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交通运输财务管理重点工作转型的思考①
古尚宣
(广西交通运输厅,广西 南宁 530012)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新时代,交通运输业也将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型,交通运输财务管理工作如何适应转型是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从抓好发展资金保障、强化预算管理、优化资产管理等方面提出财务管理重点工作转型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交通转型 财务管理 重点工作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预计达到477.35万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3.65万公里② 资料来源:2017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高速公路覆盖97%的20万人口城市及低级行政中心,二级及以上公路通达96.7%的县,全国约99.2%的乡镇和98.3%的建制村铜山过了沥青路、水泥路;内河航道条件持续改善,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网络进一步完善③ 资料来源: 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李小鹏部长讲话,2017年12月。 。高速公路、港口深水泊位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基本缓解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交通运输财务管理工作密不可分。40年来交通运输财务围绕交通运输发展中心工作,在资金保障、财务制度建设、财务监管、资产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等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支持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交通运输业将面临着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型,交通财务管理工作在转型时期如何做好资金保障、财务监管等诸多方面也面临着更大挑战。本文就新时代交通财务管理重点工作转型问题提出一些个人见解,意在抛砖引玉。
一、关于交通运输发展资金保障转型问题的思考
改革开放40年来,交通运输财务工作为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在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先后开征了车辆购置费(税)、公路建设基金、内河专项基金、港口建设费等专项资金,筹集了大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弥补了一般财政预算资金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同时为破解公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难题,国务院1984年出台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各省在收费还贷政策支持下,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性地在资金市场通过向商业银行借款、发行企业债券、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等方式筹集债务性资金;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发现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性资金;通过项目融资(BT、BOT、BOT+EPC、PPP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交通基础建设因此驶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客观看到现行交通发展模式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债务负担沉重、财务收支缺口加大等。以收费公路为例,截至2016年底全国收费公路债务余额为48554.7亿元。2016年通行费总收入为4548.5亿元,支出总额为8691.7亿元(其中偿还债务利息支出2313.3 亿元,偿还到期债务本金支出4750.5 亿元),收支缺口4143.3亿元④ 资料来源:交通运输部 《2016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2017年6月28日。 。公路债务规模如不加以控制,将会影响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债务(包括交通在内)大幅攀升可能引发的债务风险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2014年全国人大《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2015年财政部印发《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实施限额管理的实施意见》(财预﹝2015﹞225号)、2017年财政部又相继《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财预〔2017〕87号)等法律、政策,以强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管控,防范债务风险。国家出台的防控债务风险系列政策已取得初步成效,地方政府过度依赖举债发展冲动得到有效遏制,政府债务增幅放缓。但也对交通运输发展资金筹措带来了巨大挑战,现阶段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权益性资金需求仍是供小于求,公共财政还无力全部担负起交通运输发展所需资金,既有通过收费还贷举债发展模式将会受到极大的抑制,交通运输发展资金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将会更加凸显,未来一段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因此,如何合法筹集资金满足交通运输发展及防范债务风险,将是新时代交通运输财务管理工作转型的重点之一。
总结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交通建设资金筹集的经验,结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本文认为,未来交通运输事业资金保障转型的基本思路是:推进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建立与交通运输领域财政事权相匹配的支出责任保障体系,巩固现有筹资渠道,结合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创新交通运输发展资金筹措方式,建立债务风险防控化解机制。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科学划分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建立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保障机制。
四是加快推进设立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基金。现阶段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程度低,大量的优质资产沉淀,通过制度创新,设立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基金,吸引那些需要收益稳定、周期长且能抵御通货膨胀风险的保守投资需求,如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年金等,拓宽交通资金供给渠道。
