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附6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1](2019)在《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炎症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对CHB炎症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肝宁方治疗CHB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CHB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2例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肝宁方治疗,两组均以服药24周为一个疗程,共服用一个疗程。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肝脏炎症指标(ALT、AST、GGT)、促炎因子(IL-18、IL-8、TNF-α)、抗炎因子(IL-10、IL-13)、氧化应激指标(MDA、SOD)、炎症介质(NO)、病毒学指标(HBV-DNA)数值的变化。通过上述指标数值的变化,评估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并探讨肝宁方对CHB炎症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总体疗效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脏炎症指标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ALT、AST、GTT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ALT、AST、GTT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促炎因子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IL-18、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IL-8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8、TNF-α水平组间比较,治疗组IL-18、TNF-α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8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抗炎因子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10、IL-13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的IL-10和IL-13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SOD水平较治疗前均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MDA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SOD水平组间比较,治疗组的SOD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MDA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血清中炎症介质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NO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NO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HBV-DNA水平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HBV-DNA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肝宁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恩替卡韦治疗,尤其是在改善中医证候、减轻肝脏炎症及肝细胞损伤等方面。2.肝宁方对CHB炎症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恢复促炎/抗炎、氧化/抗氧化的平衡以及降低炎症介质水平的机制实现的。
梁宁[2](2019)在《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误差矩阵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是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病情迁延不愈者可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并最终导致死亡。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苦参类制剂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抑制等作用,在临床上被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但是,在最新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指南中并未对任何中医药治疗进行推荐。本研究将对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进行梳理,以期得出疗效和安全性的可靠性结论,同时对临床证据进行偏倚误差矩阵的方法学探究。研究方法(研究一)向国际Cochrane协作组织肝胆病组提出系统评价题目注册:苦参类制剂对比不治疗或安慰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撰写研究方案并发表(No.CD013089)。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ochrane肝胆病组试验注册库、CENTRAL、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等),获取并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允许其它合并症。干预措施为苦参类制剂,不限制剂量疗程等,排除含有苦参的中药复方,对照措施为不治疗或安慰剂,允许共同干预。主要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严重不良事件;次要结局为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非严重不良事件;探索性结局为血清HBV-DNA 阳性检出率、血清HBeAg阳性检出率。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文献信息不全者采用打电话或发邮件的方式尝试与作者取得联系。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采用TSA软件计算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并在未达到所需样本量进行统计学显着性界值矫正。观察森林图并结合I2统计量评估异质性。通过观察漏斗图结合统计学检验的方法检测发表偏倚。采用GRADEpro GDT软件制作证据概要表。(研究二)向国际Cochrane协作组织肝胆病组提出系统评价题目注册:苦参类制剂对比其他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撰写研究方案并发表(No.CD013106)。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ochrane肝胆病组试验注册库、CENTRAL、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等),获取并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允许其它合并症。干预对照类型为苦参类制剂对比其它抗病毒、免疫抑制、或保肝治疗药物,允许共同干预。主要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严重不良事件;次要结局为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非严重不良事件;探索性结局为血清HBV-DNA 阳性检出率、血清HBeAg阳性检出率。资料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合并、TSA分析、敏感性和亚组分析、GRADE评价方法与研究一方法一致。(研究三)以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为例,采用误差矩阵工具对中医药临床证据概览进行了探索性评价,并对未来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的改进意见。数据来源为研究一和研究二中纳入的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检索到的相关meta分析。三维误差矩阵构建包含四个步骤;1)评估系统误差风险。考虑证据类型和各类型研究的方法学质量;2)评估随机误差风险。参照Cochrane手册计算各结局指标效应量的标准误;3)评估设计误差风险。依据临床重要性和相关性,对结局指标进行排序。同时考虑研究人群选择、干预措施设置、对照措施设置、研究场所和中心、研究类型(解释性/实用性)、研究结构(平行/交叉)、研究目标(优效性/劣效性/等效性)、和数据分析单位等可能影响设计误差风险的因素;4)依据前三个步骤评估结果,采用Excel表,分别以随机误差(x轴)、系统误差(y轴)和设计误差(z轴)构建三维误差矩阵图。结果(研究一)(1)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共检索到4044篇文献,阅读全文796篇后,排除文献323篇,436篇文献在尝试联系作者后仍未能获得足够信息以判断是否属于随机对照试验,因信息不全仍在等待列表,最终纳入35项随机对照试验(37篇文献),共3556名受试者。(2)研究质量:所有试验被评为高风险。(3)效应量估计:1项试验评估了全因死亡率,两组均未出现死亡。10项试验评估了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未获得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乙型肝炎相关死亡率或发病率的数据。