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冰梅 李进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3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无论是城镇化的质量、水平,还是城镇化率,都位居全国前列。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新趋势,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立足辽宁省城镇化发展的实际,分析了辽宁省城镇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通过阐述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对辽宁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辽宁省 农民市民化
一、辽宁省城镇化的建设现状
从2000年以来,辽宁城镇化建设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54.24%上升到2014年的66.45%,十四年间,城镇化率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且每年的城镇化率均高于全国的平均值。
此外,在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与城镇化联系密切的有关数据也发生了变化。如:GDP从2000年的4669.06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28626.58亿元;2000年的城镇人口是2299万人,乡村人口是1939万人,而到了2014年城镇人口则增加至2944.4万人,乡村人口下降到1447万人;2000年城镇人均收入为5358元,而到了2014年则增长至29082元。
二、快速发展的辽宁城镇化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人的城镇化问题
辽宁省是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城市工业的发展会对劳动工人产生极大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在城镇中,只有实现人的城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当前,在一些地方还会存在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子女因非本地户籍而被排除在城镇居民之外,享受不到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会出现入学、社会保障、医疗、就业等相关问题。这些制度性歧视,使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被城镇化所排斥。
(二)环境问题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又会推动城镇化的建设。发展的成绩可以造福百姓,固然可喜。但是,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据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显示,在沈阳市,PM2.5质量浓度有40%-80%来自于二次污染,约有20-60%来自一次污染。此外,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口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生活废气排放量大幅度增加,也成为造成大气污染的来源之一。城镇人口的增加一方面导致生活、工业污水排放量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居民对生活、工业用水量的不断增长,会对城镇用水产生重大影响,容易导致城镇水资源匮乏。在城镇居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垃圾,手机、电脑、电视等带来的电磁辐射等其他环境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三)交通问题
随着城镇的发展及人口的增加,交通拥堵成为人们上班、出行的首要难题。据统计,2014年辽宁省民用汽车有539万辆,比2013年增长5.8%。其中,有438万辆客车,有79万辆货车。居民私家车为433万辆,与2013年相比,增长14.6%。即使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的出行难题,但是在公共交通上也会出现“人挤人”现象。在上班族的早、晚高峰时期,交通量的集中直接导致路上“车挤车”。交通时间长并且效率低、出行成本高是我国城市交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影响,而且会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住房问题
为了保障人们的居住条件,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一方面,使城市空间得以扩大;另一方面,导致农业土地面积不断减少。据《中华民族生存》统计,从1990年到2000年,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约1.71倍。而2000年到2010年速度则快了1.85倍。在辽宁地区,2014年房屋建筑面积达48283.2万平方米,与上年相比,增长14.2%。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固然重要,但是,在农业土地城镇化的过程中,也存在土地污染、浪费等现象。例如,现在的房价只涨不跌,即使建造了大规模的居民楼,还会有大部分的居民负担不起,最终只能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城市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的同时,居民的住房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从1978年中国恢复城镇化发展到2003年,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2003年至今,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步入统筹城乡发展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人的城镇化还没有真正的实现,因此,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
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是新时期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抉择。城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因势利导,指引城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把“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生态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建设之中,能够充分保证城镇化的质量。
四、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及对策
(一)辽宁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
1.着力发展小城镇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小城镇在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意义重大。首先,建设小城镇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其次,建设小城镇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最后,建设小城镇可以有力的保护本地的乡土特色文化,促进地区的旅游业及特色文化发展。多年来,辽宁省在小城镇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发展规划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今后辽宁地区还应该着力促进小城镇的建设。
2.挖掘城镇特色文化
辽宁是历史文化非常深厚的省份,遗迹众多。如:沈阳故宫、北镇、兴城古城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都是辽宁地区的文化瑰宝。近年来,辽宁省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用的原则,保护这些文化遗产的同时对其进行了修复,使文化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为今后挖掘更多的城镇特色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此外,人文精神等意识形态也属于城镇特色文化的范畴。如:在抗美援朝时期辽宁人民的爱国奉献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雷锋精神、郭明义精神等,都应成为城镇的标志,提升城镇的形象与魅力。
3.创新城镇管理制度
城镇的建设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的管理制度则是城镇化顺利进行的保障。管理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根据时代、国家政策等不断变化了的实际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以便更好的为城镇服务。例如,辽宁省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与大中小城市的联系,没有与本地区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这就需要相关制度的保障,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的形式,促进城镇与城市、城镇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共同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城镇的管理制度,才能为城镇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城镇的繁荣与永续发展。
(二)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对策
1.推进农民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民市民化。引导农民合理、有序的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由农村村民转变为城市市民,需要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方式,实行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制度,保障农民在城市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平等享有教育、就业、医疗、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权利。尽快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是城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2.科学布局城镇空间
城镇的空间布局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用规划引导城镇建设。使城 镇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城镇化的顺利进行。城镇的空间格局包括产业格局、居民住宅区、城市公共设施等内容。实现城市各功能区的有效衔接需要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本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进行合理布局。为了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必须要科学布局城镇空间。
3.构建绿色、环保城镇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城镇化的全过程,着力为居民打造干净、舒适、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城镇,政府要改变以往的政绩考核指标,将保护环境与GDP的增长值放在同一高度进行考核。鼓励绿色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另外,要加强对公民环保知识的宣传,构建全民族环保意识。倡导居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共同构建绿色城镇。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
[2]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报,2013(01).
[3]徐宪平.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J].求是.2012(5).
【1】赵冰梅,1962年生,女,辽宁省沈阳市,汉族,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硕士学历,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李进,1990年生,女,辽宁省葫芦岛市,满族,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论文作者:赵冰梅,李进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6
标签:城镇化论文; 城镇论文; 辽宁省论文; 城市论文; 辽宁论文; 小城镇论文; 人口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