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心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高等教育论文,心理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73(2000)03-0016-05
高等教育大众化(Mass Higher Education)又译为大众高等教育,是二战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Trow)根据在校学生占同龄人口的比率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分为精英阶段(15%以内)、大众化阶段(15%-50%)、普及化阶段(50%以上),不同阶段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所有方面都“基本的相异”。特罗这一发展阶段论一经提出便对美国、西欧国家的高等教育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理论的影响还可能会更加广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有关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也和这一理论的影响不无关系。在讨论中有些人片面理解了特罗的理论,把大众化定义为适龄青年入学率的数量区段,也有些人把大众化理解为低水平的教育,还有部分人认为只有经济发达的地区才可以提大众高等教育。这些简单化的理解都很容易造成理论误导。大众化谈的是高等教育的宗旨,相关的教育机构和办学的机制。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教育结构要符合客观规律,办学机构和办学的机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这一理解的前提下,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首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必然产物,与高等教育的科学化、民族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本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评论对大众化的定义的是与非,而是认为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在以往的讨论中我们往往过分固执于一个方面,即热衷于讨论大众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人从我国现阶段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对大众化提出异议。但总起来讲不外乎是在“物的层面”上讨论这一问题。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是由政治、经济最终决定的,但笔者认为在这一因素的决定下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并对大众化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即社会心理因素未被重视。而事实上,社会心理因素(尤其是影响人们对高等教育强烈需求的社会心理因素)在大众化的实现之中“扮演”着可谓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试图从这一“视点”切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命题。
一、对精英高等教育起支撑作用的社会心理条件的丧失
我们知道精英高等教育的产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在早期的历史上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教育的尖锐阶段性,高等教育做为一种最奢侈的“消费品”,只能由少数贵族“精英”享用。这时的高等教育可以说是精英高等教育的最初“雏形”,然而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总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在社会经济没有质的突破之前,高等教育的体系特点将主要受传统的影响,所以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精英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体系已根深蒂固,从而显示出“生物学家所称的种系发育的惯性”。但是大学除了要保存和延续文化遗产外还要随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一旦外界环境出现了质变,精英高等教育或迟或早也必然要发生变化。在20世纪的百年时间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都经过“阵痛”纷纷蜕变成大众高等教育。中国做为世界上封建社会时间最长的国家是否还存在支持精英高等教育的社会心理条件呢?答案是否定的,或至少可以说支撑精英高等教育的社会心理条件正在丧失。具体而言:
第一,英才教育情结的终结。英才教育情结是指人们对教育的一种很传统的看法,即受教育者都应是英才或者说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都应是英才。这种心理状态不是中国人特有的,而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心灵的深处。中国是世界上封建社会最长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英才教育情结对中国的影响也最为深远。曾几何时,英才的幻想给中国人带来过精神的振奋和想象力的丰富,但同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过多的贫穷与灾难。20世纪的血腥屠杀终于导致了“理想王国”的覆灭,使中国人彻底认识到了民众愚昧的可怕。“哀其不幸”也好、“怒而不争”也罢,中国人在现实的生活面前应重新寻找常人的生活轨迹与生存空间,摆脱“神话”、“圣化”的枷锁,以正常人的姿态立于天地之间,现实而又理性地存在。
第二,教育权利意识觉醒。马丁·特罗曾说过,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视为一种特权,在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一种平常的权利,而到了普及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将成为一种义务。笔者同意特罗的观点,而且认为在特罗这一论述的背后还隐藏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当人们意识到了接受高等教育应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机也就来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人的教育权利意识渐渐觉醒,上下尊卑、雅俗界线渐渐消解;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处于同一平面,平等对话。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机到了。
第三,学—仕观念的淡化。中国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而优则仕”。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曾激励过多少黑发男儿,而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恐怕只能“古语新解”了,“黄金屋”、“颜如玉”也只能象征着书中的乐趣而已。与此相应“学而优则仕”也只能被“学而优则职”代替了。总之,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转变,相应的学—仕观念也逐渐淡化。
二、人们追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心理动力分析
