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_知识经济论文

当代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_知识经济论文

当代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唯物史观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生产力论文,其对论文,当代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04(2007)04-0379-06

生产力既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又是唯物史观赖以建立的基础。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高技术的崛起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生产力范畴明显地突破了传统物质生产的域界而延展到了精神生产特别是知识生产的领地,以知识生产力的凸现为标志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新发展势必会对唯物史观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培育和发展当代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既是创新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需要,也是赢取新世纪竞争胜利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一、知识生产力的崛起与精神生产力的新发展

生产力范畴在整个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地位确立,归功于马克思在研究经济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们的相应理论的吸收而在哲学层面上所作的提炼和提升。从历史上看,最早对生产力从基本理论上作出系统论述并指明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当属德国庸俗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过程中,一方面批评了李斯特在精神生产力理论上将生产力归于人的本性特别是人的精神本质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重新客观地审视和研究了精神生产力问题,提出并阐述了自己的与物质生产力相对应的精神生产力范畴。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货币的作用时就说过它是“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1](173),并认为科学就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精神产品,是人类精神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成果。此外,马克思还在多处使用过“人本身的生产”的概念。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讲的生产力范畴实际上包括了人的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三种形态。从历史上看,它们分别是不同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形态。

可见,根据马克思的本意,唯物史观的生产力范畴决非仅指物质生产力,特别是他关于精神生产力思想的提出,极大地拓展了生产力的含义和内容。发展精神生产力本是发展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唯物史观的生产力范畴却奉行了一种简单化的认识。忽视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而且会影响物质生产力本身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已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精神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智力和知识成果的推动。

以往人们之所以会忽视发展精神生产力的问题,除去没有全面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方面思想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物质生产活动是当时大多数人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满足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是当时发展生产力的主要任务。但在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的今天,一方面,随着物质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物质产品逐步富足,人们的消费需求重点开始由物质领域转向精神领域,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也明显地突破了单纯的物质生产力,许多知识型企业所生产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产品,而是智能和精神产品,信息服务业给人们提供的已不是物质消费资料,而是丰富的信息消费资料。尽管这些智能、精神产品和信息资料最终还要用于物质生产中,但就总体看,它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人们直接的精神消费品。尽管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力仍是整个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但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毕竟已远远突破了物质生产领域而拓展到了创造与开发精神产品和信息资料的新领域。这说明,当今时代之所以会凸现精神生产力问题,缘于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生产力的崛起上。虽然马克思在19世纪已提出了精神生产力问题,但在当时它还不是主导形态的生产力,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精神生产特别是知识生产成了重要的社会生产活动,相比之下,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所提供的社会财富在当代生产力所创造的社会总财富中的比重已大大降低。在这样一个时代,人们谈论生产活动,再也不能不讲精神生产特别是知识生产;人们谈论生产力,再也不能不讲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如果说,在知识经济出现以前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主导形态的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的话,在知识经济出现以后,主导形态的生产力将是精神生产力。而且,无论是物质生产力还是精神生产力,都有一些具体形态。在知识经济出现前,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生产力、以土地投入为主的生产力、以资本投入为主的生产力便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力的主要形态。在知识经济出现后,以知识投入为主的生产力和以信息投入为主的生产力亦即知识生产力和信息生产力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精神生产力的主要形态。所谓知识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知识、加工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所谓信息生产力,是人们生产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如广义的知识经济包括了信息经济一样,广义的知识生产力也包括了信息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力是占主导地位的精神生产力的主要形态因而也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形态。它的形成,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变革的重大成果,也是当代精神生产力新发展的主要标志。

