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社会保障结构水平: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及政策建议_养老保险论文

人均社会保障结构水平: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及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社会保障论文,模型论文,水平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总体水平方面,学术界对社会保障总体水平的测度进行了一定分析,但尚缺乏对社会保障结构水平的研究。在考察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时,对人均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和保障项目的社会保障分水平即社会保障结构水平的分析至关重要。本文构建了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的测度模型,且对中国人均社会保障结构水平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得出了一定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测度模型

(一)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测度模型的前提条件

条件1:人均社会保障水平是指社会保障支出总额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之比。社会保障结构水平是指社会保障各个分项目的保障水平以及各个分项目的水平搭配是否合理。

条件2:从社会保障资金供给和需求角度分析人均社会保障结构水平,主要说明人均社会保障结构水平在怎样一个度内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水平和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

条件3:为了便于分析,条件限定在一级分配上,而不涉及其他分配层次。依据美国数学家柯布(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Douglas)所提出的“总量生产函数”原理,在一级分配层次上,把国内生产总值分为由劳动生产要素投入而产生的总产量和由资本投入而产生的总产量两部分。其中由劳动生产要素投入所创造的总产值部分,要通过工资收入方式分配给劳动者,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包含在此部分总产值中。

条件4:依据社会保障水平要达到保护和激励相统一和与国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目的,设定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适度的判定标准。①

条件5:本模型所指的人均社会保障结构水平指的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均结构水平。

(二)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测度模型的内在逻辑关系

首先,以社会保障分项支出和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数两个基本要素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

其次,为了便于分析,下面以养老保险为例。应用养老保险负担系数、工资收入总额等变量来构建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测度模型。将养老保险负担系数定义为养老保险支出总额与工资收入总额的比值。具体计算公式为:

二、人均社会保障结构水平测度模型的应用

以上述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测度模型为基础,本部分结合中国2008年的数据,阐明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测度模型的应用过程。

(一)2008年中国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的测度

1.人均养老保险适度支出额的计算。根据养老金经济学,无论是现收现付制,还是基金制,抑或名义账户制、部分积累制,以及其他已经存在或将来可能出现的养老金制度模式;无论是在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背景下,还是在经济稳定发展时期,养老保险制度本质是一种通过当期老年人消费同期劳动者生产的一部分产品来保障老年人权益的一种机制。为了充分有效地保障老年人权益,考虑到老年人退休消费的当期性,养老保险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由老年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即老年人口抚养比决定,计算公式见:

2.人均医疗保险适度支出额的计算。在社会保障支出占工资收入总额的比重的最大限度系数中,老年保险支出系数大约为52,医疗保险支出比重系数为34.39,④可见,医疗保险系数大约为养老保险系数的66.13%。可用公式表示: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得出,2008年中国人均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内部适度的结构水平为47.53-55.20%,人均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系统中的适度结构水平为31.43-36.51%,人均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在社会保障系统中的适度结构水平为8.29-21.04%。

(二)2008年中国人均社会保障实际结构水平的测度及比较分析

根据对《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计算,2008年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额为7446.8亿元,⑦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额为254亿元,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额为2084亿元,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额为127亿元,生育保险基金支出额为71亿元。⑧《中国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显示,2008年底中国人口数为132802万。⑨应用上述数据,中国社会保障的实际结构水平的计算如下:人均养老保险支出额=74468000/132802=560.74元;人均医疗保险支出额=20840000/132802=156.93元;人均失业保险支出额=2540000/132802=19.13元;人均工伤保险支出额=1270000/132802=9.56元,人均生育保险支出额=710000/132802=5.35元;人均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支出额为34.04元;人均养老保险支出结构=74.60%;人均医疗保险支出结构=20.88%;人均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支出结构=4.52%。

通过对上述计算的2008年中国社会保障实际结构水平和适度结构水平的比较,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第一,中国实际人均养老保险支出额低于适度人均养老保险支出额;就其结构水平来看,74.60%的比例高于47.53-55.20%的区间,从表面上看是不合理的,但是考虑到中国目前对养老保险的重视和医疗保险的结构水平较低,其又具有合理性。第二,医疗保险的人均适度支出水平额为439.17元,而实际的人均支出水平仅仅为156.93元,人均支出结构水平仅仅为20.88%,低于医疗保险适度结构水平31.43-36.51%,这主要是由中国医疗保险改革中过于注重个人责任而忽视公共责任的结果。第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均适度结构总体水平达到了78.96-91.71%,人均实际结构水平为95.48%。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都是以老年人为保障主体,可见,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是中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第四,人均失业保险的实际支出额为19.13元,远远低于其适度支出额97.95-146.92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人均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实际结构水平4.52%低于人均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适度结构水平8.29-21.04%。

三、中国人均社会保障结构水平发展轨迹分析

本部分根据文章第二部分所采用的方法来测度和分析中国1998-2008年的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和人均社会保障实际结构水平。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初步确立。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考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新制度的效果,设定考察年度为1998-2008年。具体测度结果如表1、表2、表3、图1和图2所示。

