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来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来源论文,理论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06)02-0014-04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求索、在认识和实践中不断深化的重大问题。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者力图从本质上揭示社会主义。但事物只有发展到一定时期和程度,才能全面展现自己的本质。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仅受到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还受到人们自身所处地位、经验、认识水平的限制。因此,对社会主义本质全面而深刻的揭示,有待于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入发展,有待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多方面的丰富的经验积累。在一定意义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就是一部社会主义思想史。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马克思主义者从各自的不完全相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考察和回答,程度不同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奠定了后人认识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比较集中地描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
第一,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所不能比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恩格斯指出:在未来的新社会中,现在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生产就会显得十分不够,还必须大大扩大”。[1] (P242)“摆脱了私有制压迫的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将十分宏伟,相形之下,目前的大工业状况将显得非常渺小,正像工场手工业和我们今天的大工业相比一样。工业的这种发展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现在由于私有制的压迫和土地的分散而很难以利用现有的改良成果和科学成就的农业,将来同样也会进入崭新的繁荣时期,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1] (P242)他们认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都是未来社会内在的必然要求,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立论的主要基础。
第二,未来社会应该消灭阶级和阶级赖以存在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由社会组织按计划生产,消灭竞争,消灭贫穷。1848年马克思在布鲁塞尔举行的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两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中指出:共产主义否认阶级存在的必要性;它要消灭任何阶级,消除任何阶级差别。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也写道: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而且,“生产的发展使不同社会阶级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的错误”。[2] (P759-760)因此,消灭阶级是我们的基本要求,不消灭阶级,消灭阶级统治在经济上就是不可思议的事。
在这样的社会里,竞争也将连同导致它产生的私有制一起被消灭。因为,通过消灭私有制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使它们的社会性有充分的自由得以实现”。[2] (P759)而且,“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进行社会劳动”。[2] (P130)这样,这种新的社会制度将消灭竞争,而代之以联合。这就是说,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将使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贫穷也不存在。因为,一方面,共产主义社会本身就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社会,能够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并且,由于消灭了竞争及由它而导致的破坏和浪费,社会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和财富;同时,社会还能够保证全体成员同等地享受、支配他们所共同创造的财富。1891年,恩格斯在为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单行本撰写的导言中写道:在这个制度之下……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
第三,未来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充分发展基础上建立的)将不存在商品和商品生产,社会产品将实行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将随之消除;未来社会的每一成员都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在它的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第二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关于未来社会两个阶段的不同的分配方式问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强调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应该指出的是,马克思晚年在研究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时,认为俄国通过革命走向社会主义后,应该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的成果。照此推理,在生产力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存在并大力发展商品生产。
第四,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类将获得彻底解放。他们认为未来社会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将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自由的人。因为这样的社会消灭了人直到现在受他们自己的生产资料奴役的状况。“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所应参加的部分推到别人身上;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2] (P644)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写道:“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2] (P760)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能直接由资本主义社会进入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必须经过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即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1] (P462)无产阶级专政,这就是资本主义以后的未来社会最初时期在政治上的主要特征。
总之,生产力高度发达;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有计划地进行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社会产品实行按劳分配或按需分配;共同富裕;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过渡时期的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及文明、和谐、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
有几点需要特别指出。
第一,在上述这些特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最基本的,是一切其他特征的基础。只有废除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才可能有其他一切特征。恩格斯在解释彻底废除私有制以后将产生什么后果这个问题时说:“由于社会将剥夺私人资本家对一切生产力和交换手段的支配权以及他们对产品的交换和分配权,由于社会将按照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管理这一切,所以同现在实行的大工业管理制度相联系的一切有害的后果,将首先被消除。”[1] (P241-242)“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1] (P243)正因此,也因为他们当时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建立而不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所以,他们比较强调消灭私有制。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与它的高级阶段有较大的区别。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2] (P304)虽然如此,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与现实中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相比较,仍然是我们今天所称之的“发达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在它充分发展,并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后,才能展现出如上所述的全部特征。也就是说,并非是社会主义社会一建立就全部具备他们所揭示的那些基本特征,或者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显现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逐步的、逐次的展示过程。这个过程与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完善、成熟过程和程度是相一致的。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宣布:在未来社会,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点应该说是他们对未来社会最基本的看法——未来社会的本质。
