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经济形势回顾与1996年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年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5年经济形势回顾
(一)宏观经济环境明显改善
1.1995年是国民经济继续平稳回落的一年。GDP可比价增长率为10.2%(1993年为13.6%,1994年为11.8%),供求总量关系趋于宽松,据测算当年新涨价仅为5个百分点左右(1994年为10个百分点左右)。 受此影响,零售物价同比指数上升14.8%,实现了预定的计划调控目标。
2.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动来看,总需求的扩大受到了较严格控制,总供给有一定的增长。最终需求变化:消费需求增长比较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预计比上年增长10 %左右(1994年为5.25%);出口增长仍保持了较高水平,全年出口总额预计将达到14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但月度增长率由高到低变化明显,1月份为88.3%,2月份为55.3%,11月份已回落到-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为19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7%左右(1994 年为31.4%),增长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回落。总的看,最终需求增长幅度比1994年有明显降低。从总供给看,1995年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粮食和其他一些农副产品产量比上年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加150亿公斤以上,是历史最高水平; 工业生产受最终需求和金融紧缩的影响回落明显,全国工业增加值预计比上年增长14%,增幅比上年回落4个百分点, 但主要工业产品的供给能力较高,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总的是呈现供略大于求的形势;此外,外汇储备水平提高较多,已突破740亿美元,进口调剂余地进一步增大。 总的看,社会总供给,特别是短线产品供给有较为明显的增加,与1994年比较,1995年社会总供求形势有明显改善。
3.财政金融形势好转。1995年新的财税体制运转比较正常,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支出有所控制,全年收支差额可以控制在预算目标之内。1~11月份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1.9%,预计全年增长幅度在20 %以上(1994年仅比上年增长2.6%),与GDP名义增长率相接近。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下降的趋势明显减弱。这表明新财税体制的积极作用正在显露。1995年新财税体制中的一些主要税种税收增长幅度都较大,例如1~10月份同比增长,增值税为20.6%,营业税为25.7%, 消费税28%,个人所得税82.3%。均高于税收的平均增长幅度。与收入增长加快对应,财政支出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预计全年财政赤字可以控制在预算目标以内。
与供求总量状况和物价涨幅的回落相联系,1995年货币金融情况也有好转。贷款投放控制较好,贷款结构有所调整,货币供应量增幅平稳回落。到1995年10月末,M(,0)余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3.8个百分点,M(,1)余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0.2个百分点,M(,2)余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0%(主要是居民定期储蓄存款增长),比上年同期增幅回落近4个百分点。 随贸易顺差的逐步减小,结汇渠道的货币投放明显减少,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调控能力增强。1~9月份外汇占款增加16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00多亿元。
综合以上情况,1995年经济增长更加平稳,供求总量关系改善,财政金融形势好转,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减弱,宏观经济环境较好,表明宏观调控已收到了预期的成效。
(二)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加剧
1.企业经营困难加大,经济效益下降。到1995年9月末, 全国独立核算企业应收帐款高达7600亿元, 相当于当期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1/4,比年初增加1300亿元。1~9月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8.14,比上年同期下降4.2个百分点。1~9月累计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企业实 现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9.6%,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32%。与此相联系 ,银行的不良资产有所增加,资金使用效益较差。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效益也在下降,如一些证券公司的红利由上年的10%降到8%左右。
2.就业问题较为突出。据有关资料,1995年失业率由上年的2.8 %上升到3%。失业、 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和待岗人员比上年进一步增加,乡镇企业对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吸纳速度也有所减慢。
3.投资效益较低,结构不尽合理。1995年在建规模过大,项目严重超概算问题仍有所发展,建设项目小型化,低水平重复问题仍很突出。企业技改投资严重不足,1~10 月份国有单位更新改造投资仅比上年同期增长10.1%,比国有单位投资平均增幅低7.9个百分点。 而技改投资中相当大的部分是用于建安工程和扩大规模的“外延性”投资,真正用于设备更新的很少,是导致现有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老化、缺乏市场应变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原因。此外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仍然偏高,1~10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6%, 高出国有单位投资平均增幅11.6个百分点。
