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装配式建筑施工,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形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需要优化与调整的地方。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并依据具体的工程案例,分析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优化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方式,推动建筑行业稳定发展。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建筑施工;建筑质量;现场管理
前言:结合当前建筑市场的现状能够发现,我国传统的建筑行业遇到了的“瓶颈期”。究其原因,在倡导技能降耗、环境保护的视域下,以往的建筑技术存在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整体的施工周期较长。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并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运而生。此种方式有效弥补了传统技术的弊端,进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工程案例
工程项目是上海佘山镇05-02地块动迁安置房项目。其中,18#、29#楼嵌固端位于各自号房的正负零。5#~17#、19#~22#楼嵌固端位于B1层楼面,23#~26#楼嵌固端位于地下室顶板楼面。建筑物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5#~22#楼为高层建筑,23#~26#、29#楼为多层建筑。本设计中未考虑冬季、雨季的施工措施,同时还存在严重的临时堆载现象,施工单位应根据规范制定措施。另外,工程项目中的5#~22#楼室内设计地坪,其绝对标高为6.000,23#~26#楼室内设计地坪的绝对标高为6.700,29#楼室内设计地坪的绝对标高为5.30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烈度7度,因此将地基设计等级为甲级。5#~22#楼为剪力墙结构,等级为三级;23#~26#楼、29#楼右结构单元、地下车库为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29#楼左结构单元一层、地下一层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其他楼层为三级。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
(一)构件方面的问题
对于装配式建筑而言,其所需要的构件均具有大体积特征,因此在运输或者吊装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构件被损坏。同时,经常为了给构件运输提供便利,降低其自身的厚度。一旦构件出现缺陷,通常不会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修复。因此,很可能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预埋件脱离、施工外露等现象。另外,预制构件的精度参数与施工精度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导致在工程设计阶段还需要考虑预制构件连接、组合的因素。不仅如此,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期间,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注浆孔堵塞、板孔清洁程度不够等问题[1]。
(二)连接精度的问题
要想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必须保证预制构件的精度,并在施工中践行图纸的要求。但是,当前的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构件之间的连接精度不能达到标准。究其原因,施工中经常会出现灌浆饱满度不足的现象,其已经成为影响连接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建筑中的纵向连接板,如果存在灌浆质量不达标的现象,则会导致顶板孔出现混凝土溢出的现象。但是,施工中常常会因为操作失误、构件精度问题,致使灌浆孔堵塞。除此之外,还存在套筒位置精度存在偏差的现象,影响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
(三)管线预埋的问题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管线与构件预埋是重要的施工步骤,同时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在对管线、预制构件进行埋设时,经常会发生脱落、堵塞、偏移等问题。受该因素的影响,使得构件埋设的位置与预计位置存在差异,进而极大程度上会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进度。因此。在对预制构件与管线的位置进行的固定时,需要对管线的排布进行综合考虑,对照设计图纸进行预埋、施工,避免破坏有机管线,防止管线预埋偏差问题的出现。
三、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的改进建议
(一)合理选择材料
为了满足本工程施工的需求,实现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目标,必须对预制构件进行合理选择。具体而言,首先应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复合工程需求。结合设计图纸确定地下室基础底板、顶板、地下室墙体施工中所需要的混凝土强度。其中,如果存在超长结构,在应该使用60天强度。其次,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5)的内容进行进行钢筋选择。结合本工程的实际,选择了三种型号的钢筋,分别是HRB400(φ=360N/mm)、HRB335(φ=300N/mm)、HPB300(φ=270N/mm)。在预制构件的制作现场中,应该对钢材的质量进行控制,同时严格检查钢筋的延展性、强度、外观、直径以及焊接性等数据,保证其性能负荷规范要求。其中,钢筋的强度标准值,应具有大于95%的保证率。另外,为了可以满足本建筑工程抗震等级的需求,钢筋还应该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屈服强度实测值,其比值结果应大于1.25。(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屈服强度标准值之间的比例,应该小于1.30。(3)钢筋在最大拉力下,其总伸长率的实测值应该大于9%。最后,结合焊接强度需求,对焊条进行选择[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优化预制构件的制作
