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中滋养学生论文_王万孝

在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中滋养学生论文_王万孝

王万孝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六中学 737200 

摘 要:新的课程视角和课改理念下,初中语文应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在文本深处渗透优秀文化,在现实印证中内化文化养分,在读写结合中开阔精神视野,让每一个孩子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得到多方面的锻造、滋养和提升。做精做细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受惠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不仅仅是教师,也是与此相关的一大群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今沟通 现实印证 读写结合 精神传承

毋庸置疑,中华传统文化在锻造孩子们的心灵、情感和品格方面具有先天优势。时下,一些学校或从理论上进行深层解读,或从实践中深入探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当下一些学校打造和谐教育、和谐德育、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的确,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技巧、技法、技能的纯熟,更是心灵、情感和品格的纯化、锻造和滋养。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沉甸甸的中华传统文化因子,创造性地开发与整合这些因子,受惠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不仅仅是教师,也是与此相关的一大群人。

一、在文本深处渗透优秀文化

孙绍振先生说:“文本解读不但包含宏观主旨把握,还包含微观分析。”所谓“微观分析”是指要循着文本的表层意思,层层深入到文本的核心地带——那里才有言语生长的延伸点,那里才蕴涵着语言的多重风貌,更蕴涵着丰富心灵滋养情感的“维他命”。中华经典文化的阅读也是如此,要钻进文本的深处去寻找中国人的根,寻找中国人的魂。当然,要想“钻进”这样的核心地带,简单的扫描很难办到,唯有深入进去才有多重发现,也唯有剔除我们思维中曾经习惯的僵化的东西,才能深入进去。

比如就《愚公移山》的学习而言,可以引领孩子们这样思考:毛泽东把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比作两座大山,把共产党喻为“愚公”,把人民喻为“天帝”,并指出:“全国人民一起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的呢?”这一解释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是“古为今用”的范例。这里“共产党”真的是“愚”吗?“愚公”和“智叟”中的一对反义词两相对比很值得玩味:究竟有何妙意和深意?

“把种子播撒在人文土壤,生命才能泛化品质的风彩和精神的辉光。”这里的人文土壤少不了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文化养分和文化底蕴。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孩子们与传统经典文化对话、与高雅的精神品格对话、与高尚而活泼的文学艺术对话,让每一个孩子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渐行渐深;应该引领学生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在现实印证中内化文化养分

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中的渗透并非仅仅是欣赏,并非仅仅是背诵,并非仅仅是领略他人的精彩,也在于和现实世界的深刻印证。正面印证和反面印证皆可以内化为内心成长的精神养料,如此,孩子们才有可能在经典文化中发现新的自己,成就独特的、最棒的自己。的确,一些传统文化一经入耳,一经入心,便可成为自己努力的标杆,成为孩子们精神成长中最好的那一部分人生养料,语文教师就应该是这种“精神养料”的搜集者、传承者和建设者。

比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可以进行以下现实印证:

同学们,你们能否从现实中举一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我们的学习环境如果太安逸了,太好了,就缺少了奋发向上的动力。时时刻刻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或许能始终保持一种蓬勃向上的学习活力和源动力。”另一个同学说:“一些高官之所以纷纷落马,就在于生活太安乐了。”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缺乏严酷的锻炼和考验。”……

这样的印证就有新意,值得师生进一步深挖、涵咏和反思。的确,既然是精神传承,就应该和现实在更深处进行印证,和孩子们的内心和人生对接。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采用“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方法,去开展经典阅读工作,由单项灌注转为体验教育,由直面训导转为无痕教育,由机械传授转为情境模拟,由理论灌输转为现实印证,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在读写结合中开阔精神视野

“从读到写是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由初步触摸到深度运用,意味着文化或精神传承已经进入到一个深的层次。显然,当孩子们在阅读中能够“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之时,他们的眼在洞开,心在扩展,情感的翅膀在扑棱棱地飞。教师,应该有长远的目光,应该引领孩子们跳出文本,跳出规定篇目,进行多层面的读写结合,以此让孩子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千树万树梨花开”。

语文教师,应该引领孩子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读写结合中生成对周遭世界的感知、体验和理解,并以此内化为孩子们的成长养料和精神养料。但愿,教师能够引领孩子们沉浸在这样的读写结合中,引领孩子们与文学大师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科的起点中占据精神和语文的制高点,让每一个孩子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得到多方面的锻造、滋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志斌 素养培育必须扎根文化[J].中小学德育,2018,(5),1。

[2]胡华杰 基于语用理念的读写模式构建策略[J].语文天地,2018,(12),51。

论文作者:王万孝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45总第3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9

标签:;  ;  ;  ;  ;  ;  ;  ;  

在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中滋养学生论文_王万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