4.分配活动不规范。1995年财政预算外资金预计比上年增长30%。这部分资金的收支行为很不规范,收入没有统一的规章,支出也缺少透明度,缺少社会监督。这部分资金的增长使得滥收乱支的现象有所扩大,既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也是产生腐败现象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职工收入分配方式也不规范,不透明。据测算,在居民收入中近一半是工资外收入,约有20%以上的收入为非正常来源。
5.不规范的市场活动有所增加。一是国家银行的资金又以新的方式和途径泄漏,一些金融机构为获得资金,利用证券回购名义,从银行拆入资金的现象较为普遍;此外一些企业从国家银行取得贷款以后又以较高利息转贷出去吃利息差;最后集资和摊派的活动仍然存在。这些都导致不规范的资金市场的发展,目前资金价格存在越来越明显的双轨制现象,就是这一市场存在与发展的证明。二是一些重要商品的流通秩序仍然不好。例如实行重要商品自求平衡和省长负责制以后,地方封锁加重;化肥流通渠道较乱、价格过高,成品油统一配置后,工厂自销屡禁不止等。
6.国有资产的流失值得警惕。1995年GDP预计增长10%。 居民收入预计实际增长5%,实际上大大高于这一估计。 因为居民用于消费的部分比上年实际增长了10%,用于储蓄的部分大约比上年增长20%(扣除物价因素),以这两个增长率为依据进行推测,1995年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率应该在14%左右。财政收入如前所述保持了与GDP 大体相当的增长率,预算外收入则要快于GDP的增长率。二者相加, 财政性收入增长也将高于GDP的增长。于是,在国家、企业、 居民三者的收入分配活动中,企业所占比重应该是下降趋势。由于企业中非国有经济企业的收入因制度的原因不会出现比重下降,余下的结果就只能是国有企业的收入比重下降,甚至是资产的流失。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过程中,这种活动可以暂时缓解一部分社会分配方面的矛盾,但将给未来埋下更深刻的危机。
7.国际收支中潜伏着不稳定因素。到1995年,我国各种形式的利用外资余额已达到2400亿美元左右。其中1300亿是直接投资。这部分投资中相当大的比重又是港台中小企业的投资。这些投资包括形成的利润,目前大多已成为国内游资,在汇差、利差变化中谋求盈利,不稳定性很大。目前国际收支状况好,矛盾不表露。一旦贸易外汇收支出现逆差,汇率、利率发生不利的变化,马上会抽逃。届时与经常项目收支的恶化相配合,会对国际收支以至国内整个外汇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对这一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以上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对未来的经济社会稳定有着重大影响。
(三)要加深对两个关系的认识
这两个关系是:宏观与微观、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工业化与农业的关系。
1.正确认识宏观与微观、短期与长期的关系。1995年的经济形势,可以从某个角度归纳为“宏观喜,微观忧”。这一现象要求我们必须对我国当前经济中宏观与微观的关系进行再认识。由于宏观经济目标和政策往往是短期的、当前的,微观基础的再造则是长期的。因而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表现为短期和长期的关系。
从1995年的经济运行看,宏观与微观,短期与长期的问题正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微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问题,核心是国有企业问题。由于企业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因此结构升级活动受到阻滞,并表现为企业在市场环境中日益严重的困难。例如资金相互拖欠、经济效益下降、以致停产、半停产等等。其二是增长机制或运行机制的问题。由于市场的发育,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形成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并存,相互影响日益加大的“转轨型”特征。这一进程越来越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以至宏观经济的稳定形成冲击。
当前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仍然是主要依靠计划手段,并突出对国有经济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在就业、社会保障以及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方面仍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在对经济总量加强调控的时候,一方面必须着力于国有经济,另一方面经济的稳定也依赖于国有经济。这样,一方面国有经济在增加投资以及扩大生产的流动资金方面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维持就业、增加职工收入方面更多支出。这就必然加速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国有企业的萎缩。而国有经济这一社会稳定器的削弱,会给今后的经济社会稳定伏下深深的隐忧。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有企业困难的加大,宏观调控受到的制约已越来越强烈了。1990年时GDP增长率可以回落到3.9%,而国有企业虽有困难仍尚能维持。1995年当GDP增长率由上年的11.8%回落到10.2 %时,国有企业的困难已相当突出。这表明做为经济稳定器的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其萎缩经过历年的积累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由于这种制约的存在,对宏观调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增长率不能出现大的波动,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在宏观问题与微观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区别宏观经济目标与微观基础再造的目标,以及区别宏观经济政策和与微观基础再造相联系的结构升级和体制改革的政策。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是总量方面的,例如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就业及国际收支等,这些目标又主要是年度的和当前的。