要着笔分析之前有一点需交待清楚。即这种心理分析是以接受完初中教育的高中三年级学生为对象的。我们知道现在国际上讨论高等教育问题时,为公平起见,都是要参考“是不是全部适龄青年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因为若有一部分人连高中都没机会读,而我们在此讨论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义务教育尚未普及,进入高中的学生已是“精英”了。很明显本文的分析对那些在高中前就被淘汰下去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但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笔者认为本文的分析还应是有意义的。中国作为一文化古国,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把接受高等教育当成荣誉的民族,中国人追求高等教育的动机是丰富多彩的:
(1)光宗耀祖心理。“传统中国人的典型特点是在时间观念上取向于过去”。因此大多数中国人都肩负着父辈们未尽的心愿,尤其是那些自己没上过大学的家长,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迫切要让自己的子女上大学;再加之中国人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这一切反映在对高等教育的追求上,就使得接受高等教育与光宗耀祖直接联系在了一起。
(2)面子心理。“面子”并不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但中国人的“面子意识”却可以说是世界之最。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面子”代表一个人因达到社会所认可的成就而获得的声望,面子反映的主要是个人的实践能力。一个人的社会成就(才能)是其面子的主要来源。这种心理反映在对高等教育的追求上,就是“若别人上大学自己没上太没面子”、“若别人的孩子上大学而自己的孩子没上也太没面子”。因此人们往往希望获得较正式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宁愿在经过教育竞争之后因力不从心而自然降格,却也不愿得不到机会。
(3)学而优则仕心理。尽管上部分已论及过学—仕观念的淡化,但中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深受东方文化传统影响,学历主义严重,尤其是在一些偏僻的山村,人们对高等教育仍抱有“读书—当官”的心理。这一心理反映在对高等教育的追求上就是人们普遍看好并追求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而对其他途径如职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则被认为是非正规的高等教育,不可能“学而优”,更不可能“仕”。所以容易产生一种“宁缺勿滥”的畸形排斥心理。
(4)教育投资的盲目心理。中国人由于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且认为“成龙”、“成凤”的唯一途径就是读大学。在进行教育投资时缺乏理智分析而按自己的主观愿望行事,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这种大众对高等教育的盲目追求势必强化高等教育的“独木桥”效应。假如中国的民众在进行高等教育的投资时能多几分理智,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在个人收益率还偏低的情况下,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也不至于如此火爆。
(5)自我展示心理。最早对自我展示心理进行研究并影响深远的当推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戈尔曼。他认为人们一般倾向于给别人呈现出最佳可能的形象,给别人留下最好的影响。我们知道青年学生很少有其他方面的社会成就来“包装”其良好形象,学业的优良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资本。而优异的学业往往是以能否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为判断标准的。这就促使学生为了争取优越感而拼命追求接受高等教育。与自我展示心理相反的还有一种自我抑制不可取行为的心理。反映在对高等教育的追求上,就是人们总是抑制与上大学不一致的动机和行为而一味地去追求接受高等教育。
(6)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着群体的压力,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高中阶段的学生其理想尚未定型,对群体的归属感还十分强烈,往往认为只有群体的选择是正确的。这种情况反映在对高等教育的追求上,就是部分学生不顾个人的实际情况,别人读高中上大学自己也跟着挤“独木桥”。
(7)舆论。是指人们经过对特殊事件的讨论而形成的代表公众一般倾向的强有力的一致的意见。舆论具有理性和社会的广泛赞同性。它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在我国现阶段对接受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一种舆论,即认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就是知识分子、从事脑力劳动。而我国体脑差异还十分明显,这种舆论就从反面强化了人们“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体脑差异,达到社会升迁”的心理。
(8)感染与暗示。这二者都是大众影响个人的方式。感染是指通过某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与行动。暗示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人们对接受到的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接受,并依此作出反应行为的过程。这种心理反映在对高等教育的追求上是部分学生因被“别人上大学受到社会好评”这一信息所感染或受到暗示从而促使自己也尽力去追求接受高等教育。
(9)新世纪情结。情结是个体期待某一行为的心理意向,具有无意识的特点,新世纪情结则是指在旧的千年即将过去新的千年即将到来之时,人们心里无意识产生的对新世纪的向往与冲动。尤其是在下个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将实现,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国外有关“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的言论也使部分人非常乐观地认为下一个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强国之一。这种新世纪情结反映在对高等教育的追求上就是人们为了更好地迎接新世纪,更好地武装自己纷纷选择接受高等教育作为“充电的电源”。
(10)生存竞争心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这种心理将渐渐发展成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内部动力。因为现在人们明显地预感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真正成为力量”,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而在未来的社会要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要想充分完成自己的角色,就需要获得更多更专业的教育。另一方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将强化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众所周知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造成3人死亡20多人受伤。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有许多高中生表示:自己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想上大学。这种现象反映了一个民族自尊的觉醒。而这种觉醒反映在高等教育上就是:为了建设自己强大的祖国,无数热血青年将义不容辞地负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担。
三、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的心理阻力分析
