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提高到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新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教会。这次全教会,高举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贯彻了党的十五大精神,分析了教育战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定了我国跨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这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迎接未来国际激烈竞争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次全教会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的。素质教育思想又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对教育自身规律的探索,而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起来的。很自然地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也就有个逐步全面和深化的过程。因此,千万不要以为素质教育已经讲了多年了,这次全教会还是讲素质教育,似乎是老一套。不,这次全教会讲素质教育有很多新意。它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前几年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难免存在的一些误区和偏差,比较全面、科学地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并且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进而努力使我们的实践有个新进展。
笔者认为这次全教会拓展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领域,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赋予了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构建了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指导意义。具体说来,在阐述实施素质教育上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新意。
一、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决定》概括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此,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的“四个统一”。(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部分第一条。)
倡导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强调要更加重视德育,并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诸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贯彻于教育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而确定的教育工作的总要求和原则。它的内涵,应该准确地回答教育工作的三个根本问题,即为谁服务——办学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如何培养——培养途径。尽管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已经有了较科学的表述,而且作为法律条文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但是由于人们的生活阅历、文化背景以及思想水平的不同,对同一个教育方针的实际理解就会有所不同。因而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教育方针,以求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全面贯彻,就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任务。几年来,虽然也作了努力,但还很不够,以至竟然出现了“素质教育口号越唤越响,教育方针却越来越淡化”的很不正常的状况。这次全教会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而不是把教育方针抛在一边。
二、强调要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
发展经济靠科技,运用科技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这反映了经济、科技、教育三者本来就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科、教在领导管理体制上又属于不同的部门,这就易于造成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这在农村教育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12亿人口中,9亿在农村。广大农村人口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大问题。”为此,要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保进农科教结合,促进三教统筹、协调发展。要使农村教育切实转变到主要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上来,要把文化知识教育和实用生产技术培训结合起来,与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民特别是新一代农民的素质。
1987年开始在我国农村大地上兴起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伟大实验。历经10年的实践证明,它不仅使农村教育自身获得了健康发展,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的功能作用。(注:《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令人遗憾的是,上一届国家教委领导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领导力度有所减弱了,对于早在1986年就提出的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方向的正确口号——“农村教育要由单纯追求升学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上来”,也淡化了。我国教育方针的第一句话就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就全国整个教育而言的。联系到农村中等和中等以下的教育的实际,就必须由单纯追求升学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上述农村教育办学方向上的口号的提出,应该说是一次认识上的飞跃,如此才把“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变为具体的、切实有效的行动而易于落到实处。这次全教会对此给予了肯定、重申。
三、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教育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不同的特点。
这就把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域,由原先以为仅仅是基础教育,大大拓宽为整个大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这样,就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构思和谋划,以利于实现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
四、强调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赋予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
“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的影响”。(注:引自《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9月28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发展是不同的。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这既是指自然进化的历史,也指社会发展的历史。现代人和古代人在发展上有很大差异,是因为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发展的水平不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和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当然也存在差异,是因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在同一社会制度下,不同地区之间,人的发展也会有差异,是因为地区间发展的不同。总之,素质的内涵是因时代、因地域而异的。面对我国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如果离开了具体历史条件,离开了各地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来抽象地谈论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那岂不是存在着永恒不变的素质和素质教育?这是不够科学的。我们应该着力研究如何结合发展极不平衡的各地的实际,把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的素质培养目标有区别地加以具体化。
在即将进入21世纪、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之际,中央提出“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赋予了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的讲话中指出:“亚洲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值得我们充分注意。一度被国际社会看好的一些新兴国家的经济在这场危机中严重倒退,说明发展中国家如果过分依赖西方发达国家,如果仅仅靠利用自己廉价的劳动力、消耗自然资源,依赖外国现成的技术产品来发展经济,而不是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努力提高本国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那就会在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和依附的地位,就必然进一步拉大同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又说:“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五、强调要抓住关键环节,科学地实施素质教育
哪些关键环节?1.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高考,改革高中会考制度。2.调整改革课程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以基础教育为例,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要改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3.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4.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要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上述几个环节,都是能否顺利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几个关键环节的改革首先要靠中央和省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来实施,不是一校、一县所能完全解决的。1998年以来,在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领导下,教育部加大了这几方面的改革力度,取得了进展,为基层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真抓实干地抓好这几个关键环节,才能切实改变一些人说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状况。
六、强调要加快教育发展,以深化改革来促进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当前,我国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发展不足,已成为一个突出矛盾,也是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要在确保“两基”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我国教育的宏观体系结构,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在城市和发达地区要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其好处有三:1.只有拓宽升学渠道,减缓升学压力,并使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协调,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才能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条件。2.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化程度,积累和储备更多的知识和人才,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3.提高受教育年限对于减缓就业压力,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也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如何发展?要深化改革促进发展。1.加大办学体制改革的力度,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2.改革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办法。政府的教育投入主要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承担国家举办的普通高教的大部分经费,适当增加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3.在管理体制上,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完善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加大县级政府对教育经费、教师管理和校长任免等方面的统筹权;把发展高职和大部分大专的权和责交给省级政府;加快高教“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形成中央、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4.按《高等教育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5.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6.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逐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绝不仅是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而应该树立数量、质量、结构、效益四统一的发展观。就以教育结构来说,如果在教育发展中不能处理好教育的类别结构、层次结构等方面的关系,那就谈不上效益。结构性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所以我们要十分注意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江泽民同志指出:“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现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发展,但总体来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要狠狠抓它10年、20年,必会大见成效。”(注: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15日)。)面对近年来高校扩招、“普高热”愈益升温、中职招生滑坡的状况,我们应该大力宣传江总书记上述讲话的精神,以使人们对“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步伐”的内涵有个正确的认识。所谓高中阶段教育,是指高级中等教育中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这两类的统称。笔者见到有的报刊在新闻标题上竟然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简化为“普及高中教育”。这实在是误导,它恰恰迎合了那种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如果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曲解为“发展高中”,其结果将不仅不利于保持高中阶段合理的类别结构,不利于缓解高考升学竞争的压力,而且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所需要的合理人才结构。
七、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教育行为,也是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必须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
“推进素质教育不能只是学校行为,还应该是政府行为”,“政府要抓好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无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谁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法保证教育投入?谁来加强‘经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谁来组织并带头端正教育思想?谁来策划并推进与之相配套的社会改革?这一切都是政府及其有关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所以,首先要政府行为到位。”(注:吴椿:《如何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教育研究》1997年第10期。)《决定》第四部分专门谈“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各级人民政府和各部门要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保证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和教育法律法规的落实。党政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进行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提高法律意识。
社会用人制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社会用人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要深入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投身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