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瑞勤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人民小学 529100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品德不良行为在青少年中发生率较高,国内外的大量调查表明:13至15岁是初犯品德不良或初犯劣迹行为的高峰年龄。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犯罪出现“低龄化”的趋势,进入新世纪,我国在这方面的形势也不容乐观。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教育的意识,形成育人的整体合力,才能塑造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生 ;品德不良;原因分析;矫正措施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4-230-01
学生品德不良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但尚未达到犯罪的地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良品德行为在小学里虽属少数,但消极作用大,经常干扰学校和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有的带坏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造成新形势下犯罪“低龄化”的趋势,给小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重视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的矫正教育,已迫在眉睫。如何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应着重分析出现品德不良行为的原因,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品德形成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一、小学生常见的品德不良行为和表现
当前,在小学生中存在着不良品德行为,据调查显示某校品德不良的学生占2%,而且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常常说谎;常常盗窃;喜欢打架,有暴力倾向‥‥
凡此种种事实,足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觉醒及深刻反思。学生品德的败坏,会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社会危害极大。因此,研究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然方向,也是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
二、小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分析
要矫正不良品德行为必须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因素,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大,自尊心较强,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一)家庭教育因素
当前的家庭教育对得德育缺乏足够的认识,“望子成龙”中只重学习成绩,有自来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教育中成才观的偏误。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
1.父母不良言行影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同时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权威性的影响,而且这一影响是深远和无可替代的。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行为粗鲁,常讲脏话;有的家长作风不正,违法乱纪,行为放纵,给子女直接起了坏的示范作用;在做人上,孩子处于“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却半年也不摸书本,甚至沉迷麻将台上;一边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坐……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2.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
在教育方式上,有的家长处于重教而不会教的矛盾之中。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忽视对子女团结、协作、助人等品德的教育;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有加,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把子女当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长期以往,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懒、馋、娇、散、等不良恶习。
(二)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劳动者,是我们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比教会他们如何考高分更重要。但目前应试仍是学生和老师的主要任务。高考、中考,分数是硬指标,而思想品德不是考核硬指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各级学校的质量也是以升学率的高低定优劣的,学校又怎能不注重学习成绩呢?在以考试分数定成败的升学率面前,智育怎能不被抬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德育怎能不退居其后,陷于“说起来重要却对升学无任何意义”的尴尬境地?因此,在教育中,智育的力度可能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有了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为代价。这样导致德育教育实效低,持久性差。
2.教育方法不当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包括:管教不严,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学生缺乏情感,他们一有缺点,不给机会他们就严肃批评,甚至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管理,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育方法不恰当;不能正确对待品行不良学生的“反复”过程或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睁一眼闭一眼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地造成或助长了学生的品行不良。
(三)社会环境因素
社区为少年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运动环境、学习环境、课外环境比较少。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法制逐步健全,政策逐步配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威力逐步加强,但非法电子游戏厅、酒吧、网吧等仍屡禁不止。由于小学生自空能力差,加上部分网吧、游戏机厅经营者违规经营,不少孩子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沉溺于上网、游戏,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
三、品德不良的矫正措施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为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而大伤脑筋。假如教育方法得当,有品德不良的学生,往往会慢慢向好的方面转化,利生利校利民利国。
(一)创设良好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纵观古今中外,但凡有所建树者无不得益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为人父母者相敬相爱,尊老爱幼,家庭关系和谐、民主,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建立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要做到“三多三少”,即多一点勤奋学习气氛,少一点推诿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健康高雅的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二)学校教育重视心理诱导,关爱品德不良的学生
学校应把预防和矫正学生品德不良教育贯穿到教学之中。教师是园丁,不仅仅要对学生浇水,施肥,还要善于剪掉那些旁迤斜出的枝杈,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的有用之材。
品德不良学生往往在集体生活中感到孤独,同学们远避他们,有的甚至在家庭中还经常遭父母的辱骂和痛打。所以,他们觉得什么人都不喜欢自己不相信自己。这就使得品德不良的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有时故意犯错误,并且常与批评他们的老师顶撞,与人唱反调以示抗争。假如不消除这种心理,那么,教师的教育就会被他们当作耳边风。而有时他们还会把教师的苦口婆心的劝说看作是虚情假意。消除学生这种“逆反心理”。关键是热爱和关心他们,巧妙地在学生的心灵上下功夫。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热爱。对老师和同学逐渐产生依赖的心理,这样便能触动他们的心弦,引起强烈的情感震动和深刻的内心体验。他们的认识会因此而改变。认识转变了,就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渠道。“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教师的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加强学校、社会、家庭联系,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育人观,普及家教理论,转变家教观念,让其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我们在注意对家庭和学校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时,更需要对社会这一少年儿童成长与学习的隐性环境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区环境,规范和改善媒介内容,发挥媒介对少年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作用。构建一个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健康人格塑造的良好社区文化环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德育工作合力,使其积极配合学校作好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努力探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人人育人,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有识之士指出: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既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道德问题。一个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即使受过高等教育,成为高科技人才,也不可能对国家有多大贡献,甚至可能产生危害。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因此,转变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观念,规范我们的教育行为,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已经势在必行了。
参考文献
[1]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95—305页.
[2]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94—310页.
[3]张成淦、赵梅萼,《家庭教育的学问》,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
论文作者:关瑞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品德论文; 不良论文; 学生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学校论文; 子女论文; 小学生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