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一、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萌,吴西彩,秦燕,律洁[1](2021)在《DCP、CEA联合VEGF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异常凝血酶原(DCP)、癌胚抗原(CE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本院收治的114例原发性肝癌、5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2例肝硬化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DCP、CEA及VEGF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具有诊断价值的指标。然后得出回归方程,最后采用ROC曲线评价回归方程的最佳诊断分界值及诊断效能。结果与非肝癌组患者相比,肝癌组患者血清DCP、CEA及VEGF水平明显高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肝炎组、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DCP、CEA及VE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患者血清DCP、CEA及VEGF水平明显高于肝炎组、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而健康对照组患者上述血清指标较肝癌组、肝炎组及肝硬化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DCP、CEA及VEGF水平升高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密切相关。ROC分析结果提示DCP、CEA及VEGF的AUC分别为0.812、0.809、0.742,预测概率AUC为0.909,相较于单个指标显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P、CEA、VEGF及联合预测概率的敏感度分别为83.2%、78.4%、70.2%及96.3%,特异度分别为79.3%、76.6%、75.8%及87.9%。DCP、CEA和VEGF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78.2 mAu/mL、7.9 ng/mL和182.32 ng/L。结论血清DCP、CEA及VEGF水平对原发性肝细胞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相较于单个指标,联合检测可明显提升诊断效能。

梁星辰[2](2021)在《外周血清IGF-1、IGFBP-3的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硬化患者、健康人群的外周血清IGF-1、IGFBP-3的水平表达变化,以探索其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早期诊断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A组),肝硬化患者(B组)及健康体检成人(C组)。进行检测各组间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甲胎蛋白(AFP)的水平进行测定和记录,并就所有临床资料及血清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研究对象105例,其中A组35例,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55.14±10.18)岁,AST为(65.88±16.83)U/L,ALT为(61.01±13.70)U/L;B组共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60.94±10.79)岁,AST为(38.61±14.60)U/L,ALT为(44.84±11.69)U/L;C组共35例,男性2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56.66±11.24)岁,AST为(25.25±10.61)U/L,ALT为(27.13±8.04)U/L。各组间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AST和AL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分析得出:(1)三组的血清IGF-1水平均呈偏态分布,C组血清IGF-1水平较A、B两组高;(2)A组的血清IGFBP-3水平呈正态分布,B、C的血清IGFBP-3水平均呈偏态分布,C组血清IGFBP-3水平较A、B两组高;(3)A、B、C三组中IGF-1浓度中位数分别是77.8(27.2,105.0)、34.5(77.9,112.4)、64.4(139.2,203.6);A、B、C三组中IGFBP-3浓度中位数分别是1.3(1.8,3.1)、1.6(3.8,5.4)、3.8(5.0,8.8),组间两两比较IGF-1、IGFBP-3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IGF-1、IGFBP-3在肝癌中的敏感度依次为88.6%,97.1%,特异度依次为77.1%,82.9%。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895,0.880。约登指数分别为依次为0.657、0.800。(5)各组间IGF-1与AFP相关性分析显示相关系数分别为r=-0.047,p=0.790、r=-0.155、p=0.373,r=-0.166,p=0.341;IGFBP-3与AFP的相关性分析依次为r=0.014,p=0.938、r=--0.292,P=0.089、r=-0.288,p=0.093。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IGF-1、IGFBP-3与AFP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清中IGF-1、IGFBP-3的浓度均低于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人,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之间有差异,可作为肝硬化进展为肝癌及肝癌早期诊断的研究指标之一。(2)外周血清IGF-1、IGFBP与AFP水平无相关性,IGF-1、IGFBP-3联合AFP检测或具有一定意义。

曹献[3](2021)在《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肝宁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肝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肝宁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建立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炎症微环境的影响,以期阐明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60只周龄6-8周,重量为(18±22)g的KM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除对照组,其余各组进行CCl4溶液灌胃和DEN腹腔注射联合造模,同时每天进行药物灌胃。于16周末(肝癌癌前病变期)将小鼠进行禁食取材,眼眶采血,摘取脾脏、肝脏。记录各组间肝的外观、癌前结节的数目及大小;称量肝脏、脾脏、体重;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肝脏病理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小鼠血清IL-6、IL-1β、AFP、TNF-α、GPC-3、TSGF和Ki67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掉毛,急躁易怒等表现,第8周部分出现腹水,尾部出现皮下出血点,行动迟缓。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一般状态好。2.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3.病理:小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白色增生结节(0.2-3cm)肉眼可见,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结节分布密度低,直径小,肝脏色泽较好。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水肿、坏死,成巢状,细胞核出现核异型性(核大、双核、多核),细胞密度增高,汇管区间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结节包膜明显,与周边肝脏组织界限清楚,肝小梁结构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细胞较少出现核异型,护肝片介于两者间。