阿什比曾说过,在社会力量迫使高等教育体系改变时很可能遇到两种阻力。第一种阻力是这种体系存在着反对任何改革的习惯势力;第二种阻力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力量而是更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大学工作者所信的教育目标。这两种传统力量就构成了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逻辑”,它对高等教育体系的作用犹如基因对生物体系的作用,它要保持这种体系的特征,它是这种体系的内在回转仪。阿什比上述的观点虽不是完全正确,但用来说明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的阻力却是十分恰当的,即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的第一阻力就是对精英高等教育的固有观念短时期内难以转变、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观念”短时期内也难以形成。第二种阻力我们称之为对精英高等教育的怀念心理,即在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的最初几年,人们怀着对精英的梦想走入大学而结果却发现毕业后自己远不是自己梦想中的精英而是大众中的普通一员,由此不免对大众高等教育产生一种失望的情绪。下面笔者想着重谈的是,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的第三个心理阻力,即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误解:
第一,认为大众高等教育会带来教育质量的下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高等教育培养出的都应是英才,而若大众化了,岂不鱼目混杂。而事实上这是在以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观衡量大众高等教育的质量。这种做法不可取。要知道社会的发展需要精英也需要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的民众。
第二,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毕业生失业率会增加。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失业更多的是政治、经济的缘故,大众化不是造成失业的根源;相反,通过大众化不但可以减缓就业的压力,而且一旦失业,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比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者再就业及创业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第三,害怕校际距离拉大。校际距离拉大是大学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中国人总喜欢“平等”。不但一些重点院校要向北大、清华看齐,争创一流;就是一些刚刚专升本的学校也要提出争创国际一流的口号。这明显是中国人对大学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而事实上就是拥有许多世界名校的美国不也有许多水平一般的社区学院吗?
第四,资源竞争说。有人认为高等教育一旦大众化了,势必需要更多的经费,在教育投资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分到基础教育的经费势必减少,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不利于义务教育的普及。我们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任何国家要想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其教育投资必然会相应加大,另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不是全靠国家的教育经费就能解决的,其间必然会有民间资本的介入,从而减轻国家在教育上的财政负担;这样一来分到基础教育方面的教育经费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
第五,过度教育。这是有些人反对大众化的“最有力”的论据。认为大众化就等于让大学生从事中专生的工作,这样就是教育浪费,是教育过度了。笔者认为这种认识不仅是对过度教育概念的误解,而即便我们以这种误解为基础也导不出“不应大众化”的结论。我们知道,过度教育是以功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社会本位的产物,只要我们稍稍考虑一下个体自身的发展,就不会认为有什么过度教育。更何况我国的现实情况是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教育不足,至于所以大学生去干中专生干的工作或找不到工作绝不是说教育过度了,而是就业观念没有转变。相反,即便真的是大学生去干以前中专生干的工作,工作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这怎么能说大众化会造成过度教育呢?
四、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从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到大跃进时喊出“15年普及高等教育”的口号,可以说教育大众化一直是我们的梦想,但由于历史上政治、经济条件的不成熟,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被自觉压抑了;而历史发展到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治、经济条件已基本具备,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心理需求就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此,本文命题“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心理分析”其目的就是想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进一步论证大众化的必然性。通过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阻力是有的,但远远小于动力。这是因为那些阻力是任何国家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些旧的或错误的观念,历史已经证明,随时间的推移其会渐渐消失或转变。在中国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短时期内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因经济的发展而有所上升。因此从社会心理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变是一种必然。古语有云:“得人‘心’者得天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此世纪之交可谓已占据向大众化转变的“天时”(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地利”(经济的稳步发展)、“人和”(人们对高等教育强烈的心理需求)。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机遇来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新世纪初的头几年里能否果断地放弃精英高等教育的传统观念,放弃计划经济时代留给高校的招生、分配的传统观念,放弃考虑社会需求重于个人需求的观念,增加点大众意识、人文意识、社会平等意识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能否做出巨大贡献的关键。
最后补充说一点,即本文虽为心理分析但没有采取定量的方式来进行,而只是进行了逻辑上的推演,文中的各种动力与阻力有“杜撰”之嫌,其说服力似乎不足。笔者承认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但仍然认为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方式,本文的分析还是有意义的。
〔收稿日期〕200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