19项评估了非严重不良事件的试验中,9项试验两组事件发生率均为0,剩余10项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苦参类制剂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RR1.10,95%CI 0.76 to 1.59;I2=49%;10项试验,1050人);对于血清HBV-DNA和HBeAg阳性检出率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苦参类制剂组阳性检出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HBV-DNA阳性检出率:RR 0.61,95%CI 0.55 to 0.68;I2=56%;29项试验,2914人;HBeAg阳性检出率:RR 0.71,95%CI 0.66 to 0.76;I2=19%;20项试验,2129人)。对非严重不良事件分开报告分析,苦参类制剂组可能增加消化系统症状、疲劳、尿黄、黄疸的风险、降低腹胀的风险。后验性ALT复常率meta分析显示苦参类制剂组ALT复常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RR 1.32,95%CI 1.21 to 1.44;I2=15%;8项试验,739人)(4)TSA分析:TSA分析表明非严重不良事件mmeta分析尚需纳入更多试验,而血清HBV-DNA、HBeAg、、ALT复常率的meta分析达到了所需样本量。(5)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缺失数据对结果没有影响。亚组分析表明与口服胶囊和混合给药途径相比,静脉滴注可能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6)GRADE评价:证据质量受到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影响,证据等级为极低。(研究二)(1)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共检索到4044篇文献,阅读全文排除符合文献后剩余119篇,109篇文献在尝试联系作者后仍为能获得足够信息以判断是否是随机对照试验而暂未纳入,最终纳入10项试验,涉及898名受试者。(2)研究质量:所有试验被评为高风险。(3)效应量估计:10项试验中苦参类制剂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包括胶囊口服、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疗程为1到12个月不等。对照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干扰素、硫普罗宁、胸腺肽和其它中药。未获得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乙型肝炎相关发病率的数据。其它疗法相比,苦参类制剂对非严重不良事件(RR0.86,95%CI0.42to1.75;I2=0%;2项实验,163人)和血清HBV-DNA阴转((RR 1.14,95%CI 0.81 to 1.63;I2=92%;8项试验,719人)的效果尚不清楚。而苦参类制剂可能有助于血清HBeAg的阴转(RR 0.86,95%CI 0.75 to 0.98;I2=43%;7项试验,588人)及增加ALT复常率(RR 1.40,95%CI 1.13 to 1.73;I2=24%;4项试验,375人)。(4)TSA分析:TSA分析表明所有meta分析均未达到所需样本量。(5)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缺失数据对结果没有影响。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苦参类制剂的剂型和给药途径(P=0.002)、以及对照药物的设置(P<0.00001)可能对血清HBV-DNA阴转的效果产生影响。(6)GRADE评价:证据质量受到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影响,证据等级为极低。(研究三)对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已发表的相关meta分析进行评估,虽然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的研究类型证据等级相对较高,但ROB评价和严格评价发现所有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较低,系统偏倚风险较高;在meta分析证据等级水平下,对于全因死亡和非严重不良事件,当前研究的随机误差存在显着风险(SE=0.36和SE=0.35)。对于严重不良事件结局,当前研究的随机误差风险为中等风险(SE=0.22)。对于血清HBV-DNA 阳性检出率和血清HBeAg 阳性检出率,随机误差风险为低到中等风险(SE<0.16和SE<0.21)。此外三维矩阵图中存在大量灰色断层,表明当前研究存在设计误差风险,主要体现在研究人群诊断和纳入标准不清晰合理,干预措施和对照措施设置不清楚恰当、研究中心为单中心、研究无法判断为采用了优效性和实用性设计。结论和意义对临床实践的意义:当前临床试验多缺乏临床相关结局指标的数据,如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和发病率。与安慰剂或不治疗相比,苦参类制剂在HBV-DNA和HBeAg阴转及ALT复常率方面效果更好,而不良事件发生率暂未发现存在差异;与其它药物相比,苦参类制剂HBeAg阴转和ALT复常效果可能更好,暂未发现存在HBV-DNA阴转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苦参类制剂对于抑制病毒复制及改善肝功可能具有一定效果,但对于能否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发生率尚不清楚。对未来研究的意义:建议未来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对苦参类制剂对临床终点结局的影响进行评估。三维误差矩阵图显示当前研究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设计误差方面均存在一定风险,未来研究可从降低三个误差维度风险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以提高未来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三维误差矩阵工具可作为证据合并和GRADE评估的补充方法,对证据整体进行概览,具体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改进。
刘雨香[3](2018)在《中医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使用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结合的方式对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这6个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12月的文献进行检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所得文献筛选后,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使用Review Manager 5.3对提取数据进行分析,对所得结果分析讨论后得到最终结论。结果初步检索共获得文献721篇,经纳入排除后最终筛选出51篇。其中4篇采取中医药治疗,8篇采取中医药联合常规治疗,27篇采用中医药联合NAs治疗,4篇采取中医药联合干扰素治疗,8篇采取中医药+NAs+常规治疗。可以看出单独使用中医药疗法较少,大部分为联合用药。对不同治疗手段结局指标分析结果为:中医药疗法和不治疗相比,可以促进CD4+Th细胞向Th1分化。中医药疗法和常规保肝治疗相比,中医药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的效果较好。中医药治疗和NAS治疗相比,中医药治疗提高CD4+T细胞和IL-2水平效果较好,但是在降低CD8+T细胞水平方面,还是NAs效果好。中医药治疗和干扰素治疗相比,中医药疗法促进CD4+Th细胞向Treg分化的效果好,从而缓解肝脏炎症。干扰素促进CD4+Th细胞向Th1分化的效果好,可以帮助病毒的清除。中医药+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相比,中医药疗法在提高DC表达,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促进Treg分化方面有优势,但是对Th1和Th17的分化方面,二者没有差异。中医药+NAs和NAs治疗相比,可以提高固有免疫,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促进Th1分化,降低Treg表达,降低炎症因子,促进病毒清除。中医药+干扰素和干扰素治疗相比,在提高DC细胞表达,促进Th1转化方面效果较好,但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二者没有差别。中医药+NAs+常规和NAs+常规治疗相比,在改善T细胞亚群失衡,促进Th1分化,抑制Th2、Treg分化,降低免疫球蛋白和提高补体水平方面疗效较好,NK细胞活性改变方面,二者疗效没有差异。结论1.目前核苷酸类似物(NAs)还是慢性乙型肝炎最主要的治疗方法;2.中医药疗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过程中主要起到一个缓解炎症反应的作用;3.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调节方面,中医药疗法相比于不治疗、常规保肝治疗、NAs治疗有优势,但与干扰素对比则二者疗效差别不大;4.中医药在免疫调节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强固有免疫、细胞免疫,以促进病毒的清除,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炎症细胞因子,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冯硕[4](2017)在《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系统评价及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对全球公众健康带来疾病负担;而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肝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严重者发展成肝硬化。对这两类疾病,西医暂时没有特异性的治疗药物,许多患者寻求中药治疗。本研究将从整体上评价中药疗法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更新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实践和指南制定提供依据。同时致力于对上述系统评价中的临床试验进行结论偏倚研究,探讨这两类疾病的临床研究结论中是否有对结果的歪曲报告和解读。