4.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升高(P<0.01),与模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降低(P<0.05)。5.炎症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6.肿瘤相关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和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1.肝宁方对DEN诱导的小鼠肝癌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2.肝宁方可抑制TLR4、NF-κB的表达,改善肝癌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其可能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陈志勇[4](2021)在《基于适配子离心超滤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建立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发病率高,预后差。早诊早治是改善肝癌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诊断肝癌主要是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甲胎蛋白(AFP)检测,但临床诊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需要建立更为简便、价廉、高效的肝癌诊断新技术。适配子是通过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SELEX)技术从人工构建的随机文库中筛选到的生物分子特异性单链寡核苷酸配体,其在功能上与抗体类似,更具有抗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在肿瘤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我们前期通过SELEX技术筛选到一批肝癌血清适配子,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分离和灰度分析发现部分适配子对肝癌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且适配子联合可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但是,PAGE操作繁琐、通量低,临床应用受限。离心超滤(CUF)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包括DNA在内的多种生物分子的纯化、浓缩和分离。为此,本研究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以血清标本为检材,评价单个适配子和混合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为研发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基于适配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奠定基础。方法:1、收集血清标本及临床资料: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标本,-80℃冰箱保存。查阅病历收集相关临床资料。2、创建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基于前期研究,采用混合血清优化可能影响适配子CUF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超滤离心管截断值、离心时间、超滤体系体积、适配子和血清用量,以分离效果好、省时、经济的原则选定适配子CUF分离的最佳实验条件。通过荧光定量PCR仪,采用前期研究中常用的Eva Green染料及条件进行超滤液荧光强度检测。3、小样本筛选对肝癌诊断价值较大的适配子:以前期PAGE证实对肝癌诊断价值较大的7个适配子用于研究。采用上述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分别检测36例肝癌和肝硬化血清标本,同步进行适配子PAGE分离及灰度分析作为对照。对荧光分析和灰度分析指标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并比较各适配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从中筛选出单个荧光指标诊断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AUROC)大于0.7者作为优选适配子进行后续实验。4、扩大样本验证优选适配子的肝癌诊断价值:将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血清标本扩大至各108例。采用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分别以各优选适配子检测血清标本。同步进行适配子PAGE分离及灰度分析作为对照。对荧光指标和灰度指标分别进行ROC曲线分析,评价各优选适配子对肝癌的诊断价值。5、优选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评价:以优选适配子扩大样本检测的同类荧光分析指标(SAE或SAE-SA)分别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模,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价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6、优化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实验条件:将优选适配子进行排列组合构建多个适配子阵列,将各阵列中的适配子等比例混合用于单管检测。参照上述单适配子CUF分离的体系体积、血清用量和适配子总用量条件,采用混合血清对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进行优化。7、小样本筛选对肝癌诊断价值最大的适配子阵列:在上述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优化条件下,分别用各适配子阵列检测36例肝癌和肝硬化血清标本,对荧光分析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评价它们的肝癌诊断价值,并从中优选出诊断价值最大的适配子阵列。8、扩大样本验证优选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将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血清标本扩大至各108例,采用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方法,以优选适配子阵列检测各血清标本,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价优选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9、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收集研究对象(肝癌、肝硬化和慢性肝炎患者各108例)的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血细胞分析、生化、凝血功能及肿瘤标志物),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对优选适配子阵列的最佳荧光分析指标与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10、评价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在ROC曲线分析各单项血液指标的肝癌诊断价值的基础上,将优选适配子阵列的最佳荧光分析指标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联合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向前:有条件)建模,ROC曲线分析评价模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技术实验条件优化结果:超滤离心管截断值100KD、体系体积150μl(结合缓冲液108.75μl、血清11.25μl、适配子30μl,其中适配子浓度为0.1pmol/μl)、离心速度14000×g、离心时间15min。2、适配子小样本筛选结果:通过小样本筛选,从7个适配中优选出3个对肝癌诊断价值较大的适配子(Ap-HCS-9-31、Ap-HCS-9-74和Ap-HCS-9-90)。