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63(2002)01-0037-04
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旨在增加更多的物质财富借以增强综合国力,加强经济实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都对经济增长的源泉及内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第一、制度因素:适当的激励机制,完善的市场竞争体系及合理的制度安排所激发的经济效率;第二、结构因素:由部门间边际生产率差异所引导的以及需求结构变动所引发的资源再配置效应;第三、供给因素:包括劳动力的增加,有形资产存量的增加;投资于正规教育及非正规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投资于研究与开发所形成的R&D(研究与发展)资本的增加及规模收益递增等等。
分析上述因素,参照Cobb—Douglas生产函数, 得到相应的经济模型:
按照经济增长的新古典分析,由资本及劳动力投入所解释的部分(αlnk+βlnL)可以定义为外延式增长,而资本与劳动未解释的部分或称之为Solow余值的部分γ=LnY-(αLnK+βLnL)则被定义为内涵式增长。通常人们在做增长核算时要估算外延式及内涵式增长的贡献份额,并且非常关注内涵式增长的贡献份额,即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
通过结构变量的引进,测算出资源配置效应,从而解释全要素生产率的一部分;根据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和R&D资本的生产。
(二)集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既是数量的扩张,也是质量的提高,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经济增长过程“是生产要素积累,和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的结果”。所谓生产要素积累,指的是资本和劳动力在数量上的不断增加,是经济增长实现数量扩张的主要源泉。所谓资源利用的改进或要素生产率增加,指的是资本和劳动力的更加有效使用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它们构成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源泉。决定经济增长的这两个因素,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共生于经济增长过程当中。而且在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由于两种要素作用的力度不同,引致经济增长或者以数量为主,或者以质量为主,形成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形态,亦即前述的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
以追求速度与数量为核心的传统经济增长观,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被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接受,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经济增长率成为了各国评价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这种过分追求经济增长率的导向确实使一些国家经济面貌有所改观,但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开始认识到强调速度的增长观是不可取的。我国以往速度导向的增长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也带来了很严重的问题:一是经济波动频繁;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三是经济效益低下,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四是付出的代价太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破坏严重等等。并且,目前中国买方市场的形成,约束瓶颈已经从供给转为需求。供给数量充足,但有效需求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又显出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共存,矛盾相当突出。以上种种说明粗放式的高速度增长已难以为继,只有提高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增长转换到集约方式上来才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
明确了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后,又如何具体判断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的呢?即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标志是什么?笔者由集约化经济增长的内涵分析认为应该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增长不是靠投入数量的增加,而是靠科技的进步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的源泉分为总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看,其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曾经对美国、西欧、日本全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进行估算,发现在美国、西欧、日本的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63%、80%和67%,明显高于资本、土地和劳动力这些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我国(1978 ~1995 )仅为39.8%,中国经济增长还是投入型的,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实践证明,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增长克服了资源有限性的约束,为经济增长打开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要增加国际竞争能力,缩短与强国的差距,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二)经济增长应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总供需的大体平衡
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部门向效率高的部门流动,可以产生资源再配置的效率。在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异常突出,非均衡发展十分明显的国家,潜力是非常大的。提高生产要素再配置效率,当前要努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优化升级。不论是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还是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以及产业各个层次的调整,根本的目标都是使生产要素通过兼并、淘汰等机制加以重组,向边际效率高的部门流动开来。同时,并对总供给总需求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大体的平衡。
(三)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
以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严重损害了可持续增长的物质基础,这也是现在各国重视绿色GDP核算、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绿色GDP(或生态GDP),用EDP来表示。EDP是从GDP 中扣除环境污染等造成的损失经过修正计算的。
EDP=C+(I-Ie)+(X-M)
式中C为消费,I为投资,Ie为环境资产损耗,X为出口,M为进口。
(四)经济增长应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经济效益问题关系到能否使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关系到国力的提高,是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也是国企改革的关键所在。高效益是集约型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
一国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是增强国力,不断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联合国出版的《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如果没有被转化到人民生活中,它的意义何在?”居民生活水平高低从侧面反映了经济增长集约程度的高低。
三建立评价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评价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体系必先植根于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解。
笔者认为集约经济增长方式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是一相对的增长方式。主要区别在于是依靠生产要素的积累、扩张还是依靠资源的有效利用或要素生产率的增加(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二是经济质量问题和效益问题。集约的经济增长是以提高经济质量为主的经济增长,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应该是健康平稳的增长,具有优化的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并使经济的增长具有可持续性,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第三是绿色的概念。即集约的经济增长不以损害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使社会、经济、环境处于良性的循环系统中。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不应使环境和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进而损坏人类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集约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与粗放型经济增长相对应的,以合理保护、利用资源和环境为前提,以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为特征,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人才素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手段,高质量的健康、持续、平稳的经济增长。
根据以上的分析,设置评价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指标体系时,除基本原则(目的性、科学性、可比性)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能反映经济效益和资源环境的利用质量。 我国经济进行两个转变就是为了使经济有活力有效益。以少的投入获得高质量的产出,合理利用资源、环境,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2)能反映技术含量和经济质量。 技术含量反映了生产要素的组合质量。集约的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的。这就要求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要求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动,要求经济发展中有高的技术含量。集约的经济增长是以经济质量为主的,这要求有优化的产业结构、供给结构及需求结构,要求建立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机制。
3)能反映提高经济增长集约化程度的途径。 评价我国经济增长集约化程度的目的也在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集约化程度,因此应该从提高经济增长集约化的各种途径考虑,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集约化进程。这些途径主要是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产业和供给结构优化,来提高投入产出质量,生产要素组合质量,生产要素效率质量和生产要素再配置质量。
四评价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体系
(一)综合指标
评价经济增长方式的综合指标是集约度, 是指经济增长份额中(GDP增长额)靠集约所得占的比重。
该指标说明EDP占GDP的比重越大,说明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越和谐,利用资源环境的质量越高,从而经济增长的集约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反映投入产出质量的指标
要提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就要提高投入产出的质量。等量的投入带来的产出越多,经济增长的集约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可以从能源和资金两个方面来考虑。
1.每万元GDP消耗的能源 该指标是一定时期标准能源总消耗与GDP之比,是从实物消耗方面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全要素生产率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