研究的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为Cochrane系统评价,第四部分为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方法:系统检索10个数据库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一纳入的受试者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系统评价二纳入的受试者需经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肝纤维化或临床诊断为肝硬化。干预措施为中药治疗。对照措施为不治疗、安慰剂、非特异性治疗或针对病因或症状的西药治疗。结局指标包含全因死亡率、肝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肝癌、肝硬化等)、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肝脏硬度值、生活质量、血清学应答、病毒学应答、严重不良事件和非严重性不良事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5.3进行数据综合,使用试验序贯分析计算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在方法学研究中,先经过资料提取,再利用结论偏倚评价工具(包含四个方面和15个条目的偏倚类型),对两部分系统评价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结论是否含有偏倚及何种类型的偏倚进行评价。结果:(系统评价一)最终纳入2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3412位受试者。所有研究被评为高偏倚风险。尚无一项研究报道全因死亡率或并发症(肝硬化、肝癌等)。3项研究(174位受试者)报告了中药在提高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生活质量(SF-36量表、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度、WHO生存质量量表)方面优于不治疗或非特异性药物,使用的药物为中药复方。14项研究(1712位受试者)报告了使用中药后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而95位使用中药的受试者发生了胃肠道反应等非严重不良事件。meta分析:1.HBsAg清除:2项研究显示中药与不治疗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96,95%CI[0.91,1.02],200位受试者);6项研究显示中药治疗与安慰剂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99,95%CI[0.98,1.01],1203位受试者),并且TSA结果支持meta分析结果;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优于单用非特异性药物(FE,RR=0.95,95%CI[0.91,0.98],443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优于单用干扰素(FE,RR=0.83,95%CI[0.72,0.96],121位受试者)。2.HBeAg清除:4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不治疗(RE,RR=0.72,95%CI[0.60,0.87],453位受试者);6项研究显示中药与安慰剂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99,95%CI[0.96,1.02],869位受试者);4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非特异性药物(FE,RR=0.81,95%CI[0.69,0.94],346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干扰素(FE,RR=0.79,95%CI[0.69,0.91],189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与单用干扰素无显着差异(RE,RR=0.47,95%CI[0.20,1.12],121位受试者)。3.HBeAg血清学转换:2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不治疗(FE,RR=0.93,95%CI[0.87,0.99],218位受试者);3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安慰剂(FE,RR=0.97,95%CI[0.94,1.00],490 位受试者)。4.HBV-DNA 清除:4 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不治疗(RE,RR=0.74,95%CI[0.62,0.89],438位受试者);4项研究显示中药相比安慰剂无显着性差异(FE,RR=1.00,95%CI[0.98,1.02],796位受试者),TSA结果支持meta分析结果;4项研究显示中药与非特异性治疗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87,95%CI[0.75,1.02],326位受试者);3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优于单用非特异性治疗(FE,RR=0.82,95%CI[0.75,0.90],409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中药优于干扰素(FE,RR=0.88,95%CI[0.78,0.99],189位受试者);2项研究显示联用中药与单用干扰素相比无显着差异(FE,RR=0.71,95%CI[0.47,1.07],91位受试者)。(系统评价二)最终纳入50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5274名受试者。46项研究被评为高偏倚风险。16项研究(1532位受试者)报告服用中药后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有19位受试者伴有胃肠道反应等非严重不良事件。meta分析:1.全因死亡率:2项研究显示复方中药优于安慰剂(FE,RR=0.40,95%CI[0.16,0.99],236位受试者);4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FE,RR=0.53,95%CI[0.36,0.77],238位受试者);3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西医综合治疗(FE,RR=0.54,95%CI[0.31,0.95],375位受试者)。2.肝癌发生率:3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与单用抗病毒药物相比无显着性差异(FE,RR=0.56,95%CI[0.12,2.54],178位受试者)。3.生活质量:6项研究(1080位受试者)分别报告了复方中药能提高生活质量得分并有显着差异(p<0.05),其中2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FE,MD=10.11,95%CI[6.81,13.41],234位受试者)。4.并发症发生率:2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西医综合治疗(FE,RR=0.56,95%CI[0.35,0.91],169位受试者)。5.肝脏组织学应答:4项研究定性分析显示复方中药优于安慰剂(FE,RR=0.70,95%CI[0.62,0.80]),475位受试者);2项研究定量分析显示复方中药优于安慰剂(FE,MD=-2.62,95%CI[-4.03,-1.21],205位受试者)。6.肝脏弹性硬度:14项研究显示联用复方中药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FE,MD=-3.21,95%CI[-3.57,-2.84],1220 位受试者),TSA 结果支持 meta分析结果。(方法学研究)对77项中药临床试验评价后发现,仅有2项研究完整地报告了研究结论。55项研究没有报告干预措施的安全性,61项研究没有给出临床推荐。出现频率最高的结论偏倚为"使用无数据支持的指标下结论"(62.34%)、"夸张描述"(48.05%)、"不考虑安全性外推"(32.47%)和"将’无不良事件’等同于’无不良反应’"(25.97%)。结论:对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目前的研究还不能证实中药在清除HBsAg、HBeAg和HBV-DNA方面具备特异性疗效,综合近5年发表的研究也未体现出特异性疗效。中药治疗本病的作用靶点可能不在于抗病毒。使用复方中药可能具有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治疗本病的中药尚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该证据由于受到方法学质量、研究数量和样本量的限制,其证据级别较低。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中药可以尝试着作为治疗本病的补充疗法。对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从远期疗效来看,加用复方中药与标准的西医治疗联合使用时,可能会降低全因死亡率,降低肝癌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纤维化的病理状况,改善肝脏硬度。中药治疗本病尚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该证据由于受到方法学质量、研究数量和样本量的限制,其证据级别较低。中药可以作为治疗本病的补充替代疗法。两项系统评价纳入的97%的中药临床试验中存在结论偏倚,主要集中在使用无数据支持的指标下结论、夸张描述干预措施的效果、不考虑安全性、泛化外推性等。建议结论报告中需要考虑与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如实描述研究结果而下结论,并且在考虑安全性后再对干预措施进行推荐使用。
