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硅谷模式的我国高技术开发区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美国硅谷论文

基于硅谷模式的我国高技术开发区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美国硅谷论文

结合硅谷模式谈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硅谷论文,高新技术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开发区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硅谷模式

硅谷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1500平方英里的狭长地带,北起San Mateo县,南至Santa Clara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这里还主要以农业为主,而如今这块小地方却倍受世界瞩目。在这里诞生了惠普、英特尔、思科、苹果、太阳微系统、3Com等著名的国际高科技巨无霸,成为世界信息技术的领头羊,是许多国家研究和学习的对象。我们暂且把硅谷的成功称为硅谷模式。

那么,在对硅谷模式的研究和学习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情况下,关于硅谷本质的认识也就成为关键。而要准确把握硅谷模式本质则要置身硅谷之中来感受硅谷。

在《硅谷优势——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一书中来自硅谷的25位“内部人”(他们或者是生活、工作在硅谷的创业者、风险投资家、管理顾问、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或者是从硅谷从事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多数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对硅谷模式的认识。本文对硅谷模式的论述将以此为基础。正如王钟文等在书中指出的那样,硅谷模式有以下十大特点:(1)良好的游戏规则。这根源于美国已有的由法律法规、经济政策保障和促进的创新体制;(2)知识密集。这里是创意的熔炉;(3)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4)以结果为导向的精英体制。在这里一切凭能力和才干说话;(5)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氛围;(6)开放的商业环境。产业内企业之间的交流,科技人员个人之间的交往,都可能给企业新的灵感;(7)大学、研究机构和产业界的互动。斯坦福大学不但是大量科研成果的生产者也是大量高素质人才的输送者;(8)企业、政府与非赢利机构之间的合作;(9)高质量的生活;(10)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机构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特点虽然被单列出来,但它们是共同作用、缺一不可的。一个形象的说法是这些方面共同完成了硅谷这一“生态系统”的建构。

二、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现状

自1988年我国批准建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发展迅猛。目前。全国已有53个国家级高新区,加上许多地方创办的高新区,我国高新区的数目估计在世界上是绝对领先的。2001年年底,53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2000亿元,产值10000亿元,财政收入570亿元,出口创汇210亿美元,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60%以上。单从规模角度讲我国的高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

然而,应该对成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高新区规模的扩大很大程度上是高新技术企业为追求优惠政策空间移动的结果,而且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高新区的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还很弱,还不能很好地体现集聚效应。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只有一个硅谷(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环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走下坡路,硅谷后来者居上),世界上也只有一个硅谷。与我国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而成为世界第二软件大国的印度,尽管也建了不少高新技术园区,称得上成功的也只有班加罗尔和海得拉巴。这提醒我们高新区的建设有其客观经济规律,不可否认在高新区建设中政府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但不能再试图用计划取代市场。就目前我国高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与少数几个国家级高新区办得有声有色相对的是更多高新区的现状不容乐观,有的在这十多年中没有太大实际的发展,就目前来看也不具备什么发展潜力,更不用说那些地方性高新区。就是中关村等几个发展较好的高新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一方面,有必要对有些高新区建设的合理性进行重新的审视;另一方面,在以后的高新区建设中要谋求更科学的理论指导,找准方向,少走弯路。

三、今后高新区建设的六点建义

1、处理好“形聚”和“神聚”的关系

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给“产业聚集地”下过一个定义:“它是指由于某地的技术外溢造成同一产业的企业聚集于某一地区的现象”对产业聚集地又有过“行业的秘诀不再是秘诀,它们飘荡在空中。’”的论述。可见,这里马歇尔强调的是产业聚集地企业之间因为存在着人员的流动、交流,技术和商业上的合作,使得很多知识和创意得到共享,1+1>2的效果非常明显。高新区也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我们的高新区的建设目标当然不是为了只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的空间转移、集中,更重要的是实现区内企业知识、创意的共享,使高新区成为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

2001年年底,53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产值10000亿元,财政收入570亿元。这说明,在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国家级高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集聚。这种空间集聚(“形聚”)对于一个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和长远发展是必要的。然而,“形聚”是为了“神聚”,“神聚”是更高的层次,也是我们的目的。如果拿更高层次的“神聚”来衡量我国高新区的发展,我们的高新区还不及格,还不能给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对高新区在层次上的提升将是一项更艰巨的工作。