3、优选适配子扩大样本验证结果:扩大样本验证显示,Ap-HCS-9-31区分肝癌与慢性肝炎效果最佳,各荧光分析指标的AUROC为0.728~0.772;Ap-HCS-9-90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效果最佳,各荧光分析指标的AUROC为0.621~0.837;而Ap-HCS-9-74无论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的AUROC均小于0.7。4、优选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对3个优选适配子的4种组合的荧光分析指标分别进行联合分析,Ap-HCS-9-31和Ap-HCS-9-90两者联合或Ap-HCS-9-31、Ap-HCS-9-74和Ap-HCS-9-90三者联合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的最佳荧光指标的AUROC均在0.78以上,提示适配子联合能够提升其对肝癌的诊断效能。5、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实验条件优化结果:离心速度为16000×g、离心时间为20min时,肝硬化与肝癌超滤液荧光分析指标的差值最大,该条件下肝癌和肝硬化能得到最好的区分。6、适配子阵列小样本筛选结果:对3个优选适配子组合的4个适配子阵列进行小样本筛选,由Ap-HCS-9-31和Ap-HCS-9-90组成的适配子阵列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最大,各荧光分析指标区分肝癌与肝硬化的AUROC为0.745~0.797。7、优选适配子阵列扩大样本验证结果:扩大样本验证显示Ap-HCS-9-31和Ap-HCS-9-90组成的优选适配子阵列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的效果均较好,其AUROC分别为0.890、0.796和0.843,敏感度分别为80.6%、69.4%和58.3%,特异度分别为79.6%、72.2%和87.5%,准确度分别分80.1%、70.8%和77.8%。8、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优选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法诊断肝癌的最佳指标与AFP有中度的相关性(r=-0.409),但与其它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均为低相关(|r|≤0.258)或无相关关系(P<0.05)。9、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联合对肝癌的诊断价值:除AFP外,部分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单独区分肝癌与肝硬化、慢性肝炎或良性肝病有一定价值(AUROC>0.7);优选适配子阵列与检验指标联合建模诊断肝癌的AUROC均大于0.95,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超过90%,显着优于AFP单独诊断肝癌。结论:1、成功建立起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具有简便、快捷、通量高等特点,实用性好。2、单适配子新技术检测对肝癌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略逊于适配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但方法上明显较后者简便实用。3、由Ap-HCS-9-31和Ap-HCS-9-90组成的优选适配子阵列新技术检测对肝癌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优于适配子单用,可与AFP媲美。4、优选适配子阵列与AFP和其它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联合建模,显示出优秀的肝癌诊断价值,可弥补AFP在肝癌诊断中的不足。

宋亚邛[5](2021)在《VEGF、TGF-β1、CA19-9、CA242和DKK1联合检查对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胰腺癌在临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预后差等特征,病人五年内生存率在5%以下。胰腺癌早期阶段缺乏特异性症状,漏诊率最高可达71%。较多病人确诊时病情已发展为中晚期,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病死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尽早准确诊断胰腺癌,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五年内生存率可提高到46%以上。因此,尽早准确诊断胰腺癌,明确分期情况,是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的关键。近年来肿瘤标志物在消化道肿瘤的诊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和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1)等在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和分期预测中受到广泛关注。单一指标检测存在局限性,联合检测能极大程度提高诊断准确率。本次研究将分析VEGF、TGF-β1、CA19-9、CA242、DKK1联合检查的诊断价值,旨在为临床胰腺癌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胰腺癌患者49例进行研究,记作病例组,另取健康者57例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所有选取对象知情研究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协议书,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通过对血清标本采集和处理,血清学指标水平检测,比较两组血清VEGF、TGF-β1、CA19-9、CA242和DKK1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Logistic回归分析VEGF、TGF-β1、CA19-9、CA242和DKK1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分析血清VEGF、TGF-β1、CA19-9、CA242、DKK1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使用SPSS21.0软件处理研究数据,检验标准P<0.05。结果病例组CA19-9水平(334.41±24.58)U/mL高于对照组(10.26±1.32)U/mL;VEGF水平(378.49±138.42)ng/L高于对照组(178.65±35.47)ng/L;TGF-β1水平(32.14±2.64)μg高于对照组(11.65±2.44)μg;CA242水平(221.64±26.95)U/mL高于对照组(10.69±3.96)U/mL;DKK1水平(5.12±2.16)ng/mL高于对照组(2.09±0.68)ng/mL,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RGF水平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无关(P>0.05),和TNM分期相关(P<0.05);TGF-β1水平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无关(P>0.05),和TNM分期相关(P<0.05);CA19-9水平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和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肿瘤部位相关(P<0.05);CA242水平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无关(P>0.05),和TNM分期相关(P<0.05);DKK1水平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TNM分期均无关(P>0.05)。TGF-β1、VEGF、DKK1、CA242、CA19-9以及pre-1的ROC下曲线面积分别为0.909、0.896、0.785、0.847、0.895、0.951。TGF-β1、VEGF、DKK1、CA242、CA19-9以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85.70%、81.63%、79.59%、77.55%、75.50%,95.92%;特异度分别为94.74%、96.49%、89.47%、91.23%、96.49%、94.74%;准确度分别为90.57%、89.62%、84.91%、84.91%、86.79%、95.28%。结论胰腺癌患者VEGF、TGF-β1、CA19-9、CA242和DKK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同时VEGF、TGF-β1、CA19-9、CA242和DKK1表达水平和胰腺癌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疾病分期的有效依据。各项指标单独检测对于胰腺癌的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但5项指标联合检测能够进一步提升敏感度和准确度,应用价值较高。

