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加入了许多探究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的过程与方法,进而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那么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正确理解应用“探究式”教学呢?
一、引导学生实施探究
由于探究活动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所以无章可循。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思考教材,多思考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认真领会教材变动的目的,把握探究活动的目的,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合理设疑;再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融会边缘学科,以广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展开思维的翅膀;还有,要求教师应树立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的思想,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切忌包办代替。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可以参与,可以组织,但决不能越俎代疱。最重要的是通过探究过程,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真理的方法。
具体来说,教师应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和计划;要检查学生计划的可行性,提醒学生注意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安排学生活动,防止事故;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要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做法,防止偏见和差错,提醒学生注意实事求是、注意结论的可靠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研究的过程进行总结反思,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对课题意义的再认识、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报告自己的收获等等。
二、科学评价,激励学生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探究式活动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当然也不能完全脱离学习成绩。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再单纯按照学习成绩来进行,而是从多个侧面、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三、转变观念,实施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实际上不是一种统一格式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因为从探究式教学的纵向展开过程来看,由于其内容、目的、要求和条件不同,探究式教学的形式、途径有多种,它的每一步骤也可以是多种形式不同的活动,如收集证据、观测、实验、调查、查阅文献、上网收集等方式。科学探究要突出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四、注意科学探究循序渐进
学生的科学探究是为了通过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和能力,而不是为了发现新的现象、发现新的东西、产生新的科学规律的探究性活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能体会到学习的兴趣,不要设置太难、太繁的探究活动,以免给学生带来压力。
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不能把学生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中,要循序渐进。对于初中学生可以只训练探究的某一方面,如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当学生认识了光的反射规律后,教师可让学生拿出一把手电筒分别正对一面镜子和一张白纸,然后让学生对照比较这两种物理现象,同时让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
又如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的猜想:当学生认识了凸透镜对太阳光的会聚作用后,教师可提出问题:当同学们上山游玩时,严禁乱扔矿泉水瓶,这除了环保原因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这样,物理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认识物理的作用、地位、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领悟科学思想观念及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多路多举,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使学生从科学探究中获得知识并和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扎实的科学基础。
论文作者:陈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3
标签:学生论文; 科学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目的论文; 过程论文; 评价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