2、学习国外经验,要结合国内实际

“硅谷”确实是高新区的典范,也是各国建设高新区的榜样和目标。然而,从上述对硅谷模式特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要完全复制硅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地区完全具备这十大特点,这也就是世界上只有一个硅谷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特点中有的特点与美国特有的经济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高度发达的经济;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鼓励冒险、创新的文化氛围;世界知名的大学等。与其相比,我国离真正的工业化还有较大距离,信息化的基础还不扎实,市场经济也是初步建立,传统文化对个性的束缚还比较多等等。因此,在学习硅谷的过程中,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与美国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和差距的国家,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这些创新主要表现在:认真分析本国、本地发展高新区的优劣势,制定相应的促进政策,在诸如创业资金来源、产学研合作等问题上有自己的创新举措。

3、要有准确的定位

53个国家级高新区,还有分布广泛的地方各级高新区在让我们欣慰政府重视高新技术的同时,却也不由自主地把高新区建设与“重复建设”、“1958年大跃进”等词汇联系到一起。更残酷的是高新技术产业有一个竞争规律:“赢家通吃”,不是第一,第二就没戏。不同国家之间可能由于制度、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制约使人才、技术等的流动受到限制,而出现在某个高新技术产业上的相似。例如,爱尔兰和印度都是软件出口大国。但在一国内部因为人才、技术等流动的限制要少得多,这种相似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了。

发展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为了正确确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对该地区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扬长避短”的原则来确定该地区应该优先发展的产业。因此有些地区必须重新审视发展高新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高新区的建设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即准确定位,办出特色。高新技术有广阔的外延,高新区的建设内容和目标定位也就有了一定的选择余地,只有认真考虑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本地优势,高新区的建设才能取得预期的目标。

4、要注重高新区的制度环境建设

高新区的制度环境建设是在更高层次上建设高新区的重要内容,因为只有形成鼓励和保护产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才能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内在的发展动力。美国学者安娜李·萨克森尼安在《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一书中,通过对两个地区的比较得出结论:决定一个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高新技术发明的多少,而在于它的制度安排、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否有利于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了好的体制,有了好多、好的创业氛围,有了旺盛的市场需求,硅谷就会自己冒出来。”这是旅美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对硅谷生动而又精彩的描述。

同美国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落后的原因,不仅是经济和科技实力较弱,更重要的是产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不完善。在国家加快市场机制的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政府机构、职能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金融体系,激励民间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这一背景下,高新区本身还要做好管理模式的选择与建设以及人才管理、激励机制,产学研结合机制,创业支持机制和多学科协同一体化的组织机制等的建立和完善。这些“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更重要,硅谷就是靠其灵活的创新创业机制变成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天堂。

5、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协调

在硅谷的发展中,美国政府主要扮演了三种角色:(1)公司运营规则的制定者,对美国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机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公司产品的购买者,政府的购买给许多企业提供了巨大动力;(3)研究工作和系统早期开发的资助者,政府设立科技基金为高校、企业的科研和产品开发提供资助。除此之外,则把更多的权限留给了企业和市场。

我们国家建设市场经济的时间比较短,在某些领域,短期内政府的作用不但不能削弱,还应加强。在高新区的形成和发展中,政府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有企业、科研院所旧体制是政府行为的结果,其改革也必须由政府完成;在高新区的制度建设上,不同主体间的合作以及高新区内创业主体的启动等方面,政府还要“牵线”、“搭台子”。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这有一定的必然性。

然而,理论与实践一再提醒人们,政府的行为总有趋于无效率的倾向。市场注重效率,但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尤其短期内,政府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因此,能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关键在政府。指导这一关系的原则应该是:市场能做的,由市场去做,在大多数领域,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政府的作用方式和强度应时而变。同时政府要转变思维,要学习,学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学习其他国家或地区建设高新区的经验。

6、高新区的建设要有系统性思维

高新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那么建设高新区就要有系统性思维。首先,高新区并不是一块独立的区域,它和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新区不是一潭“死水”,它不停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着交换。人才、资金、知识、创意等等有些能由高新区自生,而有些则更多的来源于外界,同时,高新区企业的产品市场又往往在区外。因此,对于高新区的定位,政策的制定一定要放在一个大的系统中来考虑。其次,高新区本身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大学、科研院所、投资公司、新创企业、法律咨询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猎头公司以及其他一些服务性企业和机构都是高新区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不应被忽视。因此,以是否是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能否入区的标准是不明智的,只要能提供高新区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不应为这些企业进入高新区人为设置障碍。

标签:;  ;  ;  

基于硅谷模式的我国高技术开发区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美国硅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