(一)1998-2008年中国人均社会保障分项支出分析

此部分对中国人均社会保障分项支出变化轨迹进行了考察,并对引起这些变化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表1、表2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第一,1998-2008年,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整体呈上升趋势,体现了近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2000年和2001年老年人口抚养比较其他年份较低,出现了下降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2000年和2001年老年人口比重数据取自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而其他年份的数据主要是应用抽样的方法获得的,二者难免出现一些差别,但这些差别并不影响得出中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呈整体上升趋势的结论。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表明中国社会保障需求持续增加,要求社会保障水平相应不断上升。第二,1998-2008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多,这与中国近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都反映了中国社会保障供给能力的提高,为不断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提供了经济基础。第三,在考察年度内,中国人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生育保险适度额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从人均适度支出额的计算过程分析,适度支出额递增体现了在考察年度内中国历年社会保障需求和供给的一种均衡。社会保障需求的增加要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同时考虑到中国经济基础,社会保障水平不可过高,只能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可以说,人均社会保障适度支出额的选择是通过社会保障需求和供给综合作用分析来实现的。第四,表2得出了1998-2008年中国人均社会保障分项实际支出额。可以看出,在考察年度内,中国人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生育保险的实际支出额逐年增加,但与适度支出额相比,人均养老保险、医疗和失业保险实际支出额均低于适度支出额,而人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支出占整个支出的绝大部分。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社会保障供给的能力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

(二)1998-2008年中国人均社会保障结构水平分析

表1和表2的数据在数量上反映了中国历年社会保障水平,而表3的数据则是对中国社会保障的结构水平计算。通过表3的数据可以得出1998-2008年中国人均养老保险结构水平和人均医疗保险结构水平的发展轨迹,如图1和图2所示。从表3、图1和图2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第一,1998-2008年中国人均养老保险适度结构水平区间范围较为稳定,适度下限最低为46.16%,适度上限最高为55.20%。考察年度内中国人均养老保险实际结构水平要高于适度水平。这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比较重视养老保险和人均医疗保险的结构水平较低是紧密相关的。从图1可以看出,人均养老保险实际结构水平曲线呈下降趋势,逐步向适度区间靠近。其原因主要在于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深入,国家在重视养老保险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提高了人均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结构水平,促进了社会保障结构趋向合理化。第二,同养老保险一致,中国人均医疗保险适度结构水平也比较稳定,适度下限最低为30.53%,适度上限最高为36.51%。考察年度内中国人均医疗保险实际结构水平要低于适度水平。其原因正如第二部分指出,中国医疗保险在改革中过于强调个人责任,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医疗的公共产品性质和国家的医疗责任。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人均医疗保险结构水平曲线呈逐年上升趋势,与适度区间逐渐靠近,说明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医疗保险的结构水平在逐步合理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原因主要在于医疗保险中公共责任的逐步回归、医疗保险机制渐渐完善等。第三,中国人均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实际结构水平低于适度水平,国家应该继续大力发展这些险种,促进其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到适度区间内。

图1 1998-2008年人均养老保险结构水平曲线图

图2 1998-2008年人均医疗保险结构水平曲线图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考察了中国1998年至2008年的人均社会保障结构水平的发展轨迹,分析了人均社会保障适度结构水平与人均社会保障实际结构水平之间的关系,阐释了二者轨迹形态的形成原因。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中国社会保障实际供给与需求存在着一定矛盾。从整体上看,社会保障的实际供给水平要低于社会保障适度供给水平和社会保障的需求水平。因此,需要在保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社会保障供给能力,提高社会保障实际供给水平,以满足公民的社会保障需求。一方面,国家要继续加大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例如,采取多方筹资方式,加大做实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力度,逐步消化转制成本;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助水平,有效保障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另一方面,要优化社会保障制度设计,适当调整制度参数,提高社会保障供给水平。例如,适当提高退休年龄,增加个人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供款年限,充实养老保险基金;适度提高待遇给付标准,提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待遇水平,切实保障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人群的养老权益和医疗权益;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筹资水平和待遇标准,使参保者最基本的生活得以保障。

第二,中国人均养老保险结构水平不尽合理。人均养老保险实际结构水平高于人均适度结构水平,这并非意味着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水平偏高。这种状况的出现是由于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均实际结构水平过低,随着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人均实际结构水平的提高,人均养老保险实际结构水平必然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应继续完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推动人均养老保险结构水平向适度区域靠拢,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

第三,中国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人均结构水平不适度。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人均实际结构水平均低于人均适度结构水平。尽管人均医疗保险实际结构水平在不断向适度区间靠拢,但是距离适度区间仍有一定的差距,其人均结构水平的提高仍有很大的必要性。因此,要加强国家对医疗保险的责任,加大政府对医疗保险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医疗保险结构水平的提高;积极稳妥的发展失业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提高失业保险、工伤生育保险结构水平,确保劳动者的权益。

注释:

①④李珍:《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181页。

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第三章人口:3-3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

③《中国统计年鉴—2009》第三章人口:3-1人口数及构成数据显示,2008年城镇人口数为60667万,乡村人口为72135万;第九章人民生活:9-2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绝对数为15780.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760.6元,整理上述数据计算得出2007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9794.99元。

⑤⑥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障水平研究》,《人口研究》1997年第1期。

⑦2008年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额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7390亿元,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56.8亿元,二者共计7446.8亿元。

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标签:;  ;  ;  ;  ;  ;  ;  ;  ;  ;  ;  

人均社会保障结构水平: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及政策建议_养老保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