五是加快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按照《财政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编制《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推进公路服务事项、水路服务事项、运输服务事项等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交通运输领域治理、提供交通运输服务的积极性,构建多层次、多方式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服务市场供给体系,实现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巩固和维持车购税、港建费等中央交通专项资金专项税(费)及成品油税费改革专项资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解决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资金的供给。
由式(12)可知,交点轴线T-Map是4维E4中两个相交曲面约束的凸体,不能直接用于3维空间坐标的控制与检测,需将4维空间域投影到2、3维空间,将交点轴线偏差波动直接转换为映射点的坐标误差。
三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国家发改委《关于切实做好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16〕1744号)和《关于国家高速公路网新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资本项目批复方式的通知》(发改办基础〔2016〕1818号)要求,继续深化交通运输领域投资体制改革,吸引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模式投资和运营具有一定收益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弥补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问题。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与预算管理奖惩机制尚未建立。最近几年交通运输系统按照财政的统一部署陆续开展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但也仅限于对部分项目预算支出绩效进行评价,全面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尚未全面铺开,同时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还停留在为了评价而评价阶段,评价结果运用无法在预算项目安排、预算支出结构上发挥作用,起不到奖优罚劣的作用。
超越维度作为哲学的本质属性,构成了理解和诠释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根本维度。“从哲学的视角来看,超越是人基于其目的性存在,立足于现实并对现存世界的改变与突破,这种改变与突破以人的自由选择为前提,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现实追求,最终落脚于人的信念和信仰层面,其核心旨趣是人的终极关怀和意义世界的建构。”[1]简而言之,对超越的诠释离不开实践、自由和信仰这三个关键词。超越维度虽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维度,但是由于人在马克思哲学中所拥有的核心地位,因此也就成为理解整个马克思哲学所无法回避的关键所在。
二、关于交通运输预算管理工作转型的思考
交通运输行业自2000年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经过18年的努力,交通运输行业在部门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绩效评价等方面与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如下:
交通运输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定额标准、项目库管理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建立。如资产配置数量、结构不统一;其他资本性支出中的经常性项目预算支出缺乏定额标准(公路、航道等日常维护定额标准尤为突出),导致预算编制精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程度较低。由于项目库管理缺乏动态调整机制,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土地、配套资金等问题不落实也未能及时进行调整,照例编入年度预算,致使建设项目预算执行带来困难,形成大量财政资金沉淀,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预算支出结构上还存在重建轻养,农村公路建设支出偏弱,交通运输安全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交通科技、公众服务信息建设等投入偏少等问题。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交通运输资金大部分支出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且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都是单一的建设,缺乏综合运输体系统筹规划和布局,造成运输结构不合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同时基础设施维护、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略显不足,造成基础设施功能退化严重,运输效率递减,公路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加之早期修建的公路受资金缺乏的制约,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投入少甚至是零投入,不少地区的公路尤其是山区公路出现了不少所谓的“魔鬼弯道”、“死亡公路”等,交通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危及人民群众财产和生命安全。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是与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优先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瓶颈这一主要矛盾,主观上与因资金不足存在先通后畅和重建轻养的指导思想有关。因此,在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型过程中,交通预算支出结构要有所调整。
为加强预算管理,规范预算支出行为,充分发挥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作用,今后的预算管理工作应重点加强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预算编制与执行存在“两张皮”,预算支出效率不高,支出进度不平衡。一方面由于预算编制不科学、不精准,造成部分预算无法执行;另一方面由于管理理念陈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等、靠”思想,造成预算支出进度不平衡;在项目管理方式上由于方法单一,缺乏强有力推进项目支出手段,项目支出进度缓慢,结余结转资金大幅度攀升,前几年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大量的车辆购置税资金闲置大都源于此。
六是严格落实《预算法》要求,强化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规范举债行为。建立债务风险预警与处置机制,明确政府性交通债务偿还的主体责任,将政府性交通债务收支、还本付息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偿债准备金,统筹做好债务偿还工作。
麸皮培养基:麸皮和稻壳按照8∶2的比例混匀,加水拌匀,加水量为总质量的65%,润粮2 h。结束后进行蒸煮,将锅放于电炉上加热,待有水蒸汽冒出后开始计时1 h,每隔15 min将原料翻1次,以保证均匀性。蒸煮结束后,将原料按10%比例装瓶,放入灭菌锅内,121℃高压灭菌30 min。
垦利油田群中某待开发油田A所产原油黏度较高,50℃下黏度为2700 mPa·s,拟采用依托周边油田开发。选取周边可能被依托开发的3个不同黏度梯队的稀油油田原油(称为稀油a、稀油b和稀油c)作为组分油。按照各油田产油量配比,分别与垦利油田A原油掺混,利用HAAKE MARS高温高压流变仪及配套温控器对混合原油进行测量,各组分油黏温特性如图1~图2所示。
一是加强和完善中期财政规划编制工作。结合交通运输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深入推进交通运输中期财政规划编制,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动态管理,以增强对年度预算编制的指导作用。