庄灿皇[5](2016)在《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纤维化是一个病理生理过程,是指由各种病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所导致肝内结缔组织的异常增生。任何肝脏损伤在肝脏修复愈合的过程中都有肝纤维化的过程,纤维化的过程长期持续就会发展成肝硬化。鉴于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阶段,且这一阶段存在可逆性,按照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此阶段阻断病情向肝硬化发展的治疗干预极为重要。如果在这一时间段内未及时的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就很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失代偿期肝硬化,表现出各种终末期肝病并发症,引致临床的衰竭死亡。中医药治疗肝病具有丰富的经验,近年众多文献报道已显示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如何对这些丰富的资料进行整理挖掘,总结出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近二十年来的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数据筛选分析,明确目前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辨治疗现状,并重点对其中的主要方药数据进行分类分析,研究评估其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疗效水平,筛选出具有较好借鉴价值的古方经方及效验方,临床疗效确实尤其是证据确凿的方药及中成药,以期为临床规范性应用及进一步开发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全面收集近二十年中国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华医典、中国知网等)所有包括中医诊断治疗肝纤维化临床研究文献142篇,在检索条件中设定1999年-2015年12月、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总结文献中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抗肝纤维化中药的疗效和机制,并依据相关学科原则,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评价。确定最常用的方剂、药物和证候及推荐级别最高中成药,并结合各方药的研究与观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类肝纤维化疾病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成果:1.肝纤维化应划分为中医内科辨治的“积聚”或“积证”范围。2.肝纤维化的发病原因在于机体正气不足,湿热疫毒入侵,瘀血阻络,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共存。后期出现肝气郁滞、肝病传脾及肝肾阴亏。3.中药抗肝纤维化化的机制在于有效抑制了胶原网状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沉积;对Ⅰ、Ⅲ、Ⅳ型胶原与层粘连蛋白的表达起到抑制作用;溶解吸收已经形成的纤维。4.肝纤维化的治疗分辨证论治、复方治疗、单味药及单体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常用的治法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利湿通络、疏肝健脾、调肝补肾等。应攻补兼施,活血化瘀,扶正(益气养血或补益肝肾)固本。5.对142篇符合纳入标准的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文献统计结果为:(1)证候统计:具体证候种类中常见证型11种,其中淤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出现频率最多(分别为26.54%、21.54%、14.04%、12.88%和8.27%),可列为中医治疗肝纤维化的辨证分型标准。(2)方剂分析:收集了86种方剂,达1683次频次,依据功效统计结果显示:活血化瘀剂、补益剂、理气剂、和解剂、祛痰剂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26.2%、19.2%、13.4%、9.8%和7.5%);依据方剂的出现频率,推荐各型的首选方依次为:淤血互结证-血府逐瘀汤、肝郁脾虚证-四逆散、湿热瘀阻证-茵陈蒿汤、肝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和肝气郁结-小柴胡汤证。(3)药物分析频率: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二十类药物分别为:三七(105次)、龟甲(105次)、生地黄(106次)、麻子仁(107次)、郁金(110次)、桃仁(114次)、赤芍(115次)、大黄(116次)、白术(117次)、枳实(118次)、黄芪(119次)黄芩(120次)、当归(120次)、白芍(122次)、川芎(123次)、甘草(124次)、鳖甲(134次)、丹参(137次)、茵陈(142次)、柴胡(156次)。因此在肝纤维化临床药物应用方面,活血化瘀药物首选丹参、川芎、白芍、当归、赤芍、桃仁、郁金、三七;理气药首选柴胡、枳实、郁金、麻子仁;益气健脾药物首选甘草、黄芪、生白术;清利湿热药物首选茵陈、黄芩、大黄;滋养肝肾药物首选鳖甲、生地、龟甲。(4)证候要素分析:对病位因素(10个)及病因病机要素(13个)分析显示,以肝、肾、脾、经络和血分为主。病因为风、痰、瘀血、阴虚、血和气等。(5)疗效分析:对763例患者的研究显示,65.88±18.55)%的患者显示有效,(24.12±7.12)%的患者显示无效,中医治疗肝纤维化具有显着疗效。(6)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中医用药种类、归经及药性规律分析结果显示①药物归经集中在胃、脾、心、肝经,达到66.41%的累积出现频率。②中药性味使用情况:97味肝纤维化常用中药中,平、温、寒为主的药味占96.95%的累积频率;以辛、苦、甘为主的药味占据80.35%的累积出现频率。③常用中药使用情况:止血药、解表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和补虚药6类药为肝纤维化化常用中药,占据72.19%的累积频率。6.根据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研究,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及规律为:(1)古方: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2)有效验方:扶正化瘀胶囊(为目前研究级别最高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3)自拟方:①理气活血化瘀类方:A.疏肝理脾,活血化瘀类包括保肝复功丸、抗纤汤;B.舒肝健脾,清热散瘀类包括肝爽颗粒、慢肝合剂;C.疏肝健脾,活血祛湿类包括清肝活血方;D.疏肝理脾,活血化瘀,化痰解毒类包括柔肝化瘀颗粒、疏肝化脂胶囊。②软坚活血化瘀类方:肝病5号胶囊。③益气活血化瘀类方:A.活血益气、软坚散瘀类包括益气化淤方、益气软肝汤B.柔肝活血、补气渗湿类包括柔肝灵颗粒、三草护肝胶囊和复方金三莪。C.补气养阴、活血化瘀、散结去积类包括芪棱汤。D.肝脉柔合剂。E.清肝利湿、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类包括八味护肝胶囊及肝络欣丸。④补肾养阴类方A.滋肾柔肝,软坚散结类柔肝方、复肝片、软肝一号及丹芪抗纤汤B.滋养肝肾、清热解结类包括补肾解毒方和复方木鸡冲剂C.补肾助阳、清热解毒利湿、疏肝活血、健脾温胃类包括肝炎二号方和肝纤一号方。D.温补肾阳、清肝利胆、安神开胃、理气健脾类保肝丸。E.补肾活血、清热解毒利湿、健脾疏肝类包括乙肝泰胶囊F.益肝,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热化湿,化痰解毒类如壮肝逐瘀煎。(4)单味中药及其有效组分冬虫夏草及百令胶囊;扯根菜及肝苏颗粒;水飞蓟宾;三七;苦参素及苦参碱注射液;丹参及丹参注射液;甘草及复方甘草甜素;荔枝核。(5)中西药联用阿德福韦脂联合复方丹参、苦参碱和拉米夫定、小柴胡汤联合凯西莱、肝纤方联合拉米夫定、双甲五灵胶囊联合拉米夫定。结论:本文通过数据挖掘与文献研读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系统总结,整理出运用中医药对肝纤维化进行治疗时所遵循的辨证证施治原则,提出了临床治疗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型标准(瘀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肝气郁结证),并总结出相应的首选处方(分别为血府逐瘀汤、四逆散、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和小柴胡汤证)。同时对治疗肝纤维化的常用有效中药进行梳理与分类介绍,按古方、效验方、单味药、新型成药、自拟方等类别进行了系列介绍及选择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推选出常用单味药如冬虫夏草、扯根菜、水飞蓟宾、三七、甘草等,古今效验方如血府逐瘀汤、大黄蛰虫丸、补阳还五汤等,并筛选出且重点介绍了现行三大抗纤维化的中成药为扶正化瘀胶囊、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指出目前临床研究证据级别最高的是扶正化瘀胶囊。
赵国荣,艾碧琛[6](2014)在《乙型肝炎疗效评价标准现状及分析》文中认为乙肝病毒(H3V)感染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危害。全球60亿人口中,约20亿人感染HBV,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其中25%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乙型肝炎已成为社会问题,治疗乙型肝炎,减轻肝脏病变,降低、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课题,而治疗乙肝的过程必然涉及到疗效的评价。作为一种药物或治疗措施(通称为干预措施),应该具有改变某一个体和/或人群特定病证、或非健康状态的自然进程、结局或预后的能力。如何客观判定干预措施确实具有这种能力,这就是临床疗效评价的核心[1]。而疗效评价体系是否能够全面科学地反