黄维[6](2021)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AFP、AFP-L3、Fer、TSGF检验的准确性》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早期诊断中应用甲胎蛋白(AFP)、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铁蛋白(Fer)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检验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择取同期7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早期诊断中均接受AFP、AFP-L3、Fer、TSGF检验,两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观察组AFP、AFP-L3、Fer、TSGF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AFP(3.85%)、AFP-L3(3.85%)、Fer(5.12%)、TSGF(3.85%)、联合检测阳性率(1.28%)均低于观察组的76.92%、79.49%、78.21%、79.49%、97.44%(P<0.05);③联合检测准确度(98.70%)、特异度(90.80%)、灵感度(77.50%)、阳性预测值(86.40%)、阴性预测值(88.20%)均高于AFP (86.40%、90.80%、77.50%、86.40%、88.20%)、AFP-L3(89.50%、91.50%、79.40%、87.80%、90.10%)、Fer(87.20%、91.50%、78.30%、82.50%、89.60%)及TSGF(88.30%、93.20%、78.20%、85.20%、89.70%)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P、AFP-L3、Fer、TSGF联合检验能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疾病确诊率、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陈艳梅,谢冰洁,韩素桂,黄彩云,刘金艳,王志武,宋海[7](2020)在《凝集素微量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联合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凝集素微量离心柱法(ACSC)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联合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113例经临床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ACSC法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AFP-L3%,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两组血清MIC-1浓度,分析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结果健康组的AFP-L3%和MIC-1的浓度均远低于肝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FP-L3%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4.07%(95/113),特异度为85.71%(42/49),诊断正确率是84.57%(137/162);MIC-1浓度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84.95%(96/113),特异度为77.55%(38/49),诊断正确率是82.71%(134/162);AFP-L3%联合MIC-1浓度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为91.15%(103/113),特异度为91.83%(45/49),诊断正确率是91.35%(148/162)。AFP-L3%联合MIC-1浓度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均高于单一AFP-L3%、MIC-1。结论凝集素微量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百分含量联合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浓度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明显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徐阳春[8](2020)在《外周血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与肝癌发病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第三位肿瘤致死性病因。我国肝癌患者约占全球病例总数的一半,肝癌的晚期诊断是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举措。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诊断标志物,但有2030%的患者血清中AFP水平并不升髙,仅以其作为诊断标志性数据,可能造成一定比例的遗漏或误判,因此需要新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共同辅助肝癌的诊断。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s,TAAs)是临床上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主要靶标,肿瘤相关自身抗体是机体对肿瘤相关抗原进行体液免疫应答的产物。许多研究发现癌症患者血浆中自身抗体的存在,它们具有许多目前肝癌筛查手段不具备的优势,如结构稳定、不易降解、半衰期长等,而最重要的是自身抗体出现较早,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甚至在癌前病变中即检测到其存在。本研究主要通过设计并合成的线性抗原肽检测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血浆中自身抗体的变化,试图寻找一种或几种能用于HCC诊断或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本研究纳入CD25、OCT4、p16、BIRC5、c-myc、ANXA-1这6种目标蛋白,根据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优化抗原多肽设计以提高抗原多肽的稳定性及检测抗体的效力,将来源于同一种蛋白的不同抗原表位设计成独立的多条线性抗原肽,以寻找能够触发机体体液免疫应答的关键表位。本研究共纳入首次诊断且未经任何治疗HCC122例及与其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231例,运用优化的ELISA法检测HCC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中相应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应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从性别、年龄、巴塞罗那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层面比较两组自身抗体表达水平的差异;在HCC组内根据AFP、肿瘤大小、是否合并血管受累及肝外转移进行亚组分析。运用ROC曲线分析不同抗体对肝癌诊断的价值,同时结合HCC患者的临床随访信息,运用kaplan-Meier曲线及Cox回归探讨自身抗体的水平与HCC患者总生存期(OS)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1)CD25自身抗体的表达情况。与健康对照相比,HCC患者血浆CD25 IgG水平显着增高(P<0.001)。CD25 IgG在不同性别、年龄HCC患者中表达均较健康对照增加。B期、C+D期患者血浆中CD25 IgG的表达较健康对照显着增加(P<0.001;P<0.001),并且随着肿瘤的进展表达逐渐增加。CD25 IgG水平在AFP高表达组中较AFP正常或低表达组显着增高(P=0.004)。