微观基础再造的目标,既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企业重组;又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是中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手段,它是以现有微观基础和体制背景为条件运用的,其作用是达到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则主要是实现微观基础再造的目标,使企业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微观基础的再造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而也有利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协调;宏观经济的稳定也会对微观基础再造形成有利的环境,二者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我们决不能因此将二者混淆。例如期望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去直接实现微观基础再造的目标,或者期望通过微观基础的再造实现近期的宏观调控目标。实际上,宏观紧缩政策不可能直接作用于微观基础再造的目标。因为微观基础的问题是结构和机制问题,短期总量政策不可能直接解决这些问题。相反,过于偏紧的总量政策,还会引起经济的较大波动,破坏宏观经济的稳定,加大微观基础再造的困难。另一方面微观基础的再造是需要较时间完成的,也决不能寄希望这一方面为年度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提供太大的帮助。
结论只能是,从当前的运行模式和增长方式出发,选择恰当的宏观经济目标,并围绕其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通过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微观基础再造创造条件,并通过微观基础再造逐步改善经济运行模式和增长方式,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环境。
当前主要问题是,不能因为“微观忧”而否定“宏观喜”,特别是不能由此干扰下一步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的正确选择。宏观总量政策的调整不取决于当前经济增长的质量,而是取决于如何减少经济增长的波动,以及如何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二)正确认识工业化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进入90年代, 农产品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短线产品。 80年代对经济增长制约较大的能源、运力、重要原材料等,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明显下降。一是从相关分析看,工业增长率与发电量、铁路货运量、钢材产量的相关系数,1985~1988年期间为0.95,1992~1995年下降到0.78;二是从价格变化看,1993年以来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上涨占的比重最大,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而生产资料价格虽一度上涨较多,但很快就回落下来,在3%以下平稳变化, 供求关系较为宽松。
工业化与农业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农产品供求方面。具体表现是:工业化的推进会增加居民的货币收入,在恩格尔系数较高的情况下,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会增加,此外人口增长也会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化的推进会占用一定的农业资源,争夺一部分农业资金,减弱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因此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增长。这样,工业化就对农产品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发生着影响,使工业化与农业的矛盾通过农产品供求突出地表现出来。在我国目前增长方式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还伴随了工业品成本和价格的较快上升,并通过支农产品转移到农产品上,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在农产品供求因工业化过程而加剧时,农产品成本上升必然表现为农产品价格上涨,这一过程又引起城镇工资水平的补偿性提高,引起工资成本上升,并再次加大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带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因此,目前增长方式下工业化的推进与农业生产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农业对工业化进程的制约集中通过农产品供求关系和价格循环上涨表现出来。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农业生产情况对物价形势,并进而对工业化的速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制定宏观调控目标时,必须充分注意到农业生产的情况。1995年物价形势的稳定以及整个宏观经济供求关系的改善,除了一系列的调节供求的措施外,农业的丰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农业生产的核心是粮食生产,我国粮食生产自1984年以来存在非常规则的周期性波动,这一特点对于近期宏观调控目标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从粮食产量增长率看,1984年以来均是一年减产后两年持续增产,保持了小步前进的特点。按照这一特点外推,1994 年是粮食减产年, 1995~1996年应该是连续的粮食增产年。1995年粮食增产已成为事实,1996年也应该是粮食增产年。由此,1996~1997年的农产品供求形势应该较好。农产品价格水平也将稳定下来。工业化的速度有条件在1994~1995年基础上适度提高些。
二、1996年经济形势展望
(一)1996年的总量平衡态势
