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分析_政治论文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分析_政治论文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军队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11—5381/D(2006)—06—36—04

非理性因素是指“与理性思维不同的主体心理形式。”① 它是非理性的具体心理现象、认知形式和认知能力,包括直觉、灵感、顿悟、本能、欲望、情感、意志、信念、信仰、动机、习惯、无意识、社会心理等。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非自觉性。人的理性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活动。与此相反,非理性则表现为一种不自觉的意识活动。二是非逻辑性。与理性的逻辑性正相反,非理性具有明显的非逻辑性。非理性因素中的直觉、灵感、顿悟等等在认识过程中完全突破了逻辑规律、方法、形式的束缚,能够直接接近并把握事物的本质。三是情绪性。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广义上的情绪,无疑具有理性的成分,即由有所“感”到有所“知”和有所“求”,但它的基本构成是非理性的。情绪与潜意识相联系,情绪是潜意识的外在反映;情绪又与理性思考相联系,它是潜意识与理性思考的中介和桥梁。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的,它的教育对象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人的精神构成是复杂的,不但有理性的成分,而且有非理性的成分,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非理性因素是人的精神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情感、意志、信仰、无意识、欲望、本能、社会心理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精神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与人的需要和欲望密切相关的是人的情绪和情感。人类在欲望和需要的驱动下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而人的激情则使这种欲望和需要变得强劲有力。社会历史的创造一刻也离不开人的激情。”②

这充分说明非理性因素在人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不仅要从理性的一面着手,而且更要从非理性的方面去考虑。在具体的实践中,凡是成功的思想教育活动,都曾在教育过程中不自觉地利用了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来促进和提高教育的质量。

下面对五个主要非理性因素的特点及作用规律作一分析,以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所裨益。

(一)欲望因素分析

欲望是指社会的人基于一定的需要而对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事物产生的渴求,是人对需要的一种体验方式。欲望与人的本能和生理组织密切相关,是个体存在、保持并扩大的一种内部张力,“是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③

人的欲望有善恶之分。善的或合理的欲望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欲望,它指引着人、推动着人,催人奋进;恶的或不合理的欲望则是一种消极而无效的欲望。人的欲望有强弱之分。“欲望和需要实际上就是主体的‘匮乏’状态,正是这种匮乏状态造成了主体内在的紧张和不安。为了解除紧张和不安,主体对外在对象产生一种‘嗜欲力’,这种嗜欲力驱使主体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寻求价值客体。这就是主体动机和意向产生的根源。”④ 这种“嗜欲力”的强烈程度决定着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勇气和力量。当具有合理的欲望时,如果“嗜欲力”很强大,主体就会在这股强大的内驱力驱使下,产生强劲的动机与意向,渴望达到预期的价值目标。这种状态是我们所追求的。可是当具有不合理的欲望时,如果这种“嗜欲力”过强,主体就可能会不择手段,突破道德的内在约束力而做出过激的行为,从而危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对于这种过于强烈的欲望,应该给它套上理性的缰绳,对之加以限制和正确的引导。欲望过弱,则会导致主体进行实践活动的勇气与力量的匮乏,势必造成实践活动的失败。这固然有抑制其作恶的作用,但对正面价值目标的实现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欲望这一非理性因素,对教育对象的合理欲望要进行鼓励,对不合理的欲望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欲望合理的前提下,对于欲望过于弱的人应该进行必要的激发与鼓励,使其保持昂扬的斗志,去迎接各种挑战并赢得胜利。

(二)情感因素分析

情感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和欲望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没有过多的观念思考和认识过程,因而常被理解为非理性的形式。情感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状态,它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普里布拉姆曾经指出,人的体验和感情对正在进行着的认识过程起着评价和监督的作用。情感具有波动性的特点,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时而低沉,时而冲动,时而平和,时而暴烈。我们应随时关注情感的波动变化,作出相应反应。

情感作为影响和控制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心理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直接影响到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效率,是认识和实践活动得以完成的重要保证。“现代认识论表明,人的欲望和需要信息必须依靠一种具有放大功能的中介才能促使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到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去。这种对欲望和需要信息起着放大作用的最重要的中介因素就是情绪和情感。没有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即使理性也会黯然失色。这就会大大降低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效率。”⑤ 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高尚的情感能促进思想的转化和升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则起着弱化、淡化和阻碍作用。良好的情感是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润滑剂。教育不仅需要理性的指引,更需要感情的培养,感情的投入,感情的维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由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为平等的朋友关系,增强感情交流,增进亲近感和信任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就会更通畅,教育内容就会更容易被教育者所接受。当然,在增强亲和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彼此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要有亲近感,更要有尊敬感。否则,教育的效果也不会很好。

平时,应注意培养和营造官兵一种积极、乐观、上进的情感,培养一种高尚的情趣。在这种情绪与情感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加显著。教育中,应特别注意从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出发去考虑问题,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情感。教育内容不仅要讲大道理,讲个人服从国家、集体的利益,还应该讲在服从国家、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充分保证个人利益。信任教育对象,依靠教育对象,关心教育对象,是增进彼此情感、搞好教育的重要保证。