肿瘤<3cm组CD25 IgG水平明显低于3-5cm和≥5cm组CD25 IgG水平(P=0.025)。ROC分析结果显示,当特异度为95.0%时,CD25 IgG诊断HCC的敏感度为14.8%。(2)OCT4自身抗体的表达情况。与健康对照相比,HCC患者血浆OCT4 IgG水平显着增高(P<0.001)。OCT4 IgG在男性、女性HCC患者中表达均较健康对照增加,但无性别差异。与同年龄层健康人群相比,年龄≥50岁的HCC患者中血浆OCT4 IgG水平明显升高(P<0.001);亚组分析显示,OCT4 IgG表达在血管受累阳性组明显高于血管受累阴性组(P=0.019)。0+A期、B期、C+D期患者血浆中OCT4 IgG的表达较健康对照均显着增加(P=0.031;P=0.002;P<0.001),并且随着肿瘤的进展表达逐渐增加。ROC分析结果显示,当特异度为95.0%时,OCT4 IgG诊断HCC的敏感度为18.9%。OCT4 IgG对C+D期HCC诊断的敏感度达到了26.9%。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HCC患者血浆中OCT4 IgG的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BCLC分期、肝外转移、血管受累及OCT4 IgG水平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重要的因素。(3)p16自身抗体的表达情况。与健康对照相比,HCC患者血浆p16a IgG水平显着增高(P<0.001)。p16a IgG在不同性别、年龄HCC患者中表达均较健康对照增加。B期、C+D期患者血浆中p16a IgG的表达较健康对照显着增加(P<0.001;P<0.001),并且随着肿瘤的进展表达逐渐增加。ROC分析结果显示,当特异度为95.0%时,p16a IgG诊断HCC的敏感度为17.2%。尝试用改良方法检测p16a,得到相近的结果,诊断HCC的敏感度为11.4%。并且来源于同一蛋白的抗原多肽在HCC患者中的表达趋势也不尽相同。与健康对照相比,HCC患者血浆p16b IgG水平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981)。(4)BIRC5、c-myc、ANXA-1自身抗体的表达情况。与健康对照相比,HCC患者血浆BIRC5a、BIRC5b、c-myc、ANXA-1 IgG水平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376;P=0.529;P=0.301;P=0.062)。结论:(1)CD25、p16a自身抗体水平在中、晚期HCC患者血浆中显着增高,对HCC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CD25自身抗体水平在AFP高表达组中较AFP正常或低表达组显着增高。CD25自身抗体检测可以与AFP联合,共同辅助肝癌的诊断。(2)OCT4自身抗体在HCC患者中表达水平随BCLC分期明显升高,OCT4自身抗体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OCT4自身抗体可能是HCC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对HCC预后评估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3)p16b、BIRC5、c-myc、ANXA-1自身抗体的表达水平在两组之间均未见差异,课题组既往发表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自身抗体水平在其它肿瘤中异常表达,这说明不同组织类型中自身抗体表达水平不同,其具有较高的器官特异性。(4)抗原多肽设计方法及优化的ELISA检测方法显示出了良好的抗体检测效力;通过设计多条同源抗原多肽的方法,筛选出了p16蛋白结构中触发机体免疫应答的关键表位,为今后优化抗体检测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侯佳影[9](2020)在《hnRNP K在慢性肝病不同病理阶段表达水平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四组研究对象(健康体检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及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PHC))血清、尿液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标本中hnRNP K表达水平,探讨hnRNP K与PHC的相关性。方法:(1)纳入的四组研究对象均为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院经治的健康体检者组(HE组)50例、乙肝组(CHB组)43例、肝硬化组(HC组)35例及肝癌组(PHC组)53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血清、尿液样本中hnRNP K的表达含量,探讨hnRNP K与PHC的相关性。(2)纳入HE组、HC组、CHB组及PHC组各15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hnRNP K在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venous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基因相对表达含量,深入讨论hnRNP K蛋白在PBMC样本中基因表达特征。结果:(1)血清hnRNP K在HE组、HC组、CHB组及PHC组均有表达,且HE组、HC组、CHB组结果高于HE组,其中CHB组数值最高,不同慢性肝病疾病各阶段的总体比较差异显着(H=10.25,P<0.01);PHC组绘制ROC曲线,在YI为0.412时,AUC=0.775,灵敏度(Sen)为0.769和特异度(Sp)为0.643。(2)尿液hnRNP K在HE组、HC组、CHB组及PHC组均有表达,且HE组、HC组、CHB组结果高于HE组,其中CHB组数值最高,整体比较差异显着(F=10.58,P<0.01);将PHC组各尿标本测得hnRNP K水平制作ROC曲线,在YI为0.286时的AUC=0.652,Sen和Sp分别为1.00和0.286。(3)结合血/尿hnRNP K比值绘制ROC曲线评价其诊断PHC的效用,在YI为0.398时,AUC=0.695,Sen和Sp分别为0.769和0.629。(4)血清AFP与血清hnRNP K平行及序列联合时诊断PHC的Sen和Sp均提高至90.62%;与尿液hnRNP K联合时的Sen和Sp提高至100%。(5)PBMC样本中的hnRNP K mRNA相对表达量在CHB组、HC组及PHC组表达上调且均高于HE组,以CHB组数值最高(P<0.05),总体分布及各组间比较后有差异(F=254.72,P<0.001)。结论:(1)PHC组中的hnRNP K在血清和尿液样本中表达上调,有较好的Sen和Sp;结合hnRNP K血/尿比值变化可辅助诊断PHC。(2)血清和尿液样本中hnRNP K表达结合血清AFP可提高PHC诊断的Sen和Sp。(3)四组研究对象PBMC中hnRNP K mRNA差异表达,进一步肯定了hnRNP K与PHC的相关性。

谭根梅[10](2020)在《血清磷脂酰肌醇聚糖3、Dickkopf相关蛋白1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乙肝相关原发性肝癌、良性肝病(乙肝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磷脂酰肌醇聚糖3(glypican-3,GPC3)、Dickkopf相关蛋白1(dickkopf related protein 1,DKK1)及临床中常用的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 prothrombin,DCP)、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评估GPC3、DKK1单独或联合临床常用肝癌标志物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并进一步分析GPC3、DKK1在肝癌TACE治疗疗效及患者的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入院的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样本。对筛选出的75例患者,包括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中常见肿瘤标志物进行分析。同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GPC3、DKK1的表达水平,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中GPC3、DKK1等指标的表达差异。结果:1、肝癌初治患者与良性肝病患者相比,年龄、性别、BMI、患者饮酒情况、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史)、Child评分、WBC、Hb、PLT、ALT、TBIL、ALB及胆碱酯酶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初治患者较良性肝病患者吸烟人数更多,HBV DNA值更高,γ-GT、ALP的表达水平更高,而PT更低、PTA更高(P<0.05)。