1.消费需求将保持平稳增长。90年代我国居民消费已进入平稳变化的时期。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开和居民个人收入差距的拉开,消费结构差异越来越明显,不同水平上的消费结构变化使消费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80年代的排浪式消费不会再度重现,随着居民消费心理的成熟,“抢购”保值的热潮也不会再现。因此消费需求的增长将是非常平稳的。相关分析表明,经济增长率与居民收入间有密切联系,居民收入增长与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之间也有密切联系。由于1995年是经济增长率的第二年回落,对居民收入增长有一定影响。特别从四季度银行对居民个人的现金支付看,增幅明显降低。此外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对农民收入增长也有一定影响。这种情况预计会对1996年的消费产生一定影响。在此情况下,预计消费需求总的变动趋势仍将较为平稳,但绝对水平会比1995年有所降低,大约1~2个百分点左右(实际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
2.出口增长率将继续回落。随着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在目前的换汇成本水平上,1996年的外贸出口增长率将进一步回落。虽然有加快退税返还等措施的弥补,但出口增长的回落仍是不可避免的。预计增长率将从今年的20%以上回落到10%左右。
3.投资增长率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目前对投资需求的调控,是宏观总量调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需求的增长如何,关键在于1996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如何选择。
总结以上情况,1996年最终需求的变化将较为平稳,可调控度也较高。
4.农产品供给将有较多增长。1995年农业丰收,粮食及一些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一定增长。另外据调查,社会存粮水平也较高。1995年四季度农户人均存粮已达到535公斤。 按照前面指出的粮食产量变动规律,1996年仍可能是粮食的增产年。 在几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预计1996年农产品供给将会有较多增长。
5.主要工业品供给有保证。据测算,1996年发电能力、钢材和主要原材料的生产能力,运输能力都有一定潜力,可以支持较高经济增长率。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也能够保证市场需求。
6.外汇储备水平较高,进口能力较强。1995年外汇储备已达740 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年进口额的50%左右。因此,1996年增加进口的能力较强。
总结以上情况,1996年供给能力增长较多,潜力较大。
综合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情况,1996年供求总体态势趋于宽松。在这一背景下要警惕需求不足问题的发生,防止卖粮难等现象扩大。
与供求总量态势相联系,预计1996年当年新涨价幅度将大体相当于1995年(5个百分点左右),考虑到1995年转到1996 年的物价上涨因素(即所谓的“翘尾”因素),1996年零售物价同比指数上涨幅度预计为8%左右。目前一些观点认为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很多, 例如1995年行政性调价基本没有出台,以及为稳定城市“菜蓝子”政府拿了很多钱,1996年这些涨价因素要释放等。我们认为物价主要还是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在1996年的供求总态势下,这些涨价因素都将化解。
(二)1996年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1.关于1996年的经济增长率。到1995年四季度,月份工业增长率已回落到15%以下,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回落到12%左右。如果这个速度不加调整的在1996年持续,则1996年可比价GDP增长率将回落到6%左右。这样的速度,既不符合持续稳定增长和减小经济增长波动幅度的要求,也与1996年的供求总量态势不相协调。在1996年的供给条件下,完全没有必要将经济增长率压到这样低的水平。在此增长率下,企业困难,职工收入增长的问题,生活问题等将对社会稳定形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适度恢复经济增长率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然选择。
适度恢复到多高为好?我们认为这关系到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增长率中位点的选择。即是说,要合理确定一个经济增长率的中位点,使增长率在中位点上下一定幅度内波动,从而将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具体化。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增长实际,也根据目前支持工业化过程的有关条件,我们认为选择10%的GDP 年度增长率和16%的月度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中位点较为适合。围绕这两个中位点,GDP年度增长率不宜高于11%和不宜低于9%,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长率不宜高于18.5%和不宜低于14%。在这个范围内,就可以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根据这一分析,我们认为1996年月度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应从目前的12%逐步回升到17%左右,GDP年度增长率保持在10 %较为合适。这样,1996年月度经济增长率将与1995年走势相反。从稳步回落转向稳定回升。
实现上述目标,在宏观经济政策上不宜有大的调整。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体制转轨时期的特点看,坚持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保持经济稳定的重要前提,因为只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需要强调的是,在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基调下,必须保持适度的灵活性。这也是近几年宏观调控经验所证明的。只有将中长期政策基调的稳定和短期具体政策的适度灵活结合起来,才能在具体条件的多变下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减少经济的波动幅度。