马红梅[7](2013)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挖掘和整理滋水涵木法的中医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渊源,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年来采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最佳证据,并初步确定治疗该病的优势方药,同时综合分析“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意义。方法:按照检索策略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出题录,在清华同方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未检索到的文章从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通过电子检索还未查到的文献再通过手工检索全文。文献入选标准为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方法采用循证医学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进行一般情况定量和定性分析,对符合4定量分析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滋水涵木方药及滋水涵木方药联合其他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题录1547条,最后纳入文献35篇,其中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文献2篇(1-2),(2-2);以就诊顺序随机分组的文献3篇(1-6)(,1-14),(1-15);随机双盲分组文献2篇(2-6),(4-2);按照多中心分层随机分组文献2篇(2-1),(4-3);按分层随机2篇文献(1-10),(4-1)。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随机隐匿。有12篇文献报告随访,5篇文献报告了病例脱落,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使用了意向性治疗分析。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资料所采用的方法学的质量较低,少量文献采用盲法,不良反应观察较少提及,缺少长期临床效果的数据,设计方案有待完善和提高。结论:目前,在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研究方案数量逐年增长,研究质量逐渐提高,但总体质量较低,临床科研试验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在补益肝肾类方药中,采用一贯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组。左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提高总有效率和ALT复常率方面优于其他组。滋肾清肝饮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药。在补肝肾清热利湿方药中,补肾冲剂加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总有效率方面和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单方药报道中药组,研究文献缺乏,尚需临床深入研究。
吴宇峰[8](2011)在《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系统评价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病毒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传播面广。我国2009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107.30(1/10万),其中乙肝发病率为88.82(1/10万)。我国一般人群的HBs Ag阳性率为9.09%。目前防治乙肝主要手段是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疗效肯定,但费用昂贵,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指南要求干扰素治疗持续1年以上;核苷类抗病毒持续2-3年。长期服药会面临病毒变异而产生耐药,且会进一步加剧医疗费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苦参制剂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且大量临床研究报告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阳性结果。本研究对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进行疗效评价,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治疗依据。经过检索,电子检索出苦参制剂治疗乙肝相关文献共1123篇,手工检索1篇。通过资料分析比较,共获得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实验相关研究文献460篇,其中157篇文献因比较药物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被排除,95篇因仅有肝功能数据或者仅有治疗组数据,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被排除,17篇因重复发表或涉嫌雷同被排除。最终纳入191篇文献研究,共18799例样本。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两项研究属于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双盲试验;5项研究提及随机序列是如何产生的,但没有研究描述是否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没有文献交代了样本量计算;有37项研究报道进行了随访研究,17项研究报道了退出或/和失访病例;104项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项研究报告了死亡人数。漏斗图显示研究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经过数据分析与讨论,在纳入的RcT研究中,有1项研究报告了治疗过程中因慢性乙型重症肝炎导致死亡人数,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9,CI(0.24,0.99)),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没有研究报告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病率。没有研究报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有69项研究报告不良反应,苦参组不良反应主要是食欲减退、恶心、口苦、上腹部不适、腹胀、腹泻、局部有硬结等。对照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低热、乏力、流感样症状、轻度睡眠障碍、白细胞轻度减少(干扰素)、头晕、皮疹(硫普罗宁)、心慌等轻度不良反应,症状自行缓解,未影响继续治疗。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sAg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30项研究;随访共纳入7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eAg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171项研究,随访共纳入36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V-DNA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179项研究,随访共纳入38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eAg血清转换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73项研究,随访共纳入19项研究。从临床证据分析结果,发现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血清HBeAg.HBV-DNA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方面存在确实疗效;在血清HBeAg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方面,苦参制剂与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等临床指南推荐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比较显示,苦参制剂的疗效并不亚于这些抗病毒药物,且RR值提示优于这些抗病毒药物,然而,要获得更为准确的证据,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在血清HBV-DNA转阴方面,苦参制剂疗效低于拉米夫定,但不低于干扰素;与其他药物或常规保肝治疗相比,苦参制剂疗效均高于这些治疗手段,且在降低重症慢性乙型肝炎病死率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效果。目前高质量的严格的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还很少。对照药物使用纯安慰剂的伦理学问题和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采取试验药和阳性对照药都制作安慰剂双模拟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获得更准确的临床证据。
宁鹏[9](2011)在《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a1治疗慢性肝炎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和比较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a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8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联合组和对照组。联合组42例,初始同时使用恩替卡韦及胸腺肽a1 24周,之后停胸腺肽a1继续用恩替卡韦至48周。对照组45例,单用恩替卡韦0.5mg/d,48周。定期检测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肝纤维化组合,Fibroscan评分两组在治疗结束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4周时两组ALT复常率无差异显着性(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HBV DNA阴转率在24周、48周时均差异有显着性(P<0.05)。联合组与单用组HBeAg血清转换率在第24周、48周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肝纤维化组合各指标(HA, LN, PⅢP,Ⅳ型胶原),Fibroscan评分两组治疗48周后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且两组治疗前后差异联合组更显着。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a1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联合组在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转阴率,抗肝纤维化的疗效上显着优于单用恩替卡韦组。
