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教育融入中学德育_人文教育论文

让人文教育融入中学德育_人文教育论文

让人文教育融入到中学德育中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去论文,德育论文,人文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起“人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都以为它是个遭到批判的对象,是西方资产阶级追求的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那一套货色。因此,对之讳莫如深,久而久之,“人文”就变成难以理解的空洞概念了。那么,人文到底是什么呢?人文,简单地说,一个是关心人,一个是关心文,即关心人类的命运,关心他人;关心人类文明,关心人类文化。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人性的教育,以个体和人格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体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这正是当前学校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人文教育与“以德育人”是一致的。

一、当前中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堪忧

案例一 据报载,某地几名中学生私自到一处鱼塘内游泳。在此期间,有同学体力不支,在水中挣扎,生命垂危。已上岸的4名学生因为害怕老师和父母责备,置同学的生命不顾,任其溺死,并将其衣服藏在南瓜地里。

案例二 某地一名高年级学生为敲诈本校另一名低年级学生,把这位低年级学生强行夹持到校园旁边的小山丘上,敲诈不成,把该同学杀死在小山丘上。

《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对这个朴素而又古老的道理,即使是目不识丁的山野村夫也不难理解和接受。可是本性淳朴善良,并且已在接受现代文明教育的学生,在法制已经十分健全的今天,对同伴生命的毁灭都采取了置之不理的冷漠态度,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沉痛的反省:是什么样的东西扼杀了孩子们的“人本善”的天性?难道用一个“法制观念淡薄”或“心理变态”就能说明一切吗?笔者以为,这是人文价值缺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中学生人文价值缺失的原因透析

造成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侧重从学校当前的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来进行分析。

1.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性方面的失衡

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钳工,会成为工厂主,但会不会成为一个人还是个问题!”教育尽管可以传授给人改变自己命运的知识,但这种看似有无穷力量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能否使人成为有着博大的慈悲心、高尚的道德伦理与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还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事实上,综观那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过哪怕是一丝痕迹的“名人”,无论是流芳千古的“英雄豪杰”,还是遗臭万年的“奸臣贼子”,哪一个没有汲取过知识的力量?从这个角度说,知识可以让人上升为普渡众生的天使,也可以让人堕落成荼毒生灵的魔鬼。

正是基于知识的这种双刃性,不管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的中国的古圣先贤,还是奉行“知识就是力量”的西方哲人,无不把培养高尚的人性作为教育的最低标准。因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人性并将其时刻实践于自己真诚的行动之后,知识才能成为人创造而不是毁灭美好世界的力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也不会带给人们幸福。”

综观我们当前许多学校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一俊遮百丑,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什么都好,要评选好学生,只要看哪位考分高。尽管我们嘴上说,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但在具体操作中,只是把分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其后果当然难免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

2.空洞说教与具体实践的失衡

我们现行的学校德育工作,是听说多、理论灌输多。开会听报告,班会谈认识,传统节日献爱心、表决心。自小学到中学,年复一年,类似的活动不知搞了多少遍。能不使人生厌吗?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知讲了多少年,结果如何呢?大家在德育活动中对实践不感兴趣,甚至怕实践。每逢春游、秋游等学生很有兴趣的活动,有关部门出于安全的考虑,几乎年年出通告、发禁令。即使偶然地组织外出活动,那也一定得巧妙地冠以祭扫革命烈士墓、参观德育基地等富有政治教育意义名目的活动,学生、教师都觉得可笑。

诚然,偌大的社会,精妙的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的养料。人的德性的养成,不同于知识的形成。孩子们可以通过自然的活动,自主的活动养成德性。实际上,人的很多德性,不是从课程中学的,而是从玩中、从游戏中养成的。在游戏的时候,大家都遵守规则,民主协商,这比在课堂上讲一万遍要遵守规则还要有用。没有活动,就没有德性的养成。