第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事先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框定,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不可能也不应该详尽周到。恩格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者时说: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的详尽周密,就愈是要陷入纯粹的空想”。[2] (P724)因为,未来社会只有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才会显现出它的具体的面目,而只有根据现实中存在的具体事物,来认识事物的具体的状况,才是科学的,合乎实际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他们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只是指明了,也只可能是指明了它的发展趋势,他们描绘的是关于未来社会的一般状态,而不是具体的状态或特征。因此,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只应该把这些看作是认识未来社会的指南。
由于社会主义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因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有一些明显的差别。因此,在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什么是未来社会的一般理论或观点时,他们所特别强调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具体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这一观点不能忽略。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说明、论证未来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当时没有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个现实而具体的研究对象,因此,他们只能通过比较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它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征,来揭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因而,他们在描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状态时,主要是从它的制度特征,即它在制度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方面,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越性方面,来回答当时人民所关注的什么是未来社会这个问题。他们的初步回答,从根本制度方面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质的规定性,说明了它区别于资本主义之所在,从而阐明了它的一般原则。他们虽然没有使用本质一词,但其中有些观点,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它所说明的就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包括它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论,由列宁、毛泽东等结合本国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做了重大的发展。
列宁首次把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未来社会的两个发展阶段明确区分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并按照他们关于什么是未来社会的基本观点,结合苏维埃俄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实际情况,重点说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突出强调了其中的某些观点。如列宁更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更强调社会主义就是按计划组织的社会化大生产,更加强调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这些,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中,是必备的条件或前提,或者说,这些都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是共产主义内含着的。但是,由于苏维埃俄国是在生产力比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未来社会生产力基础落后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因而,它在建立时不可能完全内含着那些条件或前提。因此,列宁也就比马克思、恩格斯更为显著地强调了这些条件或基础。这也说明,列宁既遵循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又是从实际出发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
斯大林基本上继承了上述列宁的思想和观点。其中,有些是富有创造性的思想或观点,但失误也比较明显。主要是;第一,认为社会主义要创造消灭阶级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第二,认为社会主义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就是全民所有制。第三,认为生产力落后的苏维埃俄国的社会生产也要以计划取代市场。第四,认为苏联建设的、已经建立了的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显然,斯大林没有完全抓住问题的本质。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对本国的具体情况注重不够。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苏联这样一个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来理解社会主义的,也是基本按照苏联的模式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新制度刚建立不久,毛泽东即认识到苏联的一切并非都适合中国,提出中国要建设符合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毛泽东认为,“基本原则,各个国家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小的原则和基本原则的表现形式方面是有不同的。”[3] (P76)基于这样的观点来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显然,会富于创造性。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非常重视生产力的发展,视之为革命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他指出,搞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他多次强调,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但只有经过10年至15年的社会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自己的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了。毛泽东的上述观点包含着这样一些思想:第一,所谓社会主义,应该有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和与之相匹配的物质基础,否则,还不能说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社会主义必须要不断地变革,要不断地调整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这个思想,毛泽东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学说中已经有非常充分的说明。第三,社会主义调整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目的,不在于它自身,而在于解放生产力。第四,调整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生产力。概括起来,就是: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虽然,这时,毛泽东没有把解放生产力即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实际状况联系起来考虑,而主要是想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其结果,由于脱离了生产力的实际状况,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而事与愿违。但不管怎么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思想已经是明确的。邓小平也很客观地说过,毛泽东同志不是“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4] (P116)
毛泽东还很明确地提出了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目的。他说: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成为富强的国家,“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4] (P197)加入共同富裕群体的包括工人和农民这两个最主要的阶级,以及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还包括经过改造以后转变成为劳动人民一部分的原来的剥削者,他们“以后要同大家一起共同富裕起来。将来农民的生活要超过现在的富农。资本家如果将来饿肚子,这个制度就不好。如果大家生活不提高,革命就没有必要”。[5] (P490)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毛泽东最富创造性的思想莫过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尤其是著名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的基础上,毛泽东初步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
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和追求,还包括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渴望。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上述认识,抓住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基本方面。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综合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和回答,以及新的实践经验,集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历史性飞跃。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的结论,从一个侧面鲜明地表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一样,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标签:恩格斯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毛泽东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共产主义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