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庆油田目前进入开发后期,加大外围油田开发力度是弥补老区产量递减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外围油田开发条件较差,目前油气集输工程占地面工程投资的比例基本在50%以上。由此可见,油气集输工程的建设方式直接影响地面工程建设的投资水平,是影响外围油田实现低成本、高效益、高水平开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油田集输;设备效率检测;优化
1引言
大庆油田历时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为了实现“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战略目标,大庆油田在搞好长垣老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大了外围油田开发建设的力度,从“十一五”开始,外围油田基建的井数及产能均与大庆长垣老区相当。
大庆外围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开发难度大,均属于“三低一高”油田,即单井产油量低,平均单井产油量在1.5t/d~3t/d左右;油层渗透率低,平均空气渗透率在50×10-3μm2以下;油藏储量丰度低,在10×104t/km2左右;原油凝固点高,在32℃~40℃之间。其次,外围油田地面环境复杂,水泡子、低洼地、耕地等地形随处可见,40%井位于水泡子及养鱼池中,38%的井位于耕地和林地中。另外,外围油田均位于偏远地区,距离老区较远,对已建系统的依托条件差,油田中部地区距已建地面系统20多公里。大庆外围油田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致使综合开发效益较差。
图1 A油田开发建设区块地面布局示意图
2油田开发特点
A油田共开发建设9个区块,开采层位均为葡萄花油层,含油面积25.18km2,油藏中部深度在2000m左右,基建油水井330口,其中油井228口(机采油井189口,提捞油井39口)、注水井102口,建成生产能力约16万吨/年。油层平均空气渗透率较低,最高的区块为30毫达西,最低的区块仅为6毫达西,注入水质相应执行大庆油田“5、1、1(含油量<5mg/L,悬浮固体含量<1mg/L,悬浮物颗粒直径中值<1μm)”、“8、3、2(含油量<58mg/L,悬浮固体含量<3mg/L,悬浮物颗粒直径中值<2μm)”标准;根据开发方案提供的预测值,油井投产初期,直、斜井平均单井预计产油量2.0t/d~2.2t/d,水平井平均单井预计产油量5t/d,综合含水18.2%,气油比48 m3/t~77.2m3/t;属于大庆外围典型低产、低渗透油田。
A油田位于大庆西部,油田内地势较为平坦,但地面条件较复杂,中部和东南部大部为水泡子覆盖,其它地区分布有农田、盐碱地、居民点等,330口油井水地面基建环境较差,其中5%的井位于低洼地、水泡子中,50%的井位于耕地和林地中,征地及基建费用较高。
古龙油田周边已建转油注水站1座,地下水处理站1座、变电站1座,已建联合站距油区中心25km,均位于油田北部,油田整体可依托性较差。
A油田地处亚寒带,气候条件较差,冬季漫长而严寒,极端最低气温-36.2℃,平均最低气温为-25.1℃,最大冻土深度为2.3m。
综上所述,A油田开发建设面临错综复杂的自然环境、地上基建条件及地下开发条件,整体开发建设条件较差。
3油田油气集输系统设计方案
3.1 分布独立、规模较小的区块
以区块5、6、7为例,在项目开展前期,根据集油工艺不同编制了不同的油气集输地面建设方案,分别为:方案一分区块拉油方案,方案二单管枝状电加热集油工艺+油气混输站方案,方案三单管环状掺水集油方案,方案四单管枝状电加热集油工艺+数字化撬装增压站方案,其中方案二、三、四中应用本项目研究成果进行集油布局。根据拉油方式不同,拉油工艺分为单井拉油、集中拉油两种。对于独立分布的油井,采用单井拉油方式;对于油井分布相对集中,数量相对较多的独立、偏远区块,采用集中拉油方式。单井拉油工艺指在每口油井井场均设置多功能储罐,满足单井拉油需要。油井采油方式在采油工程方案中根据油井产量等情况进行确定,对于液面恢复慢、产量低的油井采用提捞方式,可降低单井地面基建投资。由提捞车、拉油罐车定期去油井进行提捞作业,提捞车采用抽汲原理,将油井采出液抽出后装罐车拉运至已建卸油点进行处理及外输。
3.2 分布集中的区块
区块1、2基建油井68口,均为机采井,距离已建转油站及其集油系统较近(不大于5km)。由于已建转油站采用三合一处理工艺,其所辖油井采用单管环状掺水集油工艺,故区块1、2基建油井采用与已建油井相同的集油工艺,新建集油间3座。为降低地面建设投资,采用集油间串联的方式(即两座集油间站间集油管道、掺水管道分别串联,以达到减少站间管道建设数量的目的),区块1新建集油间2座,串联进入已建转油站;区块2新建集油间1座,与已建集油间串联。
区块3、4沿水泡子呈狭长状分布,距离已建转油站沿路距离约为10km。结合区块规模及地理分布特点,新、老井统一考虑,在项目前期根据集油工艺不同编制了不同的油气集输地面建设方案,分别为:方案一分区块集中拉油方案,方案二单管枝状电加热集油工艺+油气混输站方案,方案三单管环状掺水集油方案,方案四单管枝状电加热集油工艺+数字化撬装增压站方案,其中方案二、三、四中应用本项目研究成果进行集油布局。
结束语:
总之,油田地面工程要实现大幅度降低建设投资及减少运行成本,必须要从系统的角度采取对策,确定合理可行的集油界限和集油模式,以便为低渗透油田降低投资、节约能耗开创新的局面。为了使外围油田能够有效开发,探索出一条降低投资、降低运行能耗的集油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油田地面工程主要包括油气集输、注水、供水、水处理、供电、道路、排水、通信等八大系统工程,其中油气集输工程投资占地面工程投资的比例基本在40~50%之间,由此可见,油气集输工程的建设方式直接影响地面工程建设的投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敦则,黎玉战,俞仁连.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下奥陶统油藏特征及成藏条件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3.
[2]周玉琦,黎玉战,侯鸿斌.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的勘探实践与认识[J].石油实验地质,2001.
论文作者:张玉萍1,朱艳华2,吴宝贤3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30
标签:油田论文; 油井论文; 区块论文; 方案论文; 油气论文; 地面论文; 基建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