陈永青[10](2011)在《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 DNA载量、肝功能及中医症状等指标变化,探讨以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作为治疗组与单用阿德福韦酯为对照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湿热瘀滞证在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耐药发生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将60例符合肝郁脾虚,湿热瘀滞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对照组为单用阿德福韦酯。给药方法为:治疗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一次,同时联合服用龙柴方,每日一剂,分两次早晚饭后服。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一次,疗程均为24周。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继续抗病毒治疗。观察用药前,用药12周、24周时的乙肝病毒标志物、HBV DNA载量、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及舌苔脉象的变化,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治疗24周时,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6.97±3.05,较治疗前下降9.03±3.85,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为9.63±3.36,较治疗前下降7.07±4.25,下降值比较两组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34)。2.改善肝功能方面比较:两组治疗后在ALT、AST、γ-GT、ALP、TBiL、DBiL等方面均较前明显改善,在降低ALT、AST、ALP方面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12周、24周时ALT复常率分别为23.3%和53.3%,对照组在12周、24周时ALT复常率分别为16.7%和26.7%,在24周时两组有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35)。3. HBeAg转阴方面:治疗组治疗前HBeAg阳性者为25例,治疗后为19例,转阴率为24.0%;对照组治疗前HBeAg阳性者为24例,治疗后为20例,转阴率为16.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524)。4.病毒载量应答方面:治疗24周时,HBV DNA总应答率治疗组为63.3%,对照组为56.7%,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601)。治疗24周时,治疗组HBVDNA完全应答率为23.3%,部分应答率为40%,无应答率为36.7%;对照组HBV DNA完全应答率为16.7%,部分应答率为40%,无应答率为43.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519)。5.安全性比较: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1.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瘀滞证,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方面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2.龙柴方组方合理,疗效确切,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附6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附6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结果 |
2.1 总体疗效的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肝脏炎症指标水平的比较 |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促炎因子指标水平的比较 |
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抗炎因子指标水平的比较 |
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的比较 |
2.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炎症介质指标水平的比较 |
2.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HBV-DNA水平的比较 |
3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
1.3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2 炎症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 |
3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3.1 病名的认识 |
3.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3.3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
4 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4.1 组方依据及分析 |
4.2 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 |
4.3 肝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
4.4 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的影响 |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误差矩阵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综述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1.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知 |
1.3 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概况 |
2 中医药疗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
2.1 干预措施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方法:Cochrane系统评价 |
2.2 系统评价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的计算:试验序贯分析法 |
2.3 基于误差风险的临床证据可视化评估方法:误差矩阵评估工具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苦参类制剂对比空白或安慰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试验序贯分析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数据收集和筛选 |
2.4 数据提取和管理 |
2.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6 缺失数据处理 |
2.7 异质性评估 |
2.8 发表偏倚 |
2.9 效应测量指标和数据合并 |
2.10 试验序贯分析(TSA分析) |
2.11 亚组分析和异质性解释 |
2.12 敏感性分析 |
2.13 GRADE结果概要总结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2 纳入研究特征 |
3.3 纳入研究质量 |
3.4 效应量估计 |
4 讨论 |
4.1 主要结果 |
4.2 系统评价整体完成度和适用性 |
4.3 临床证据质量 |
4.4 系统评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
4.5 与已发表的meta分析的异同点 |
5 结论 |
5.1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
5.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苦参类制剂对比其它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试验序贯分析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纳入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数据收集和筛选 |
2.4 数据提取和管理 |
2.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6 缺失数据处理 |
2.7 异质性评估 |
2.8 发表偏倚 |
2.9 效应测量指标和数据合并 |
2.10 试验序贯分析(TSA分析) |
2.11 亚组分析和异质性解释 |
2.12 敏感性分析 |
2.13 GRADE结果概要总结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2 纳入试验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质量 |
3.4 效应估计 |
3.5 GRADE证据概要表(SOF表) |
4 讨论 |
4.1 主要结果 |
4.2 证据的完整性和适用性 |
4.3 证据质量 |
4.4 综述开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倚 |
4.5 与其他研究或综述的异同点 |
5 结论 |
5.1 对临床实践的启示 |
5.2 对临床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误差矩阵工具评估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证据的方法研究 |
1 前言 |
2 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三维误差定义和评估 |
2.3 资料提取 |
2.4 三维误差矩阵构建 |
3 结果 |
3.1 meta分析证据的误差评估 |
3.2 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误差评估 |
3.3 临床证据的误差矩阵 |
4 讨论 |
4.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2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启示 |