结合前面的供需条件分析,1996年适度提高经济增长率的关键是适度增加投资需求。如果说1995年的34.6%的投资率与消费和出口增长共同拉动了10%的GDP增长的话,那么1996年必须有高于34.6 %的投资率,才能继续拉动10%的GDP增长率。这是由于1996 年消费和出口增幅都将低于1995年。因此,我们认为1996年的投资率应保持在35~36%之间,月度投资增长率保持在23%左右较为适宜。
这里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不能把投资总量调控目标与提高投资效益,改革投资体制的目标混同起来。前者是年度宏观总量目标,后者是中长期的结构和体制目标。依靠投资总量的控制去实现结构和体制目标,不仅将放弃应选择的宏观总量目标,而且对优化结构也没有帮助。恰恰相反,由于投资调控主要着力点是中央投资和国有单位投资,因此往往会限制中央项目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对投资结构和效益是一种不好的作用。
2.关于1996年的物价上涨幅度。从前面的供求态势分析看,1996年是物价上涨幅度较低的一年,物价同比指数涨幅预计在8%左右。 我们认为这也应是宏观调控应选择的恰当目标。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下,我们还难以通过短期总量调控措施去实现经济的高增长和物价低上涨相伴的目标。而只能力争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中度的通胀率并存的目标。过度追求物价的降低,不仅会失去必要的经济增长率,而且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到头来物价降低的目标也实现不了。因此,与10%的GDP增长率相伴,我们认为,8%的物价同比指数涨幅应该是价格变化的中位点。围绕这一中位点,价格同比指数涨幅高不宜高于10%,低也不会低于6%。在此范围内, 物价形势就将是稳定的。如果1996年实现了8%的价格同比指数涨幅的目标, 并与10%的GDP增长率目标相伴随,则1996 年将成为我国宏观经济总量运动处于中位点的一年,宏观经济环境比较起来将是最好的。
3.关于1996年的国际收支目标。前面曾经指出,1995年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呈现顺差状况。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一般应是经常项目的顺差与资本项目的逆差,或经常项目的逆差与资本项目的顺差同时存在。在“双顺差”的情况下,国内的资金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且加大了债务负担,是得不偿失的。此外,由于我国外资结构中投机性的中小企业资金占比重较大,不稳定性高。过多的外资余额对国际收支的潜在威胁很大。1996年国际收支的调控目标应该针对以上情况,在外汇储备较多和经常项目继续保持顺差的情况下,加大归还国外商业贷款的力度,变资本项目顺差为逆差、减少今后的外汇风险。另一方面,要对未来国际收支的不利变化预做准备,提前进行人民币汇率的小幅贬值。这样一方面可适度抵消一部分关税下调对进口的鼓励作用,另一方面又可对出口有一定鼓励,对改善近期的贸易外汇收支也有好处。特别是这样坚持下去,将会对将来的汇率稳定发挥重要作用,使汇率不致因国际收支的恶化出现突然的变化。
在上述宏观经济政策下,预计1996年将是宏观经济形势最好的一年。全年主要经济指标预计:GDP增长率10%,同比物价指数涨幅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20~23%,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16~18%,出口增长率10%,M(,2)增长率30%。
三、抓住有利时机,加快两个转变
鉴于1996年宏观经济环境较好,又是“九五”的第一年,在搞好宏观调控,实现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的同时,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加大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步伐,逐步完成微观基础的再造。其核心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两方面的转变。
(一)加大对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的投资力度,将中央和国有单位的投资重点适度转到改组改造现有企业的方向上来。通过国债发行和银行中长期贷款等多种形式增加政府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通过政府的投资活动加快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
(二)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强化投资风险约束,建立项目资本金制度和项目法人责任制。着力加强对各级政府投资的管理和约束,提高投资效益。
(三)在国有企业改组改造过程中,加大企业重组,兼并的步伐,利用经济环境较好的条件关停一批企业,裁减一批人员。与此同时加快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培训、介绍等方面的建设,尽快将这部分人员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予以重新吸纳。同时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四)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利用有利的供求环境加大价格改革步伐,规范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二是加快现代商业流通组织的建设,形成合理高效的流通渠道;三是正视资金市场的存在,采取堵疏结合的方法,尽快使其规范化、公开化;四是加强市场管理,努力规范市场秩序。
(五)规范新财税体制,在公平税赋的同时巩固财税体制改革的成果。尽快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监管范围。加强对居民收入的管理,规范收入渠道,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工作。
(六)采取多种措施,继续保证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特别要注意农产品供大于求时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保护,要逐步建立农产品保护价格。
思路及题纲讨论:张立群 杨大侃 王小广 樊彩耀
执笔:张立群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率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供求关系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微观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