二是制订预算定额标准,推进部门预算编制科学化、精准化。根据交通强国发展目标、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需要等因素,明确重点项目支出预算安排的基本原则,扩大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范围,深入推进项目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对预算编制的基础性作用,强化预算评审,及时总结不同类型项目的支出规律,探索建立同类项目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三是优化部门预算支出结构。预算支出在保证基本履职所需的日常公用经费的同时,重点向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运输网络布局优化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交通运输一体化,充分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加大对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交通运输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信息开放共享、公众服务信息等方面的投入,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提升运输效率,满足人民群众便捷、安全出行;优先足额配置基础设施维护所需资金,维持存量基础设施功能,充分发挥既有基础设施潜能,用相对较少的资金投入确保运输效率的提升;对公路安全设施建设、维护的投入,在短时间内完成临水临崖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在技术层面消除“魔鬼弯道”和“死亡公路”。
好像突然之间,校园里就到处都是各大公司招聘会的宣传海报。颜晓晨和宿舍姐妹一起去了联合利华的招聘会,场面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人一直挤到了楼道里。一场招聘会听下来,明明已经初冬,她们却都出了一身汗。
人体从坐着到站立的原则是人体利用肌肉的力量克服重力的影响,并将身体的重心向上移动.从而提高人体的重心,直至人体平稳站立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人体肌肉做正功.
四是完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严格立项程序,建立动态评估清理调整项目的机制,取消已达到既定目标或不再具备执行条件的项目,调整条件形势变化、未达到预期效果或支出标准不可持续的项目。整合投向趋同、内容交叉的小散项目,改变项目只增不减的固化格局,挤出更多资金用于保障部门重点工作。
在小学、初中的过渡阶段,由于学习内容、知识点难度和授课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以及不同学生本身在基础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上的区别,导致很多学生难以迅速融入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若教师、学校未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种种不适应,则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不利于其成长。英语学科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难以具备语言环境,一直都是学校教学中的难点科目。并且小学与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无论是知识点、题型还是教材都存在区别,因此为防止学生成绩滑落,需在过渡阶段特别加以注意。
五是建立编制科学、过程监控、评价应用的交通运输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财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施全面绩效管理,将预算绩效管理范围覆盖所有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建立和完善定期绩效评价制度,拓展绩效评价的领域,将评价的重点由支出向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拓展,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完善支持政策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三、关于交通运输资产管理转型的思考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公路、航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各种专用维护设备、测量仪器和专用检测设备等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的同时也为国家积累了巨额的优质高效的资产,为我国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我们也应看到,交通运输行业的资产管理还十分薄弱,与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要求,与公共财政管理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资产配置缺乏科学标准,资产结构与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不够匹配,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基础设施资产由于制度原因,只进行实物资产统计管理,资产价值至今还未进行确认、计量纳入会计核算管理,致使大量的优质基础设施资产沉没,未能充分发挥直接的经济效益,给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为此,建立配置科学、使用高效、处置规范的交通运输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今后资产管理转型的重点。一是按照财政部颁布的政府会计准则建立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资产报告制度,有序推进交通行业实施《政府会计准则第5号——公共基础设施》并结合交通基础设施资产的特点制定交通行业的基础设施资产核算办法,推进公共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资产确认、计量与报告工作;二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资产运行状况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三是盘活基础设施资产,制定完善的包括收费公路权益在内的各种权益转让机制,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效益,筹集公路发展基金;四是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机制,强化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结束语
我国交通运输业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转型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转型面临的问题将会纷繁复杂,只要我们重点抓住发展资金保障、强化预算管理、优化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就能更好地为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提供财务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 2017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R].http://www.moc.gov.cn.
[2]古尚宣.财政体制改革后公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J].交通财会,2006(2).
[3]广西交通会计学会课题组.广西交通运输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制度执行情况调查[J].交通财会,2015(4).
[中图分类号] F2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9016(2019)06-24-05
①本文荣获“交通运输业财会改革•发展•实践”主题征文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