4.3 对未来方法学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3)中医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慢性乙型肝炎现况 |
2.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免疫情况 |
3.1 固有免疫 |
3.2 适应性免疫 |
4.中医不同证型免疫指标的变化 |
5.西医治疗对CHB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 |
5.1 NAs治疗对免疫指标的影响 |
5.2 干扰素治疗对免疫指标的影响 |
6.中医药治疗对CHB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数据提取 |
1.5 纳入研究风险偏倚评估 |
1.6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文献描述 |
2.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 |
2.4 Meta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文献基本情况的讨论 |
2.干预措施的讨论 |
3.分析结果讨论 |
3.1 中医药疗法和不治疗的比较 |
3.2 中医药疗法和常规保肝治疗的比较 |
3.3 中医药治疗和NAS治疗的比较 |
3.4 中医药治疗和干扰素治疗的比较 |
3.5 中医药+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的比较 |
3.6 中医药+NAs和NAs治疗的比较 |
3.7 中医药+干扰素和干扰素治疗的比较 |
3.8 中医药+NAs+常规和NAs+常规治疗的比较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
(4)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系统评价及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1. 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认识 |
1.2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候研究 |
1.3 中药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研究现状 |
1.4 中药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存在问题及展望 |
2. 中药治疗肝硬化临床研究进展 |
2.1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
2.2 中药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现状 |
2.3 常用的治疗肝硬化中成药的临床研究 |
2.4 中药治疗肝硬化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3. 临床研究中结论偏倚及其评价的研究现状 |
3.1 结论偏倚的定义 |
3.2 结论偏倚产生的原因 |
3.3 结论偏倚的影响 |
3.4 结论偏倚的分类 |
3.5 结论评价工具 |
3.6 国外发表的结论偏倚评价研究 |
3.7 结论偏倚研究问题及展望 |
4.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系统评价 |
1. 前言 |
2. 方法 |
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 |
2.4 资料提取 |
2.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2.6 数据分析与资料综合 |
2.7 发表偏倚的检测 |
2.8 结果概要表制作 |
3. 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特征描述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4 干预措施疗效分析 |
3.5 结果概述表 |
4. 讨论 |
4.1 疗效和安全性 |
4.2 证据完整性 |
4.3 本研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 |
4.4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
4.5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建议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中药治疗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的系统评价 |
1. 前言 |
2. 方法 |
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 文献检索 |
2.3 文献筛选 |
2.4 资料提取 |
2.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2.6 数据分析与资料综合 |
2.7 发表偏倚的检测 |
2.8 结果概要表制作 |
3. 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特征描述 |
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4 干预措施疗效分析 |
3.5 结果概要 |
4. 讨论 |
4.1 疗效和安全性 |
4.2 证据完整性 |
4.3 本研究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 |
4.4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
4.5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临床试验中结论偏倚的方法学研究 |
1. 前言 |
2. 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评价工具 |
2.3 资料提取 |
2.4 结论评价 |
3. 结果 |
3.1 结论报告情况 |
3.2 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临床试验中结论偏倚 |
4. 讨论 |
4.1 对结论评价中发现的方法学问题 |
4.2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建议 |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4 对未来方法学研究的建议 |
5. 小结 |
6.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
1.1.1 肝纤维化的新概念 |
1.1.2 肝纤维化的常见病因 |
1.1.3 肝纤维化发生机理 |
1.1.4 肝纤维化的诊治 |
1.1.5 肝纤维化的治疗 |
1.2 西医对肝纤维化的认知和医治方式 |
1.2.1 概念 |
1.2.2 类型 |
1.2.3 发病机理 |
1.2.4 诊断程序 |
1.2.5 治疗方法 |
1.2.6 抗肝纤维化西药的介绍 |
1.3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 |
1.3.1 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探讨 |
1.3.2 对肝纤维化病机的认识 |
1.4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法 |
1.4.1 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 |
1.4.2 辨证论治 |
1.4.3 复方治疗 |
1.4.4 单味药及单体治疗 |
1.4.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二章 文献质量评价与用药规律探讨 |
2.1 肝纤维化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
2.1.1 资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2 肝纤维化中医用药种类、归经及药性规律分析 |
2.2.1 资料与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3 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典型文献用药规律分析 |
2.3.1 资料与方法 |
2.3.2 结果及讨论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方略及规律总结 |
3.1 古方 |
3.1.1 血府逐瘀汤 |
3.1.2 大黄蛰虫丸 |
3.1.3 补阳还五汤 |
3.2 有效验方 |
3.2.1 扶正化瘀胶囊 |
3.2.2 复方鳖甲软肝片 |
3.2.3 安络化纤丸 |
3.3 自拟方 |
3.3.1 理气活血化瘀类方 |
3.3.2 软坚活血化瘀类方 |
3.3.3 益气活血化瘀类方 |
3.3.4 补肾养阴类方 |
3.4 单味中药及其有效组分 |
3.4.1 冬虫夏草 |
3.4.2 扯根菜 |
3.4.3 水飞蓟宾 |
3.4.4 三七 |
3.4.5 苦参素 |
3.4.6 丹参 |
3.4.7 甘草 |
3.4.8 荔枝核 |
3.5 中西药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滋水涵木治法的源流考究 |
1 滋水涵木法的内涵 |
1.1 诸家解释 |
2 肝肾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滋水涵木法的历史沿革 |
2.1 肝肾关系 |
2.2 滋水涵木治法与乙癸同源的关系 |
2.3 滋水涵木法的历史发展沿革 |
3 滋水涵木治法的外延 |
3.1 养血滋阴法 |
3.2 滋阴温肾法 |
3.3 养阴柔肝法 |
3.4 滋阴清热法 |
3.5 滋阴潜阳法 |
3.6 常用药物 |
4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
4.1 湿毒外侵,伏邪而发病 |
4.2 正气内乏,致邪气留恋 |
4.3 肝失疏泄,久病累及肾 |
5 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方法及其在中医治法学方面的应用 |
1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
1.1 循证医学概念 |
1.2 系统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
1.3 Meat 分析的概念及在系统评价中的应用 |
2 系统评价方法与中医治法学 |
2.1 循证医学与中医治法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
