中药膏剂,在促进创面愈合上与新型敷料的疗效相当。
但由于中西医对于“脓”的不同认识,使得煨脓长肉法一直引来不少争议。中医把脓看作是正邪交争的结果,为气血所化生。中医外科所说的脓,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其既包括需及时清除的以炎症渗出和液化的坏死组织为主的现代医学所指的“脓液”,也包括湿性愈合理论所提出要保留的,包含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生长因子、氨基酸、补体、抗体等创面愈合后期的渗出液。中药膏“煨”出的脓,色黄明净,味淡腥而不臭,质粘稠拉之成丝,究其实质,并非是坏死组织溶解产生的脓液,而是在皮温下逐渐液化的药膏和在药物的作用下“气血旺盛的正常代谢产物”。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皮温下逐渐液化中药膏剂对创面一样能起到相对封闭与保湿的作用;且黄柏、黄连等中药本就有杀菌抑菌的功效;膏药中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的成分能促进新生毛细血管增殖,改善局部微循环,诱导活化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提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性,促进免疫细胞、抗体、溶菌酶的渗出,增强局部免疫力,并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增加创面胶原蛋白和氨基酸的含量[4][5]。可见,与新型敷料相比,中药膏剂更多了一层提高机体修复能力的主动过程。
4 思考《内经》云:“有土无水,万物不生”。湿性愈合与煨脓长肉虽分属中西医两个理论体系,但从对促进创面愈合的疗效来看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新型敷料与煨脓的中药膏剂虽均能通过封闭伤口,保留伤口渗出物及保持一定的湿度以促进伤口愈合,隔绝外界生物以降低感染机会,但后者还多了调动机体内生动力这一主动过程。此外中药制剂成本低廉、制作简便也是一大亮点。但是与新型敷料相比,中药膏剂也存在着机理研究尚不透彻、有效成分分析尚不明确、制剂制作传统单一(基本都为膏、散剂)、多为院内制剂缺乏行业规范等不足。因此还亟待我们衷中参西,充分发挥拥有资源丰富的中药库的优势,借鉴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能开发物廉价美的中草药复合敷料。
参考文献[1] 李炳辉,谷涌泉,王鹏华.糖尿病足及下肢慢性创面修复[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59-360.[2] 舒立涛,徐宝顺,王蔚然.伤口湿性愈合的新理念[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4,15(6):336.[3] 徐杰男,阙华发.中医外科“提脓祛腐”“煨脓长肉”理论与应用[J ] .新中医,2012,44(12):168-171.[4] 李秀兰,徐尔真,师宜健等.创面愈合中巨噬细胞功能与异质性动态研究-- “煨脓长肉”作用机制研究之二[J].中国骨伤,1995,8(2):9-11.[5] 张旭辉,董建勋,李健等.回阳生肌方药对慢性皮肤溃疡大鼠创面愈合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3):170-173.
论文作者:阮晓枫 陈思韵 胡泽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8月第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4
标签:创面论文; 敷料论文; 膏剂论文; 中药论文; 伤口论文; 干性论文; 气血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8月第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