作为当代精神生产力主要形态的知识生产力与知识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知识生产力凸现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靠的是知识生产力的推动。区别在于,知识经济是以经济尺度和经济效益标准度量知识的价值,其着眼点和追求目标都是经济效用,知识生产力表征的则是生产和应用知识产品的能力,其发展目标不仅是实现知识的经济价值,而且要实现知识的社会价值,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与传统的物质生产力相比,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构成要素不同。物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以支出体力劳动为主要方式,劳动资料以实体性的劳动工具为主,劳动对象是实物形态的原材料,科学技术在物质生产力发展中尚是间接和潜在的第一生产力。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则以支出脑力劳动为主要方式,劳动资料主要是知识、思维方法、认知能力和智能化设备,劳动对象主要是虚物形态的人文信息资源,科学技术在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发展中已成为直接和现实的第一生产力。第二,创新程度不同。物质生产力虽也讲求创新,但更多的则是规模不断扩大的重复性生产。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则强调独创性和探索性,“同一种知识产品,社会只承认优先发现权或发明权,重复劳动将变得毫无意义”[2]。第三,价值评价标准不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经济效益为评价标准,直接受到价值规律的调节。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虽然也要考量经济效益,并受到价值规律的影响,但它必须以社会效益作为第一评价标准。第四,增长趋势不同。物质需求是一种简单需求,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具有有限性,物质生产力的增长速度呈逐步递减的趋势。精神需求是一种复杂需求,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具有无限性,精神生产力的增长速度呈逐步加快的趋势。

以知识生产力的凸现为标志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新发展表明,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已成为当代最为先进的生产力,在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的今天,充分估量并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当代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有助于纠正把发展生产力等同于发展物质生产的片面认识,有助于纠正生产力标准认识上的误区,有助于深入认识精神生产的地位、作用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有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有助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人们把发展生产力等同于单纯发展物质生产力,把生产力标准理解为单纯的物质生产力标准,导致在实践中粗放型地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带来了诸多不良的社会效应。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表明,发展生产力不仅包括物质生产力,而且包括精神生产力,运用生产力标准理论作指导制定政策、判断是非得失,既要考虑物质生产力,也要考虑精神生产力,坚持物质生产力标准和精神生产力标准的辩证统一,促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协同发展。

二、当代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对唯物史观的影响

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而且产生了深刻的哲学影响。这一哲学影响,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领域。

(一)对生产力自身的影响

(1)扩展了生产力的涵义。以知识生产力的凸现为标志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新发展,改变了以往仅从物质生产力的视角把生产力定义为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实际能力的旧认识。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活动已不仅是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动,而且是开发和利用人文信息资源、生产精神产品的活动。因此,生产力就应当被定义为是人们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及人文信息资源生产物质与精神产品的能力。

(2)发展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以往,一些人之所以回避精神生产力问题,还存在一个思想上的疑虑,即承认精神生产力是整个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会不会动摇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在知识生产力凸现、精神生产力已不可回避的今天,我们必须澄清这一认识。笔者认为,我们根本没必要产生这样的疑虑。因为,第一,这里讲的是精神生产力而不是作为它的成果的精神和知识。虽然精神生产力发展主要靠的是智能性因素的投入和渗透,但它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物质手段和物质载体。第二,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所创造的精神和知识成果最终仍要用于物质生产,最终仍会体现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上并增强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在知识经济兴起的今天,我们还应承认这样的事实,即在整个社会生产力中,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的发展比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并由此推动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最终决定力量的真正作用机制。

