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业界的主流便是将新闻以故事的方式进行讲解,这也是民生新闻报道的新方向,在新闻写作期间得到了广泛采用。通过故事化新闻信息可以有效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可读性,使得新闻内容更具备人情味与趣味性,通过创新的思路模式提高了新闻的写作效果。本文便据此分析了新闻故事化的积极作用,指出了具体的方法与措施,以期提升新闻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新闻;故事化;方法
1.新闻故事化的意义
首先,通过新闻的故事化可以报道更多事实本位的信息,使得读者可以阅读与真实事件一致的新闻。事实属于新闻的本源,且事实也是发生于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组成了一篇篇新闻。对此,新闻应真正实现有效传播,有效避免期间的障碍问题,确保受众可以及时了解新闻的本来面目,从而回归事实本位。其次,新闻故事化可以降低信息的宣传味道,以往的新闻大多为时政类型,由主持人或者播音员以严肃的态度,正襟危坐读出,具备较强的宣传意味。但这并非新闻主要的报道模式,且若新闻仅存在此中单一传播方法,会降低趣味性,无法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为了进一步增强新闻的准确性与真实性,记者在选材期间应遵循客观与准确原则,抱着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新闻的选材,但传播报道时也可以采用故事化方法,降低传统新闻的宣传意味,利用人情味较浓的话语深入浅出的讲解新闻的发生情况,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这样通过新闻的故事化报道可以拉近其与人们的距离,利用人情味的故事串联新闻,从而增强新闻的人文特性,强化自身的价值与效果。最后新闻故事化可以留住更多的观众,以往新闻主要采用单一枯燥的传播报道方式,观众在看完核心的新闻信息后一般会变更频道,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进行阅读,乏味的新闻内容会使观众更喜欢观看其他轻松的节目。而通过新闻的故事化报道可以增强新闻内容的亲切性与自然性,促使新闻内容的多样化,使人们可以在乐趣中身临其境的感受新闻,增强对新闻的认同感,激发了解兴趣,从而留住更多的观众[1]。
2.影响新闻故事化进程的因素
首先是缺乏悬念设置,当前部分故事化新闻中并未设置恰当的悬念,使得受众在阅读中麻木接受,顺序阅读,无法激发兴趣。这不但不利于提高受众的生活品质,且不利于培养受众的阅读习惯。除此之外,新闻缺失悬念也会使得受众很难深入挖掘事实真相,无法及时接受新闻需要传递的报道精神,影响了其正面的报道价值。其次是没有深入挖掘事件本身,新闻报道的广度决定于新闻事件的挖掘深度。新闻的挖掘深度越大,其背后的价值也越大。但当前多数新闻工作人员更为看重自身利益,以致盲目组织新闻内容,没有注重其真实性与挖掘度,甚至为了博取受众的关注不惜报道低劣的新闻内容,并未重视新闻本身的真实价值,丧失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同时,部分故事化新闻缺乏延伸性,报道内容大多为独立事件,采用面对面与点对点的方式进行,期间并未有效联系其他内容,不能实现深层次新闻的报道。最后是忽视了新闻情节故事的渲染性,通过故事化新闻可以有效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但部分新闻工作者自身对信息的组织能力较差,没有更好的表述故事化情节。一方面,期间存在过度渲染的问题,在报道新闻时采用小说的描述形式,虽然注重了新闻传播的主动性,但却忽视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是没有进行任何渲染,报道内容更为枯燥乏味,失去了新闻自身的真实价值[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提高新闻故事化水平的措施
通过实现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可以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使其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的了解新闻信息,提高阅读效果。对此,应通过以下方式提高新闻的故事化水平。
3.1合理选择故事切入点与视角
一方面应正确选择故事的切入点,新闻故事化报道中注重讲解刚刚发生的故事内容,由点到面的进行层层深入分析,综合组织新闻的事件情况与人物情况。在新闻报道期间可以针对性的增加个人的感情倾向,细微刻画情节较小的新闻故事,展示当前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完成故事的讲解后穿插小故事,在解释新闻内容的基础上增强报道的人情味,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应选择合理的新闻视角,以往新闻报道中,记者往往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隐去写作人的真实信息,记者只是讲述故事内容,报道的事件无法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对此,在新闻故事化报道中应尽量选择合理的视角,通过耳闻目睹的故事增强渲染性。比如《下辈子我们还当母子》中,在报道新闻时便采用了母亲的视角,为人们真实呈现了儿子多年与癌症抗争的故事,通过母亲特有的感受打动读者[3]。
3.2注重深入挖掘新闻材料
新闻应报道当前发生的真实事件,期间应重视事件背后的真实性,也应故事化描述整个新闻事件,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使得受众可以在生动的语言中及时了解新闻的客观情况,体现了新闻的价值性。比如在《荣辱观》报道过程中,可以利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写刘玉梅辛勤的劳动,体现出其在生活中的艰辛程度,使得受众可以在故事化的新闻报道中亲身感受人物敬业奉献的精神。这些事件虽然看起来属于孤立的,但可以通过深入挖掘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通过联合报道增强宣传效果,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4]。
3.3适度渲染新闻故事情节
在报道新闻故事时应适度掌握情节的渲染程度,在描述新闻事件的过程使其充满形象感,加深受众的理解。当前各类新闻信息中的事件、人物等矛盾多变,通过跌宕的情节可以更好的展现新闻的实际价值,但注意不能渲染过度,否则便会导致夸张的新闻。由此看出,在故事化新闻的过程中应保证情节的有趣合理,充分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
结束语
新闻故事化存在利弊,为了增强新闻的趣味性与易理解性,人们可以促使新闻的故事化。但并非每条新闻均需要进行故事化,应首先看重自身的信息价值,适度进行故事化,不能影响新闻的真实性,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新闻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战平.发展导报.新闻故事化写作探析[N].2017-12-12 (015):2.
[2]白云东.电视新闻故事化发展的社会动因及存在的问题[J].视听.2017(09):147-148.
[3]冯文辉.面向叙事学视野下的电视新闻故事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19):170.
[4]杨崇林.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的优劣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91.
论文作者:黄雨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新闻论文; 故事论文; 受众论文; 事件论文; 内容论文; 新闻报道论文; 价值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