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县中医医院 四川 雅安 6255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多发肋骨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该固定方法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98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98.00%。固定骨折最多10处,最少3处,手术时间在65min至220min之间,平均手术时间(102.34±58.99)min,术中出血量在55ml至642ml之间,平均术中出血量(311.34±156.37)ml,住院时间在8天至25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15.37±6.24)天;32例患者术后去ICU机械通气,13例患者术后发生包裹性胸腔积液,8例患者术后切口渗出;术后2例患者由于肺部重度感染而死亡,其余患者术后1、2、3个月拍片复查,骨折线模糊或消失,骨折处对位对线良好,并无严重感染、肋骨板脱落或重度异物反应。结论: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051-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multiple rib fractures. Methods From Mar 2015 to Oct 2016, 100 patients with multiple rib fractures received from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underwent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he effect of the fixation was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98 patients survived 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98.00%. The average operative time was (102.34 ± 58.99) min,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55ml to 642ml, the averag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311.34 ± 156.37), the operative time was (15.37 ± 6.24) days, 32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13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encapsulated pleural effusion, and 8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ostoperative pneumonectomy. The mean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was 15 days 2 cases of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infection due to severe death, the remaining patients after 1, 2, 3 months of film review, fracture line vague or disappeared, the fracture at the alignment of good, no serious infection, Rib plate off or severe foreign body reaction. Conclusio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multiple rib fractures has a good clinical effect and has a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and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Multiple rib fractures;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linical results
目前,随着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交通事故导致的多发肋骨骨折事故不断增多。多发肋骨骨折以及连枷胸导致患者呼吸困难,情况严重时,可能发生呼吸衰竭。因此,需要恢复胸壁的稳定性、减轻患者疼痛,以消除反常呼吸。本文对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并于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多发肋骨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获得了满意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多发肋骨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55例,女患者45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46.29±10.18)岁,合并伤:82例伴随肺挫裂伤,83例气胸,91例血胸,38例肩胛骨骨折,42例锁骨骨折,11例盆骨骨折,22例连枷胸,10例胸椎骨折,11例胸骨骨折,12例臂丛神经损伤,9例脾破裂脾切除,2例硬膜外肿,9例膈肌损伤,12例心包及心脏损伤,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1.2 方法
①麻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双腔气管插管对伴随血胸、气胸、肺挫伤等患者的胸腔进行探查,防止改变体位时患侧肺内积血、分泌物进入对侧肺部而影响肺功能。②选取适宜体位:前肋骨骨折患者取平卧位,将患侧垫高,其余取侧卧位。③选取适宜切口:在接近骨折中间部位取横切口,以满足固定骨折的需要以及方便胸腔探查,多处骨折相距较远时,应分别行切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④复位固定,将皮肤、皮下浅筋膜、胸壁肌层切开,将肋骨暴露出来,先对伴随血气胸患者进行胸腔内探查,对肺脏损伤患者进行修补,如果肺裂伤口过大过深,无法修补,则切除肺叶。将胸腔内包裹性积液清除,将骨折断端游离,最大限度地保存肋间肌,对肋间神经进行保护,复位骨折部位后,用爪形肋骨接骨板固定,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对于粉碎骨折并发大块骨块骨折患者,先将骨块拼好复位,用丝线捆绑,尽可能地用肋骨接骨板跨越骨折位置进行固定,如果复位困难,则将肋间神经松解,稳定固定钢板。未入胸者切开肋间肌、壁层胸膜,将创面和胸腔相通,置入胸腔引流管,原有胸腔闭式引流管,则对引流管位置进行调整,对肋间肌肉、皮下组织、皮肤进行缝合。
2.结果
98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98.00%。固定骨折最多10处,最少3处,手术时间在65min至220min之间,平均手术时间(102.34±58.99)min,术中出血量在55ml至642ml之间,平均术中出血量(311.34±156.37)ml,住院时间在8天至25天之间,平均住院时间(15.37±6.24)天。32例患者术后去ICU机械通气,13例患者术后发生包裹性胸腔积液,8例患者术后切口渗出。术后2例患者由于肺部重度感染而死亡,其余患者术后1、2、3个月拍片复查,骨折线模糊或消失,骨折处对位对线良好,并无严重感染、肋骨板脱落或重度异物反应。
