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4002)
【摘要】 目的:探讨胃肠围手术期胃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胃肠手术治疗患者30例肠内营养技持的实施进行分析。结果: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快,营养状况好,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短。结论:术前用胃肠外营养,术后启用胃肠内营养;术前胃肠外营养,术后短期胃肠外营养再过渡到胃肠内营养;术前胃肠内营养,术后短期胃肠外营养并过渡到胃肠内营养。为获得较满意的手术治疗的效果,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应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胃肠手术期;肠内营养;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165-02
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用口服或管饲的方法提供营养基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临床营养支持方法。肠内营养由消化系统吸收、转化、合成,符合正常生理;有利保护肠屏障功能;无严重并发症也是明显的优点[1]。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胃肠手术治疗患者30例肠内营养技持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2013年6月—2014年6月共收治腹部胃肠道30例,男28例,女2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0岁。胃癌18例,结肠癌11例,直肠癌1例。
1.2方法
1.2.1术前胃肠内营养 在途径选择上,应以口服为主,必要时配用鼻饲法(经鼻胃管),多可达到营养支持的目的。术前胃肠内营养维持的时间,以7~14d为宜。倘若术前营养支持时间过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时间过长,可延迟原发病的治疗,特别对肿瘤病人不利。
1.2.2术后胃肠内营养 以管饲法为主。通常采用经鼻置管或空肠造口术置管。近来也有用双腔T管等方法进行肠内营养。本院常用经鼻置管法。其具体作法是,术前将细硅胶管与胃管并连在一起,经鼻放入胃中,术中拆开两者,并将盛装小糖球的橡皮指套缝扎于细硅胶管端,将橡皮指套剪孔后经胃纳入十二指肠或空肠输出襻内,供术后进行肠内营养。体外之细硅胶管妥善固定于鼻孔侧方。术后胃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有的主张于术后胃肠道恢复后,也有主张术后早期(24h后)即启用。本院40余例腹部大手术后,经鼻胃管投予实施胃肠内营养,多于术后48h开始。试验滴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500ml,如无不良反应或术后72h或胃肠道功能已恢复。则逐渐增加滴入总量、速度和浓度,达到需要量为止[2]。可提供总热量1 500~2 000kcal/d,蛋白质63g/d,平均需时4.7d。其中9例出现腹胀、腹泻等反应。经调节速度、温度和浓度后均完成管饲。此时病情稳定,恢复经口饮食,已能有足够的营养需要。
2.结果
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血电解质、血浆白蛋白均处于相对稳定,胃肠道功能恢复快,营养状况好,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
外科病人,当其能量摄入不足或分解代谢增加以及利用营养素的变化等,都可伴有营养障碍,尤其是在患有消化道疾病,特别是肿瘤性疾病,其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普通外科住院病人中,1/3~1/2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其中3%~5%为严重者。这些病人如果营养状况得不到适当的改善,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将明显升高[3]。
术前肠内营养支持的目的在于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其对手术创伤的承受能力,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因此,术前肠内营养治疗需达到正氮平衡和增加体重。在选择病例时,需从病史、化验、人体测量指标等作出营养评价。如体重下降多于5kg或3个月内多于10%,血清清蛋白少于35g/L,PNI(营养预后指标)>50%者,应考虑有中度以上的营养不良。术前需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常见的疾病包括:肿瘤性疾病特别是胃肠道肿瘤以及非肿瘤性疾病如肠道炎症性疾病、肠瘘、放射性肠疾病等和大面积烧伤等,在其胃肠道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时,宜首选肠内营养。目前可供选用的营养素多达70种。常用的有:①爱伦多;②安素;③混合奶(本院营养室);④匀浆膳;⑤要素膳等。术前胃肠内营养的营养素,以安素、混合奶、爱伦多为主。安素可经口服,也可经管饲法投予。混合奶、爱伦多则需管饲法投予。安素其氮源为酪蛋白,口感好,每1000ml含蛋白质35g,糖137g,脂肪35g。每毫升供热1.1cal。爱伦多其氮源为氨基酸,脂肪含量低,水溶性好。每1 000ml可提供蛋白质44g,糖212g,脂肪1.7g。每毫升供热 lcal。混合奶(本院营养室)含牛奶、豆浆和鸡蛋等。由于有乳糖,对乳糖不耐受者不宜选用。每1 000ml提供蛋白质53g,糖146g,脂肪48g。每毫升馔热1.2cal。匀浆膳系采用天然食物经捣碎器捣碎而制成。其蛋白质、糖、脂肪及钕体量可任意选用。电解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的含量随食物的种类与数量而异。自行备制的匀浆膳价格便宜,但有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残渣较多,适用于消化道正常的病人。
术后营养支持,早期应以维持正常代谢为主或称代谢支持;度过应激反应期后,则以营养支持为主,维持正氮平衡。术后营养支持同样不能常规采用。10%~20%的术后病人需要之。术后胃肠内营养主要用于下列情况:①较大的手术,应激反应明显,易发生吻合口漏等并发症者。例如胃癌根治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贲门癌根治术等;②术前有明显营养不良,术后多需继续进行营养支持,特别是胃肠道肿瘤、肠道炎症性疾病者;③术后摄入量不足或需禁食估计超过7~10d者。这些情况选用胃肠内、外营养虽都有效,但术后胃肠内营养,特别是管饲法更有其优点:①维持胃肠道结构、代谢和免疫功能,避免了肠道细菌移位;②提供特殊营养素如谷氨酰胺和短链脂肪酸;③避免或减少胃肠外营养所致的并发症,特别是感染性并发症等;④价格较低,更方便家庭应用,减少住院时间。近年来,为数不少学者提倡术后早期(24h)开始肠内营养,其肠道的耐受性与通常较晚(术后3~6d)开始者相同,并认为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使病人较早获正氮平衡,改善和维持其营养状态以及维持胃肠道结构和功能,有助于减少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基本上同术前采用的营养素。本院常选用安素和混合奶。也有加用水果汁、鲜牛奶等,以期提供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术后肠内营养必须注意特殊营养素的补充,如谷氨酰胺、短链脂肪酸等。谷氨酰胺虽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但其为体内含量最为丰富的氨基酸。它是胃肠道黏膜细胞的最主要能源物质,对维持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在病理状态下,它是必须摄入的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术后胃肠内营养,每日需补充谷氨酰胺8g。短链脂肪酸是一种有机酸,含1~6个碳原子。食物中的淀粉和纤维素是其重要的来源。
【参考文献】
[1] 韩继明.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疗效评估[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7,6(3):233-234.
[2] 周迎春,李龙丽.食管癌术后EN的护理250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2-67.
[3] 唐云,李荣,陈凛,等.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6(2):128-131.
论文作者:杜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2
标签:营养论文; 术后论文; 胃肠论文; 术前论文; 并发症论文; 胃肠道论文; 营养素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