(3)彰显了生产力形态转换的基本规律。实践的发展和劳动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生产力形态的相应转换,以知识生产力的凸现为标志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新发展为我们揭示这一生产力形态转换的基本规律创造了条件。正如前面所述,马克思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生产力包括人的生产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三种形态的思想。虽然这三种形态的生产力并存于各个时代,但每个时代主导形态的生产力则是不同的。远古社会,人力的多寡和强弱对人类的生存起着关键性作用,社会发展依赖于人的生产力的提高。进入农业经济社会和工业经济社会后,物质生产力成了主导形态的生产力。到了知识经济社会,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将成为新的主导形态的生产力。由人的生产力到物质生产力,由物质生产力到精神生产力,由一般的精神生产力到知识生产力,这便是历史上生产力形态转换的基本线索和规律,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落后生产力逐渐衰亡、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二)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以知识生产力的崛起为标志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新发展不仅为揭示生产力形态转换的规律创造了条件,而且为深层次地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关系创造了条件。唯物史观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不是抽象的,它实质上是通过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形态的适应实现的,随着历史上每次生产力形态包括其具体形态的转换,生产关系都会发生相应的重大变革。众所周知,生产力是由诸多具体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有机统一体,而在任何一个时代,构成生产力的诸多具体要素中总有一种要素是核心要素,核心要素实质上就是对那个时代的“全社会生产具有全局性作用的紧缺资源”[3]。生产力形态包括其具体形态的差异,正是通过核心要素体现出来的。在奴隶社会,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是劳动力,于是,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生产力就是当时生产力的主要形态;到了封建社会,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是土地,于是,以土地投入为主的生产力就是那时生产力的主要形态;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是资金(金融资本),于是,以资本投入为主的生产力就成了生产力的主要形态。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是知识,因此,以知识投入为主的生产力将成为生产力的主要形态。不同形态的生产力决定着不同形态的生产关系,决定着不同形式的财产所有制。如果说在知识经济出现前,劳动力(奴隶)、土地和资金曾经分别是最重要的财产占有目标的话,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财产占有目标,知识产权将成为最重要的所有权。不同形态生产关系的任务就是通过相应的所有制形式保障生产力中核心要素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并将核心要素与其他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整体有效的生产能力。历史上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资本所有制生产关系便是为了适应当时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作用的发挥及相应的生产力形态的特定要求而先后出现的。不同的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工业生产有着此前农业生产所不具有的高度社会化特性,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资本的个人所有制与高度社会化的工业大生产间便发生了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从而提出了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用资本的公有制代替资本的私有制的历史任务。在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的今天,知识取代资金(金融资本)正在成为当代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这既会使资本主义垄断的重心由垄断金融资本转向垄断知识资本,又会使生产的社会化乃至全球化进一步加速从而加剧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并为资本主义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随着当代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的发展,还要求构建一种新类型的生产关系——精神生产关系特别是知识生产关系。由于物质生产力是以往主导形态的生产力,因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生产关系也被认为只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4](782),在知识生产力凸现的今天,这种仅从物质生产角度对生产关系所作的界定已不能全面反映现代社会生产的实际状况。

(三)对上层建筑的影响

随着由当代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权力形态的变化。政治权来自于经济权,只有在经济上居统治地位才能在政治上居统治地位。随着由知识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财产所有权形态的变化即知识产权成为最重要的所有权,资本主义社会的掌权者和统治者将是拥有知识产权和知识工人的知本家,那些拥有金融资本的传统意义上的产业资本家将相对地退居次要地位。

(2)政治法律关系的变化。随着当代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地位的上升,社会将更加注重从政治法律关系上保护和引导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政治法律关系的调节重点将由物质生产领域转向精神生产特别是知识生产领域,而且与此相应的政府部门和执法机构也会相应增多并使自身的地位和权威得到相应提升。

(3)民主制度的变化。历史上,伴随物质生产力的进步、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及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包括政党政治在内的代议制民主应运而生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然而,随着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及相应的知识、文化、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广大民众文化知识水平、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及社会信息化系统的日趋完善,人们又开始不满足于代议制的间接民主,要求参与式的直接民主。当然,实现参与式民主、直接民主是一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历史上,用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独裁制度是一种进步,将来实现了代议式民主向参与民主、直接民主的过渡更意味着人类文明的飞跃”[5](261)。

(四)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在推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变革的同时,必然会对以人的发展为尺度的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表现在,第一,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人格的完善。在物质生产力发展中,主体的劳动往往带有程度不同的外在性、被迫性和异化性,在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的发展中,只有给主体以比较充分的时空自由,才能产生更多更好的精神和知识成果,因此,主体的劳动多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能够使主体依据各自条件展示各自专长,发展各自爱好,充实各自追求,实现人性和人格的完善。第二,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不断的创新、不懈的创造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只是发挥的人的自然力,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则是不断靠创新推动的生产力,它既为人们施展各自的创造才华提供了条件,又使人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展现。第三,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促进人的多方面精神需求的实现。人既有物质需求又有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的满足靠物质生产力,精神需求的满足靠精神生产力,由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物质的和精神的多方面因素协调发展的结果,因此,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随着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不断推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目标的实现。