3.讨论
肋骨骨折是胸部创伤中发病率较高骨折类型,其中多根多段肋骨骨折即为患者超过3根相邻肋骨骨折并发不低于2处骨折[1]。多发肋骨骨折通常引起连枷胸、反常呼吸,容易造成呼吸衰竭、低氧血症,且胸部钝挫伤患者病情严重时,大部分患者容易出现肺挫伤。多发肋骨骨折患者通常疼痛剧烈,不敢咳嗽、深呼吸,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此,临床上需要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进行镇痛治疗且积极维持胸壁稳定性,而保持胸壁稳定性以及镇痛是建立在良好固定基础上的。以往临床上通常采用克氏针皮下网状固定、肋骨钉、机械通气固定、钢丝固定等方式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但是目前临床上已经少有应用[2]。而无菌巾钳牵引、胸带外固定、胶布外固定等固定方式会对患者活动产生限制,使得通气受影响,容易引发肺不张等不良情况[3]。本次研究中 98例患者存活,存活率为98.00%,平均手术时间(102.34±58.9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1.34±156.37)ml,可见,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存活率较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不大。多发肋骨骨折切口复位内固定能有效恢复胸廓稳定性,使得患者机体呼吸功能得到有效改善,特别是已经存在慢阻肺的患者,固定的效果较好。本次研究中,3例患者原本存在慢性肺部感染,而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其呼吸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切开复位内固定能有效减轻疼痛,主要是有效切除了顽固肋间神经卡压疼痛的根本原因,本次研究中,患者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后,术后仅存在切口疼痛,患者痛苦较小,骨折部位的疼痛程度减小,大部分患者2天后即可停止使用镇痛药物。如果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存在局部胸壁、肺部、肋间血管出血,则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时,及时进行止血处理,能显著降低术后引流量,大部分患者治疗2天后即可拔除引流管[4]。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时,能使机械辅助通气时间降低,可使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降低,主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能使得患者胸廓维持稳定,使得患者疼痛程度减小,且能同时处理并发创伤,从而达到降低机械通气时间、死亡率的目的[5]。本次研究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5.37±6.24)天,术后2例患者由于肺部重度感染而死亡,其余患者术后1、2、3个月拍片复查,骨折线模糊或消失,骨折处对位对线良好,提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助于缩短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但是临床上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进行切开内固定治疗时,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其绝对手术指征为范围较大的多发、多段肋骨骨折导致不稳定胸壁以及未引起胸壁稳定性变化但是并发血胸、气胸的患者。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固定手术指征为:多段多根肋骨骨折,骨折断端明显错位,使得胸壁塌陷;多发肋骨骨折引起反常呼吸,形成连枷胸;存在剖胸探查手术指征,剖胸时固定骨折肋骨。手术前,先用CT对患者进行检查,对肋骨骨折的具体数量进行确定,并利用CT三维重建技术处理图像,对具体骨折位置予以确定,以确定手术切口,通常取多发肋骨骨折中心体表位置,选取与肋骨走行一致的弧形切口。腋段肋骨骨折患者行腋下直切口,后肋骨这行听诊三角切口,前肋多发多段骨折行竖斜切口。尽量在1个切口下完成肋骨固定,如果骨折位置相距较远,则用小切口来完成骨折固定。患者受伤3~4天内是良好手术时机,早期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有助于降低继发感染、肺不张等不良情况发生,且通常先对全身多发伤、连枷胸、肺挫伤、顽固性疼痛患者予以对症治疗,使得患者全身体征稳定后再进行切开复位固定治疗,从而消除反常呼吸,为患者身体的康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中,注意其目的是恢复胸廓的完整性,并不需要将所有的骨折位置均固定妥当,应选取具有支柱作用的肋骨来固定,通常需要固定4~10肋,一般可不固定1~3肋,主要是1~3肋短小,且该肋处于前方胸小肌和胸大肌、后方肩胛骨的保护之下,骨折后并无显著的胸廓塌陷,且1~3肋解剖困难,容易对邻近腋部血管神经产生损害。手术中不固定肩胛区骨折,主要是该区域骨折不会引起胸廓塌陷,且此位置血管较多,容易增大手术出血量,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对骨折断端进行游离处理时,因尽可能地贴近肋骨实施该操作,以降低对肋间神经的损害,且游离肋骨折断端不宜过长,最大限度保护肋骨骨折部位的血运。如果并发血胸等患者进行胸腔检查,则置入胸管,如果患者无需开展胸腔检查,在胸膜外进行手术,则将骨折固定后将壁层胸膜切开,置入胸腔闭式引流,让渗液流入胸腔并从引流管引出,以减少创面感染发生率。手术结束后,教会患者正确咳嗽的方法,鼓励患者多咳嗽,且尽可能早地脱离呼吸机,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总之,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红坡,师苹,李哲恒等.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重症胸外伤治疗中的研究与应用[J].河北医学,2014,13(6):928-931.
[2]杨莺,崔元生,游惠珍等.胸腔镜在多发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J].福建医药杂志,2015,37(2):26-28.
[3]周金强,王辉,张金燕等.保留肋骨骨膜内固定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后肺部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9):95-97.
[4]周勇,湛小波,周人杰等.手术治疗肩胛体颈部骨折伴同侧多发肋骨骨折的临床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5):533-535.
[5]黄明.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行切开肋骨复位钛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价值[J].工企医刊,2014,27(2):638-639.
论文作者:段杰昌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0
标签:肋骨论文; 患者论文; 多发论文; 切口论文; 胸腔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