(三)意志因素分析

意志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因素。意志的特点表现为根据预定的目的对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意志作为愿望和志向的统一,反映了人类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而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⑥ 它是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能量。

意志具有自制性和坚韧性的特点。自制性是指人的意志能够根据预定的目的自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愿望和冲动并不都是合理的。即使是合理的欲望和冲动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并不都是适当的。这时,意志的自制性就显出了它特有的功能。坚韧性是指意志一旦形成就会促使人们为了预定的目标而进行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意志的坚韧性体现在善于长久地坚持已经开始的向着预定目标的行为,善于抵制不符合预定目标的各种主客观诱因的干扰。

意志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知和情感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三者是相互渗透的。人的同一个心理活动实际上既是意志活动,又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任何意志过程总是或多或少包含有理智成分和情感成分,而理智和情感过程同样也包含有意志的成分。意志还与动机、信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非理性因素。意志力有强有弱,只有通过培养和训练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意志。坚毅、果敢的意志品质,是军人的标志。对军人意志的培养既是达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通过培养军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的思维方式,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比如:进行革命传统和革命先烈英雄事迹教育,严格一日生活管理制度,注重平时养成培养,训练紧张严肃的顽强作风,来培养和锻炼军人优良的意志品质。

(四)信仰因素分析

信仰是人所特有的,对某种理念执著地“接受、同意或肯定的心理状态。”⑥ 信仰是主体心理结构中十分稳定的非理性因素。信仰有层次高低和正确错误之分。低层次的信仰表现为一种不自觉的心理倾向和认同感;高层次的信仰具有明显的价值性和强烈的自觉意识。正确的信仰,比如共产主义信仰;错误的信仰,比如信仰邪教等。

信仰直接影响到主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强化主体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为了信仰,主体会主动克服不利于实现理想价值目标的各种因素干扰,调动人的情感、意志,为实现理想价值目标努力。信仰的确立会使主体在认识和实践中显得更加自觉,目标更加明确,意志更加坚定,情感更加专一。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仰有助于主体信念执著、认识深化、意志坚定、产生情感偏好的特点,对官兵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信仰教育,使他们对教育的内容产生一种信仰,从而使教育的内容深入人心,内化为一种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不过信仰的执著性,也易使人产生一种思维定式,这虽然有利于坚定主体意志,但同时也会导致一种非批判的僵化思维模式的形成。这一特点对思想教育来说是不利的。克服这一不利因素,就要在进行革命理想和信仰的教育时,要与理性的批判结合起来,培养官兵的理性思维能力或独立思考能力,把握革命信仰的科学性,提升信仰的理性自觉,从而使官兵具有辩别是非的能力,克服信仰的盲目性。

(五)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社会心理是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社会心理是个体心理的集合、泛化与聚合,表现为一种场,一种整体性的弥散在群体之中的情绪,在群体中形成一种风气、氛围、时尚、流行。社会心理作为内在心理过程,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社会心理作为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存在于人际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中,表现为风俗、习惯、成见等等。社会心理是群体对其生存环境最直接、最具体的感性反应,是没有经过充分的理性加工的,往往表现为一种不假思索的、无意识的、自发的情绪状态。社会心理具有从众性特点,社会心理往往表现为一种大多数人共有的情绪,所处环境相同,便相互依从和模仿。其外在表现为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共鸣。社会心理与相对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它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更而变化,容易形成,也容易消逝,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

普列汉诺夫认为,社会意识应区分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是社会存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中间环节、桥梁与纽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一旦形成,社会存在又通过社会心理进一步作用于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指导下,以政治法律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传播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其中思想政治观念是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社会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心理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又反作用于人们的社会心理。从源头上看,社会意识形态最初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心理的系统化与理论化,而思想政治观念又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因此,社会心理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而最为有效的控制莫过于对人们的社会心理施加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宣传、教育、灌输等形式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等思想政治观念通过特定的教育内容、特定的教育方式、方法渗透到人们的社会心理之中,经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控制和掌握人们的社会心理,进而有效地实施社会控制。群体心理对于群体凝聚力的提高和部队士气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部队常用的拉歌比赛,对连队的士气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同时促进连队的团结意识、向心力和凝聚力。总之,掌握群体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自觉主动地利用其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作用。

结语:

由于非理性因素是人的精神结构中较为原始且又是特别的组成部分,它在人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重视理性因素的作用,又要高度重视非理性因素作用,把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规律应用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提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服务。

收稿日期:2006—11—10

注释:

① 王勤:《非理性的价值及其引导》,55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341页,人民出版社,1995。

③ 王勤:《非理性的价值及其引导》,6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④ 王勤:《非理性的价值及其引导》,89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⑤ 王勤:《非理性的价值及其引导》,113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⑥ 王勤:《非理性的价值及其引导》,75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⑦ 夏军:《非理性世界》,287页。上海三联书店,1998。

标签:;  ;  ;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非理性因素分析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