(2)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当代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的发展为我们揭示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一条新线索。马克思曾经以人的发展为尺度描绘了人类历史依次递进的过程,并明确指出共产主义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649)。生产力形态由人的生产力转向物质生产力,由物质生产力转向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人的依赖性社会转到物的依赖性社会,由物的依赖性社会转向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未来,人类将在生产力特别是在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迈入这一理想社会。

三、培育和发展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是赢取新世纪竞争胜利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之关键

根据以上分析,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新发展在哲学层面上引发深刻变革的同时,也对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今世界,各国间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已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为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与此相应,各国间的竞争将越来越表现为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发展上的竞争。要赢取新世纪竞争的胜利,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就必须努力培育和发展当代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

(一)要从指导思想和观念形态上充分认识培育和发展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重要性

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已不仅是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代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主要是发展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从而使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实践和决策中把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的发展置于应有的重要位置,切实重视并支持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使之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协调并进,在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好的社会效益。

(二)要努力培育和发展精神生产力要素特别是知识生产力要素

精神生产力和知识生产力同样由从事精神生产和知识生产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发展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必须重视培育这三个基本要素,并使三者间形成相互匹配、互为适应的最优化结构,以提高发展精神生产力和知识生产力的效率。精神劳动者和知识劳动者包括个人和团体(学会、协会、课题组等)两个层面。知识经济时代是大科学和大技术的时代,所研究问题和课题的宏大性和复杂性,要求必须特别重视并加强精神劳动者或知识劳动者团体的建设,如果说以往的精神劳动者主要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话,知识经济时代的精神劳动者特别是知识劳动者将主要以团体形式出现。精神劳动资料和知识劳动资料包括知识、思维方法、认知能力等精神性资料和智能化设备、工作设施等物质性资料两种。在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的发展中,科学技术已成为直接的第一生产力,因此必须重视对实践主体的知识更新工作,并重视改进实践主体的思维方法。同时,还要重视加强相应的研究室、实验室等物质性劳动资料的建设,提高工作设施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精神劳动对象和知识劳动对象主要是虚物形态的人文信息资源,要重视组织精神劳动者和知识劳动者深入生产、生活,同时重视组织对信息文献的发掘、整理和加工。

(三)要改革和完善精神生产关系特别是知识生产关系

精神生产关系和知识生产关系是在精神生产力和知识生产力基础上产生的。实践证明,同精神生产力和知识生产力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关系和知识生产关系能够将其构成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其发展,而与之不适应的精神生产关系和知识生产关系则不能将其各构成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阻碍其发展(即使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也同样如此)。要适应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当代精神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继续推进对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关系改革的同时,重视改革和完善精神生产关系特别是知识生产关系。

(四)要调整和优化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长期以来,关于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及地区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着重体现的是物质生产力及与此相连的物质要素方面的指标,精神生产力及与此相连的精神要素方面的指标则多被忽视。在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知识生产力迅速崛起的今天,这种评价指标体系既不能全面反映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也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到准确的引导、整合和激励作用。应适应新的实际,努力调整和优化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有两个层面,一是对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精神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这大多可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字如科技成果的数量、论文著作的数量、精神生产力和知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的数量及相应的可对照的质量标准予以衡量,二是对与精神生产力和知识生产力相连的精神要素方面的指标如社会发展人文指数、科技文化素养等进行测算,一般可通过模型对照等方法衡量其发展现状和趋势。调整和优化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还需与调整和优化干部政绩评价指标体系相结合,即政绩指标既要包括物质生产力方面的指标,又要包括以知识生产力为代表的精神生产力方面的指标,既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又要包括人文科技发展水平的指标,从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既重视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又重视精神生产力特别是知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

标签:;  ;  ;  ;  ;  

当代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