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论文_王儆

(泸州市人民医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收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例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传统针灸治疗,试验组给予内热针治疗,对患者临床疗效以及腰椎JOA评分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腰椎JOA评分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所增高(P<0.05),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明显。

【关键词】内热针;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由髓核退变引发而成。若治疗不及时,会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带给患者剧烈疼痛,严重者会失去劳动能力[1]。当前腰间盘突出症难以治愈,手术治疗难度较大,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因此,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进一步深入探究。目前我院采用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8例,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范围31~65岁,平均(50.21±7.72)岁,平均病程(6.15±1.42)年,L4-5椎间盘突出17例,L5-S1椎间盘突出21例;试验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36~60岁,平均(50.13±7.29)岁,平均病程(6.27±1.73)年,L4-5椎间盘突出15例,L5-S1椎间盘突出23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针灸治疗。入院常规检查后,分别取穴:肾俞、环跳、委中、殷门、阳陵泉、承山、悬钟、阿是穴,依次施针,注意布针要迅速。1次/d。治疗期间卧床休息。

试验组内给予内热针治疗。①术前准备:完善血常规、肝功能等检查;掌握患者既往病史等相关信息。②指导患者采取俯卧位,给予腹部垫枕并抬高腰部,令双侧L2-S1夹脊穴作为主穴,阿是穴作为配穴,以每两个进针点相间1.5cm的距离标记进针点。③选择合适的经高温灭菌的内热针,一般针体直径为1.1mm,长度为150mm。④消毒施针部位皮肤,铺无菌巾,依据标记点,给予0.5%利多卡因给予局部浸润麻醉。⑤麻醉后于定点处进针,针尖触及骨质,由护士进行协助将针柄连接加热端,并给与针恒温加热,温度420C,时间20分钟,并注意观察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变化。⑥治疗结束,关闭内热针治疗仪,取下加热套管,待针具冷却再依次出针;起针后注意按压止血,以碘伏对皮肤进行消毒,并覆盖无菌布,嘱咐患者稍作休息后再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和评判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腰椎JOA评分。

疗效判定标准:①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工作。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②参照腰椎JOA评分标准,即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标准。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受限度及膀胱功能4个评分因子,采用0-3分的4级评分法,得分范围0~29分,评分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

1.4 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或者百分率(%)描述,用 检验,计量资料以( )描述,用t检验,当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38例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13例,未愈13例;试验组38例患者中,治愈24例,好转11例,未愈3例。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65.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6.413,P<0.05)。

2.2 腰椎JOA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腰椎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JOA评分均有增高(P<0.05),且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腰椎JOA评分比较 ( ± s)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痛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指腰椎间盘纤维破裂导致髓核脱出以致突入椎管,从而压迫脊髓引发坐骨神经痛等发生的病症,其典型临床表现有:腰痛、下肢放射痛、肢体麻木以及间隙性跛行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繁杂,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是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因素,损伤、遗传因素等是临床诱因[2]。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主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包括传统针灸、中西药治疗、卧床休息、手法治疗等。

此次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具有适应证广泛、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可有效松解粘连、减轻痉挛、缓解患者疼痛,但症状只能得到暂时缓解,且治愈率较低。有研究表明[3]:采用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从而削弱软组织肌张力,继而促进血管新生,临床疗效显著。内热针疗法是基于肌筋膜损伤的病理特点,结合软组织外科松解治疗、银质针疗法等方法,继而形成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一种松解手术[4]。内热针在病变部位软组织呈密集型分布,内热针恒温加温可改善软组织血液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内热针一定的直径(常用直径为1.1mm和0.7mm),能给软组织带来不同程度的创伤,在创伤愈合的病理过程中有效改善肌肉变性[5]。此外,在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的治疗均在心电监护下顺利完成,监测结果显示:各指标波动并无异常;另外,术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趋同,试验组临床效果及腰椎JOA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裴崇墨,乔宏杰.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6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11):1034-1035.

[2]骆天才.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5):125-126.

[3]袁光洪,谭波涛,虞乐华.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进展[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3(02):93-96.

[4]郑世维,李黔春,蔡万翔,等. 针灸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进展[J]. 中医外治杂志,2016,25(02):53-55.

[5]田羽玲,高谦,王刚,等. 内热针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过程中动态心电监护的结果分析[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01):34-37.

论文作者:王儆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7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0

标签:;  ;  ;  ;  ;  ;  ;  ;  

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分析论文_王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