肝癌初治患者与多次经TACE治疗患者相比,年龄、性别、BMI、患者饮酒情况、肝硬化情况、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史)、Child评分、WBC、Hb、PLT、PTA、ALT、AST、TBIL、ALB、ALP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肝癌初治患者较多次经TACE治疗患者HBVDNA定量值更高,胆碱酯酶表达水平更低(P<0.05)。2、血清GPC3在肝癌初治患者、良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873.8(539.8-1048.8)pg/ml、200.5(146.1-237.1)pg/ml;血清DKK1在肝癌初治患者、良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4(2.6-5.4)ng/ml、2.9(2.1-3.4)ng/ml;肝癌患者血清GPC3、DKK1、AFP、DCP、CA199的表达水平明显大于良性肝病组(P<0.05)。而两组患者相比血清CE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肝癌初治患者经TACE治疗后,血清GPC3、AFP、DCP的表达水平较TACE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DKK1、CA199、CEA的表达较TACE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肝癌初治患者相比,反复多次经TACE治疗患者具有更低的AFP、GPC3表达(P<0.05)。4、GPC3、DKKl、AFP、DCP、CA199、CEA诊断肝癌的灵敏度(95%CI)分别为82.3%(65.5%-93.2%)、47.1%(29.8%-64.9%)、88.2%(72.5%-96.7%)、73.5%(55.6%-87.1%)、64.7%(46.5%-80.3%)、79.4%(62.1%-91.3%);特异度(95%CI)分别为92.5%(75.7%-99.1%)、88.8%(70.8%-97.6%)、59.2%(38.8%-77.6%)、85.2%(66.3%-95.8%)、77.8%(57.7%-91.4%)、35.7%(18.6%-55.9%);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88(0.77-0.95)、0.66(0.53-0.78)、0.72(0.59-0.83)、0.81(0.68-0.89)、0.69(0.56-0.80)、0.57(0.44-0.69);GPC3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DKK1、AFP、DCP、CA199、CEA(P<0.05)。5、GPC3、DKKl、AFP、DCP四项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及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8.2%(72.5%-96.7%)、96.4%(81.7%-99.9%)、0.847、0.96(0.87-0.99),与各项单独诊断肝癌相比,四项指标联合诊断可获得更高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及曲线下面积(P<0.05)。6、肝癌初治患者血清中GPC3的表达可能与HBVDNA定量相关,HBVDNA定量值越高,GPC3的表达量可能越大(P<0.05);而与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Child分级、BCLC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个数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DKK1的表达与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HBVDNA定量、Child分级、BCLC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肿瘤个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7、生存组与死亡组肝癌患者比较,GPC3、AFP、DCP、CE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而死亡组肝癌患者的DKK1、CA199的表达量较生存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1、GPC3、DKKl、AFP、DCP、CA199在肝癌患者中表达明显增多,对肝癌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GPC3诊断效能最大;2、经TACE治疗可使肝癌患者GPC3表达水平降低,GPC3可能可以作为肝癌患者TACE治疗效果评估的参考指标之一。3、与各指标单独用于诊断肝癌相比,GPC3、DKKl、AFP、DCP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肝癌的诊断率。4、尚不能认为GPC3的表达水平与PLC患者的预后相关,高DKK1、CA199表达水平可能提示肝癌患者的不良预后。

二、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DCP、CEA联合VEGF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 DCP、CEA及VEGF检测方法
    1.3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各组受试者人口学特征比较
    2.2各组受试者血清DCP、CEA及VEGF水平比较2.2.1肝癌组和非肝癌组患者血清DCP、CEA及VEGF水平比较
    2.2.2肝癌组、肝炎组、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DCP、CEA及VEGF水平比较
    2.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2.4 ROC曲线分析
3讨论

(2)外周血清IGF-1、IGFBP-3的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1.3 肝硬化诊断标准
        1.4 纳入及排除标准
        1.5 伦理要求及知情同意
        1.6 研究对象资料收集
    2.实验方法
        2.1 IGF-1、IGFBP-3 水平检测
        2.2 AFP、AST、ALT水平检测
        2.3 计算外周血清IGF-1、IGFBP-3 在肝癌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
    3.统计学处理
技术路线
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血清学指标分析
        2.1 各组间血清AST、ALT指标比较
        2.2 各组间血清IGF-1 的分布趋势对比
        2.3 各组间血清IGFBP-3 的分布趋势对比
        2.4 各组间血清IGF-1、IGFBP-3 指标比较
        2.5 血清IGF-1、IGFBP-3 在肝癌诊断中的ROC曲线、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
        2.6 A、B、C各组中IGF-1、IGFBP-3与AFP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1.1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名
        1.2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1.3 肝癌癌前的辨证与分型
        1.4 中医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2.1 肝癌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
        2.2 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2.4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3 肝癌癌前病变的肿瘤微环境
        3.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
        3.2 肿瘤免疫微环境
        3.3 肿瘤炎症微环境
        3.4 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1.2.1 实验药物
        1.2.2 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方法
        2.2 标本采集