3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滋水涵木法研究的可行性 |
3.1 理论上的可行性 |
3.2 实际上的可行性 |
4 循证医学运用于中医理论的现状 |
5 小结 |
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试验的纳入标准 |
1.2 检索来源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2 评价方法与内容 |
2.1 评价方法 |
2.2 资料及数据的分析 |
结果 |
1 资料收集 |
2 研究类型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措施见附录 |
2.3 试验报告的结局指标 |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4 Meta-分析结果 |
4.1 滋补肝肾方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2 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的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3 补肝肾健脾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5 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1 滋补肝肾方药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2 滋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3 补肝肾健脾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讨论 |
1 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1.1 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2 对结论影响的多方因素 |
2.1 方法学质量因素 |
2.2 发表性偏倚 |
2.3 干预措施的多样性、重复验证的缺乏和临床异质性 |
2.4 反映结局的不同效应量的确定 |
3 深化发展,继续完善 |
3.1 对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方法学上的改进 |
3.2 中医治法学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紧密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系统评价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研究背景 |
1.1 慢性乙型肝炎定义 |
1.2 乙型肝炎现状调查 |
1.3 乙型肝炎防治 |
1.4 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1.5 Cochrane系统评价介绍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3.研究内容 |
3.1 纳入研究类型 |
3.2 研究对象 |
3.3 干预措施 |
3.4 结局测量 |
3.5 检索策略 |
3.6 资料质量评价与提取 |
3.7 资料分析与合并 |
4. 结果 |
4.1 检索策略 |
4.2 检索结果与筛选 |
4.3 文献特征与方法学质量 |
5. 数据分析与讨论 |
5.1 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病死率 |
5.2 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病率和慢乙肝患者生存质量 |
5.3 慢性乙型肝炎肝活检 |
5.4 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严重不良反应 |
5.5 HB sAg血清应答指标 |
5.6 HBeAg血清应答指标 |
5.7 HBV-DNA血清应答指标 |
5.8 HBeAg血清转换应答指标 |
5.9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阳性对照药物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a1治疗慢性肝炎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分组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结果 |
2.1 联合组和对照组24周应答的比较 |
2.2 联合组和对照组48周应答的比较 |
2.3 联合组24周和48周时应答的比较 |
2.4 48周对照组和联合组纤维化各指标的变化 |
2.5 其他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结果 |
致谢 |
(10)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概述 |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 外感湿毒,熏蒸肝胆 |
1.2 饮食不节,脾胃失运 |
1.3 情志不遂,气血郁滞 |
1.4 劳欲过度,耗伤阴阳 |
2. 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原则 |
2.1 解湿热毒为先 |
2.2 调补气血阴阳 |
2.3 顾护中焦脾胃 |
2.4 培补先天肾脏 |
2.5 重视活血化瘀 |
2.6 结合现代药理 |
2.7 施以情志调护 |
3. 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具体方法 |
3.1 辨证分型 |
3.2 分期而治 |
3.3 专方专药 |
3.4 中成药治疗 |
3.5 中医其他治法 |
3.6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概述 |
1.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和发病机制 |
2.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
3. 慢性乙型肝炎西医治疗现状 |
3.1 抗病毒治疗 |
3.2 治疗性疫苗 |
3.3 保肝抗炎治疗 |
3.4 抗纤维化治疗 |
3.5 免疫调节治疗 |
3.6 联合治疗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病例选择 |
2.3 治疗方法 |
2.4 疗效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统计方法 |
2.7 两组入选病例治疗前基线情况比较 |
3. 治疗结果 |
3.1 两组患者间治疗24周乙肝病毒DNA应答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HBeAg转阴率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周、24周中医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
3.4 两组患者间治疗前及治疗12周、24周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12周和24周自身ALT及AST变化比较 |
3.6 两组患者间ALT、AST变化对比情况及ALT复常率比较 |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γ-GT、ALP、TBiL、DBiL变化比较 |
3.8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龙柴方的立方依据及临床应用 |
2. 龙柴方的组方原理及药物应用 |
3. 龙柴方的立方药味探讨 |
4. 龙柴方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
4.1 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4.2 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4.3 对患者HBV DNA及HBeAg的影响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病例观察表 |
2. 中医症状判定积分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附6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肝宁方对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的影响[D]. 李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误差矩阵方法研究[D]. 梁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中医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指标影响的Meta分析[D]. 刘雨香.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中药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系统评价及结论偏倚方法学研究[D]. 冯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5]基于近二十年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方药规律研究[D]. 庄灿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6]乙型肝炎疗效评价标准现状及分析[A]. 赵国荣,艾碧琛. 第二次全国温病学论坛——暨辩治思路临床拓展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 2014
- [7]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D]. 马红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8]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系统评价疗效研究[D]. 吴宇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9]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a1治疗慢性肝炎疗效研究[D]. 宁鹏. 青岛大学, 2011(06)
- [10]龙柴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D]. 陈永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