3.教师的知识水平与德育参与度的失衡

在我们的教育中,有多少教师真正关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有多少学生真正能沉住气去读一部经典,去滋润他的心田?没有。实际上,我们正在远离经典。《巴黎圣母院》有多少中学生看过?很少,因此,他很难区别美丑,很难把握善恶。《安徒生童话》有多少人读过?很少,因此,他不知道什么是同情,什么是善良。孔老夫子有多少人读过?很少,因此,他不知道中国文化的根。甚至我们没有多少教师认真去读过孔子,读过苏霍姆林斯基,读过陶行知。没有这样的文化滋润,就很难把人文传授下去,所以说,我们缺少人文关怀。我们每一个教师,在课堂里不仅仅是把一个知识、一个概念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一种文化,把一种文明,把一种理念传授给学生。让文明延续,让文明发展。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善待每一个生命,包括一草一木,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所在。

三、切实加强中学的人文教育

1.用理解和尊重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

真正的教育必须是震撼学生的心灵的教育。成长永远是成长者自己的事。教育必须唤醒学生的良知和人性。

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对喜欢体育活动的同学,教师不妨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活动;对喜欢上网的同学,教师应少一点惩罚,多一些关注,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关注校园的网络建设;对崇拜比尔·盖茨的同学,可在同学中开展“财富大论坛”“财富与人类文明”等主题活动。

其次,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包容和理解。扪心自问,对我们这些接受了众多教育的教师而言,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敢把自己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马克思曾说过:“人类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脱离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是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与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一个永恒的话题: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总是要犯过失的。正视并接受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动辄出现轻则训斥,重则处罚等轻薄的“心理施暴”之举。包容过失,张扬个性,引导学生大胆探索,积极思考,摒弃情感与人性的冷漠,要我们敢为自己想,敢对自己负责。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关爱,就会使学生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养成“性本善”的天性。

2.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判断人文价值

教育的永恒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性的需求,二是社会的需求。尊重前者但不能放弃后者。传统美德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教育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美,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美,都是人类精神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时代在发展,观念也会随之不断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提出“学会生存”后,又在1989年提出了“学会关心”的理念,明确指出:应当教育青少年从关心自己的圈子里跳出来,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存条件”,“关心家庭、朋友与同行”,“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可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如生态环保问题、贫困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如在班级教育与管理中,可对一些热点问题通过讨论、辩论、甚至争论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体验自己的责任。人一旦感到自身的使命和权利,就会变得神圣起来,就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并自觉地承担改造自我以期改造社会的责任。

3.用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如果说学生的精神领域,应该有一面旗帜高高飘扬的话,那就应当是人文主义。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追随于这一旗帜之下,去认识伟大,去学习崇高。名人名著是教育不竭的精神资料,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其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决不仅仅指张贴几张名人名画,编印几本名人故事,而是必须深入把握其实质,积极开展有效的活动。如邀请科学、艺术、政治、经济等领域里有成就的人物为学生作报告,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读名人名著,特别是读经典作品活动。

巴金老人曾有一段话写给我们:“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美国教育思想家赫钦斯曾说过,没有读过名著的人,就算不上一个接受过真正教育的人。

据新课程标准介绍,这次课改,已将大量富有人文精神的作品收录于中学教材,可以说,这是社会关注中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举措。

4.以和谐的理念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

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和谐即美,它本身就是一项可以开发的人文资源。在人文精神的涵养中,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促进学生发展。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建立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环境)、师生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和谐以及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和谐,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要使学生的心理和人格能够健康发展,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主体的个性化与主体环境的社会化和谐(既要使生命得到完满的生长,使内在的个性特征深刻地体现,又要学会控制自我,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关注环境,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伦理规范与理智美德的和谐(既要有节律自己、关爱他人、勇于承担责任的情怀,又要有个体生命的理性智慧、思维创造);崇尚美德与追求科学的和谐(拾金不昧、无私奉献、关心他人是美德;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用科学改造世界更是美德)。

5.在实践中铸造学生高尚的人文价值

杜威有句名言:“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一个全部潜能的漫长过程,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学生从一跨进校门,就开始进入一个特定的社会,开始了他们成长的实践。他们应该是这里的主导者、操作者,而不是相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校的组织和管理都大胆地交给学生,包括校纪校规的制定及执行过程,包括校园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及生活的管理,学校正常活动(体育、文艺、社会实践)的设计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成功,感受失败,找回自尊,确立自信,培养自强,实现创造,这或许是教育追求的本来目标,也是人文价值的充分体现。

我们必须完善德育的理念,拓宽德育的内涵,把人文教育纳入到德育领域,渗透到各项教育活动中去,德育工作才有活力,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标签:;  

让人文教育融入中学德育_人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