        2.3 观察指标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2.3.2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
        2.3.3 肝脏病理HE染色
        2.3.4 血清肝功能和肿瘤相关因子检测
        2.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3.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3.3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3.4 肉眼可见结节大小、数量、分布情况
    3.5 肝脏病理学观察HE染色
    3.6 肝功能
    3.7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与肿瘤相关指标
    3.8 肝脏TLR4、NF-κB表达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4.1 肝宁方的研究基础
    4.2 肝宁方的药物组成成分及研究现状
    4.3 肝宁方对DEN/CCl4诱发的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评价
        4.3.1 肝宁方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4.3.2 肝宁方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4.3.3 肝宁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4.3.4 肝宁方对肝脏病理的影响
        4.3.5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4.3.6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4.3.7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中西结合防治肝癌及癌前病变的特色与优势
    4.5 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调节肝癌及癌前微环境中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适配子离心超滤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肝癌
        1.1.1 肝癌的流行病学
        1.1.2 肝癌的诊断研究现状
    1.2 核酸适配子
        1.2.1 核酸适配子的特性
        1.2.2 适配子在肝癌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1.3 离心超滤技术及其应用
第2章 创建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耗材
        2.1.4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
        2.1.5 血清标本的收集
        2.1.6 临床资料的收集
        2.1.7 基于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的建立
        2.1.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制备混合血清标本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2.2.2 适配子CUF分离的最佳超滤管截断值
        2.2.3 适配子CUF分离的最佳离心时间
        2.2.4 适配子CUF分离体系的最佳体积
        2.2.5 血清和适配子的最佳用量
    2.3 讨论
第3章 单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新技术的肝癌诊断价值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试验耗材
        3.1.4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
        3.1.5 血清标本的收集
        3.1.6 临床资料的收集
        3.1.7 评价单适配子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价值
        3.1.8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适配子小样本筛选结果
        3.2.2 优选适配子扩大样本验证肝癌诊断价值结果
        3.2.3 优选适配子联合对肝癌的诊断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新技术的肝癌诊断价值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1.3 试验耗材
        4.1.4 主要实验溶液的配制
        4.1.5 血清标本的收集
        4.1.6 临床资料的收集
        4.1.7 用混合血清优化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法诊断肝癌的实验条件
        4.1.8 小样本筛选对肝癌诊断价值最大的适配子阵列
        4.1.9 优选适配子阵列扩大样本验证其肝癌诊断价值
        4.1.10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适配子阵列单管CUF分离的实验条件优化结果
        4.2.2 单管CUF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法小样本筛选适配子阵列的结果
        4.2.3 优选适配子阵列扩大样本验证肝癌诊断价值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价值评价
    5.1 患者临床资料收集与统计方法
        5.1.1 患者临床资料收集
        5.1.2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5.2 结果
        5.2.1 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5.2.2 优选适配子阵列与常用血液检验指标的相关性
        5.2.3 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5.2.4 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对肝癌的诊断结果
        5.2.5 优选适配子阵列联合常用血液检验指标诊断肝癌的准确性评价结果
    5.3 讨论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核酸适配子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VEGF、TGF-β1、CA19-9、CA242和DKK1联合检查对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肿瘤标志物在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6)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AFP、AFP-L3、Fer、TSGF检验的准确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采集标本
        1.2.2 检测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指标检验结果比较
    2.2 两组单独、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比较
    2.3 单独、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7)凝集素微量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联合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观察指标
    1.4 方法
        1.4.1 标本采集
        1.4.2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健康对照组和原发性肝癌组的AFP-L3%、MIC-1水平比较
    2.2 AFP-L3%、MIC-1浓度以及联合两项指标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3、讨论

(8)外周血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与肝癌发病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癌概述