在制作预制构件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应该结合预制构件的制作特点,对具体的工艺流程进行制定,同时质量要求、控制要求。另外,模具的刚度、强度以及稳定性必须满足预制构件制作的需求,其构造也应该应满足钢筋入模、混凝土浇捣、混凝土养护的要求,并为清理、涂刷隔离剂提供便利。在完成模具的组装以后,应该进行去毛、除锈与清渣的工作。对于与构件混凝土直接接触的钢模表面,则应该将脱模机均匀涂抹其中。在对构件进行浇筑、成型之前,还需要对模具、隔离剂涂刷、钢筋成品(骨架)质量、保护层控制措施、预留孔道、配件和埋件等,进行隐蔽性的验收。制作期间,预制构件、现浇混凝土之间的接合面,应该采用粗糙面的形式。其中,粗糙面应该优先使用缓凝剂露骨料的制作方式,然后运用拉毛做法。除了存在特殊的设计要求之外,本建筑中的预制梁、柱、剪力墙之间的接合面,骨料的凹凸不小于6mm,而预制板接合面的骨料凹凸则不小于4mm。不仅如此,外露骨料的凹凸还需要沿整个接合面,实现均匀、连续的分布。预制梁端、柱的底部,需要设置一个不贯通的键槽,其深度大于30mm,宽度为深度的3倍但是不能超过深度的10倍。键槽的间距应该与键槽宽度相等,键槽端部斜面的倾角,应该小于30°。
(三)预制构件的运输环节
首先,需要掌握运输过程的注意事项:(1)运输车上应设置专用的支架,同时还应含有稳定的构件措施,当预制构件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时,方可以进行运输。(2)在预制构件运输的过程中,应使用木材进行支撑,对于构件接触的部位,则需要使用柔性垫片进行填实,保证其不会产生松动的问题。其次,需要合理选择预制构件的运输方式:对于PC构件较大,同时属于不规则形状构件的运输,可以采用竖立式的方式。其他扁平的构件可以采用平躺式进行运输。本工程中,运用竖立式的运输形式运输墙板,同时对其边角进行保护;对于空调板、阳台、预制楼梯、预制梁等,则主要运用平躺式的方式进行运输
(四)践行搭接与构造的要求
本工程中,热轧钢筋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构造要求,均按国标16G101-1、以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而过程中,受力钢筋的连接接头,应该尽可能避开梁端、柱端箍筋等加密区。一旦在施工中无法避免,则需要使用满足搭接强度要求的高质量机械接头,完成相互之间的连接。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Ⅱ级接头。另外,建筑中纵向框支梁、底框梁等受拉构件、框支柱的纵筋,同样应该运用II级接头进行处理,或者运用闪光对接焊接接头实现连接。对于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梁、剪力墙、剪力墙连梁以及各部位柱、端柱纵筋接头来说,也需要是运用机械连接的方式进行处理,并对其进行焊接加固。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如果钢筋的直径大于25mm,均不适合运用绑扎的方式完成搭接接头。如果带肋钢筋的直径大于25mm时,其锚固长度应在基础数据的前提下乘以1.1(修正系数)[3]。
(五)细化施工要求
结合本工程的图纸要求,设计预制件施工的方案,同时明确吊装施工的要求。具体而言,在安装之前,应根据吊装的流程对编号进行核对,并清点构建的数量。在吊装预制构件前,需要结合单件的重量、安装高度、形状、吊装现场条件等,确定吊装的机械型号、吊具,保证设备的回转半径可以覆盖整个吊装的区域。另外,吊索水平夹角应设置在45°至60°之间。同时,还应该对螺栓等部件进项检查,合理控制吊装的速度。完成吊装以后,则应该结合具体的安装要求,实现对构建的安装,践行本工程的施工规范。在安装期间,不能对预制构件进行开洞、切割处理,避免影响其稳定性,降低工程的质量。
(六)重视防水构造施工
目前,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防水是其中的重点问题。在设计防水构造的过程中,建筑外侧可以采用空腔与打胶的方式,而内侧的现浇部分则可以运用混凝土自防水技术。实际上,这种防水构造技术是当前装配式建筑防水施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在速度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此种技术并不能对防水的质量进行控制,一旦空腔被堵塞将会出现渗漏问题。另外,对于外挂式预制外墙板的防水,可以采用封闭式线防水技术。在这一技术中,包含3层防水措施,由内而外分别是防水橡胶条、空腔空间、防水硅胶。同时,采用聚氨酯对缝隙进行处理,强化防水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装配式施工技术,很可能会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必须采用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处理,优化装配式施工的各个环节,保证工程项目的推进符合既定要求,并实现质量控制的目的。由此发现,对装配式施工的方式进行调整,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纪中.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与防范措施[J].中国标准化,2019(06):21-22.
[2]闫帅平.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质量问题与改进研究[J].居舍,2019(08):185.
[3]张伟宏.装配式建筑施工常见质量问题与防范措施分析[J].建筑施工,2018,40(09):1675-1676.
论文作者:冯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7
标签:预制构件论文; 构件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钢筋论文; 强度论文; 建筑论文; 混凝土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