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案例谈课堂教学应该避免的几类教学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几类论文,形式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给物理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物理课堂教学,用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广大教师不断地探索着,何者为是?我听了许多以活动为主的物理课,也听了许多花样百出的物理课,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的确让课堂有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然而,我也看到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精髓还没有真正理解,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其中,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是新课改形式主义的最大问题,本文由课堂教学案例谈课堂教学应该避免的几类教学形式,供参考。
一、避免热闹而学生思维无所适从的课堂教学
案例一 《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六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材的思路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理解科学的本质。教材的思路如下:
有一位教师上《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课时,没有按照上述教材思路展开教学,由理论推导出结果,然后就是应用。用一些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发问学生不止,花了不少的时间让学生背诵什么叫做功、什么叫做动能,集体回答“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回答很流利。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的响亮回答来代替自己的讲授,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了,看似师生互动频繁,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进入具体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分析研究时,学生感到很茫然,思维无所适从。究其原因,这节课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假”问题影响着学生,不能引导学生去认真思考,或者说教师所提的问题在课前备课不足,学生根本就没有理解“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物理意义,至于需要认真探究、剖析《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这节课的依据和方法等深层次问题却一带而过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
启示 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可是有的老师在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偏差,认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这样的无效教学是极其有害的。例如,为实现三维目标,有时教师把一个完整的物理问题的表述划成很多支离破碎、没有思维度的“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等小问题,不停地提问学生,搞得满堂课看似非常热闹,但没有丝毫的思维深度。结果课堂是“活”起来、热闹起来了,但学生也少了一份深刻的思维,多了一份信息混乱中的思维无所适从。有时,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管课程内容需不需要、合不合适,一律搞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或者是科学探究,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是一盘散沙,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学生思维无所适从,不能有效引导深长的思维方向。结果,这种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技能很难得到提高。
二、避免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有效整合
案例二 《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课教学,要求根据拍摄的照片估算照相机快门的曝光时间,实际上是把一个现实问题抽象为一个物理问题,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处理。这类问题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实际情况是:学生不能够抽象出自由落体的物理问题,不能够理解估算的含义,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够有效地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解决此类问题十分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
启示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教改的一大任务,“改变学习方式”的核心是让学生不做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物理新教材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强调探究式学习,这也是课程改革最难的新探索。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能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整合。
为什么学生在上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把学到的知识不能有效整合?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物理新课程大大增加了实验的比重,以实验的设计、操作、交流为主的科学探究过程是比较费时,在很多情况下,学生思维能力跟不上,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放手让学生个性张扬地去经历物理知识的科学探究过程,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不理想。由于学生没能对上述实际问题作深刻的思考,这一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就很难落实。
三、避免教学过程用结论代替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
案例三 《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一节学生实验课,这节实验课与过去的实验课有着很大的不同。教材中没有给出确定的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教材只是给出了实验的基本思路,同时还提醒实验中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作为进一步的提示,教材还给出了一个案例,学生可以照办,这是最省事的办法,也是最低的要求,但最好能够自己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对于数据处理的方法,教材也有提示。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但又不撒手不管,这是提高学生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较好途径。
在一教师新授《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节时,并没有从探究思路去研究,而是直接给出实验方案,用了很短的时间,用控制变量法很快得出F=ma的关系,然后进入应用解题。这位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思想是,不管如何变化、如何探究,F=ma实际上还是一个运用性问题。只要学生会解题就行了,无需知识的建立过程。
启示 这位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没有能够很好地重视物理知识的建立过程,用结论简单地代替科学探究过程,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有相当的普遍性。这次课程改革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求精神是与生俱来的,这套教材从整体上是以探究的思路展开的。教师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是用简单的结论去代替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没有能够理解新课程的本质和实质,让学生少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四、避免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的“一言堂”
案例四 有一位老师在《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课的教学中,一开始就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学生个人回答,小组讨论,全班回答。
提出问题:“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注: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个人回答,小组讨论,全班回答。
提出问题:“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个人回答,小组讨论,全班回答。
……
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出现许多似是而非的回答,答案五花八门,看似课堂很活跃,学生并没有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去思考,形成学生的“一言堂”,往往容易造成学生概念模糊,导致学生学习的困难。
整个一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没有十分钟,结果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三种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
启示 在课堂教学中,为使课堂气氛活跃,由过去教师的“一言堂”变成现在学生的“一言堂”,往往忽略了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新课程改革的最终受力点是学生,教师只是力的传导者,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教学中一定要时时刻刻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时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手去打破“核桃”取出“核桃仁”,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而不是简单地由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的“一言堂”就能够解决问题。课堂引导得不好,不仅技能难以培养,过程与方法难以正确形成,甚至连基本的知识也难以掌握。如果问题提得过易过多,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浑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五、避免多媒体的滥用导致学生的思维退化
案例五 一教师在教授《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时,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安排过多的教学形式,如一会儿讨论,一会儿合作,一会儿视频等,把课堂搞成杂乱的“集市”;有的教师则运用了幻灯片、多媒体影像放映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用了大量的篇幅和时间进行实物投影,动画演示,视频展示,并且不停地在变换,视听画面过杂,晃动频繁,让学生眼花缭乱。课堂效果是学生不知道追寻什么守恒量,反而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兴趣减失,没有思维空间。
启示 教学情境多和教学方法杂,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另一方面,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媒体,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但一节课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仅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更严重的是,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他们习惯了这种刺激,不一定有利用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费时间和精力,这对老师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因而,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应该以学生为本,坚持科学适度原则,既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无疑把对教师的要求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专业化水平。回顾我们的物理课改之路,是在摸索中前进,实践中反思,总结中推进的。课改之路还很漫长,还需要我们教师共同努力,提高我们的专业化水平,使我们的课改之路更坚实,取得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