        1.1.1 肝癌的流行病学
        1.1.2 肝癌的病因
        1.1.3 肝癌的病理类型
        1.1.4 肝癌的诊断与分期
        1.1.5 肝癌的治疗
        1.1.6 早期肝癌的筛查方法
    1.2 肿瘤免疫
        1.2.1 抗肿瘤免疫监视
        1.2.2 肿瘤免疫耐受
        1.2.3 肿瘤免疫逃逸
    1.3 自身抗体
        1.3.1 自身抗体的概述
        1.3.2 自身抗体产生的机制
        1.3.3 自身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1.3.4 肿瘤相关抗体
        1.3.5 抗体的检测技术
    1.4 肿瘤相关抗原
        1.4.1 CD25
        1.4.2 OCT4
        1.4.3 p16
        1.4.4 BIRC5
        1.4.5 Myc
        1.4.6 ANXA-1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样本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设备及型号
    2.2 实验方法
        2.2.1 抗原的选择、设计与合成
        2.2.2 实验相关试剂和溶液体系的配制
        2.2.3 实验原理
        2.2.4 实验流程
        2.2.5 质量控制
    2.3 数据分析
        2.3.1 特异性结合指数
        2.3.2 正态性检验及组间比较
        2.3.3 ROC曲线分析
        2.3.4 相关性分析
        2.3.5 Kaplan-Meier生存曲线
        2.3.6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抗原的设计
    3.2 肝癌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基本信息
    3.3 肝癌组的随访信息
    3.4 自身抗体的检测结果
        3.4.1 CD25 抗体检测结果
        3.4.2 OCT4 抗体检测结果
        3.4.3 p16 抗体检测结果
        3.4.4 BIRC5 抗体检测结果
        3.4.5 c-myc抗体检测结果
        3.4.6 ANXA-1 抗体检测结果
        3.4.7 肝癌患者的预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抗原多肽设计的创新点
        4.1.1 抗原多肽设计与检测体系优化
        4.1.2 多条同源抗原多肽的设计
    4.2 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各抗体水平变化的意义
        4.2.1 CD25 IgG水平变化的意义
        4.2.2 OCT4 IgG水平变化的意义
        4.2.3 p16 IgG水平变化的意义
        4.2.4 BIRC5 IgG水平变化的意义
        4.2.5 c-myc IgG水平变化的意义
        4.2.6 ANXA-1 IgG水平变化的意义
    4.3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hnRNP K在慢性肝病不同病理阶段表达水平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血清、尿液样本HNRNP K表达水平
    引言
    1.材料方法
        1.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1.2 试剂与仪器
        1.3 样本收集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数据处理过程
    2.实验结果分析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比较
        2.2 hnRNP K蛋白的2 条标准曲线
        2.3 四组研究对象血清hnRNP K表达差异
        2.4 血清hnRNP K诊断肝脏疾病不同进展阶段的ROC曲线
        2.5 尿液hnRNP K在四组研究对象的ROC曲线特征
        2.6 hnRNP K血/尿比在四组研究对象的ROC曲线特征
        2.7 血清AFP水平在CHB组、HC组和PHC组的ROC曲线特征
        2.8 血、尿液及血尿比值hnRNP K结合血清AFP的诊断价值
第二部分 PBMC中 HNRNP K基因表达水平
    引言
    1.材料方法
        1.1 入组对象的基本信息
        1.2 操作器材和试剂
        1.3 实验相关内容
        1.4 qRT-PCR实时监测hnRNP K基因表达特征
    2.结果分析
        2.1 RNA质量评估
        2.2 熔解曲线
        2.3 扩增曲线
        2.4 HE组、CHB组、HC组和PHC组 PBMC中 hnRNP K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References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血清磷脂酰肌醇聚糖3、Dickkopf相关蛋白1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标本及患者临床信息收集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
    三、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
    四、统计分析
结果
    一、患者的临床资料汇总
    二、各组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
    三、TACE治疗对患者相关指标的影响
    四、各指标对诊断PLC的ROC曲线分析
    五、GPC3、DKK1与AFP、DCP单独或联合诊断PLC的ROC曲线分析
    六、PLC 初治患者血清中GPC3、DKK1的表达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
    七、各临床特征及肿瘤指标的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癌早期诊断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DCP、CEA联合VEGF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 李艳萌,吴西彩,秦燕,律洁.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12)
  • [2]外周血清IGF-1、IGFBP-3的检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D]. 梁星辰. 石河子大学, 2021
  • [3]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适配子离心超滤分离及荧光定量分析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建立及评价[D]. 陈志勇. 南昌大学, 2021(01)
  • [5]VEGF、TGF-β1、CA19-9、CA242和DKK1联合检查对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D]. 宋亚邛.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6]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AFP、AFP-L3、Fer、TSGF检验的准确性[J]. 黄维. 中国现代医生, 2021(02)
  • [7]凝集素微量离心柱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联合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J]. 陈艳梅,谢冰洁,韩素桂,黄彩云,刘金艳,王志武,宋海. 生命科学仪器, 2020(03)
  • [8]外周血肿瘤相关抗原自身抗体与肝癌发病的关系研究[D]. 徐阳春. 吉林大学, 2020(08)
  • [9]hnRNP K在慢性肝病不同病理阶段表达水平的探究[D]. 侯佳影.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血清磷脂酰肌醇聚糖3、Dickkopf相关蛋白1在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研究[D]. 谭根梅.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