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的通货膨胀抑制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经济持续论文,抑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克服通货膨胀,保持宏观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地运行,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在热切期盼并竭力谋求的目标。这种经济发展的最佳态势,对正处于经济全面起飞并快速向市场化推进阶段的中国来说,更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我国经济自1992年以来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年均增长率一直在10%以上;从1993年开始,居民消费品价格和社会零售商品价格大幅攀升,通胀率高达两位数,且始终居高不下。通货膨胀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因此,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治理通货膨胀的良方,以促使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度、高质量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特征与成因
我国自1993年出现的至今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的新一轮通货膨胀,从表现形式上看具有一些明显特点: 其一,来势猛、涨幅高、 持续久。1993年首季短短几个月,零售物价指数就猛涨到两位数,而且时至今日仍在高价位运行。其二,经历了先生产资料价格后消费品价格轮番上涨的过程,特别是“农”字号商品价格涨势强劲。先是钢材、水泥、建材等工业生产资料价格飞涨,继而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暴涨,随后波及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主要生活资料和城乡基本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扬。其三,明显地表现出先城市后农村、先沿海后内地的地区传递性,内地欠发达地区物价涨幅普遍高于沿海地区,农村高于城市。
就其深层成因来看,连续多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社会总需求(特别是社会集团购买力和地方政府投资超常增长)增长过快,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拉动性;历史上和旧体制遗留下来的产业结构失衡加剧,尤其是农业基础脆弱造成农产品短缺,加之第三产业瓶颈式制约推动物价滚动式上涨,呈现出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基础产品价格结构性调整和职工工资性收入增长过快,导致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使成本推动加快释放。可见,新一轮通货膨胀是需求拉动、结构失衡和成本推进等多种因素交相作用的结果,是典型的混合型通货膨胀。形成这种顽固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最直接的原因是政府投放的货币过多,超过了商品正常流通的实际需要量。在货币超经济发行和国民收入超分配的双重作用下,过多的货币追逐少量的商品,其结果必然是物价上涨和货币的贬值。在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失效,市场机制逐渐登场但还不健全、不完善的条件下,尤其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滞后,生产、交换、分配、积累、消费、投资、信贷等经济和货币行为,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无序性,这就极易催生出国民收入超分配和货币的超经济发行。前者是用货币进行的分配额大于国民收入实际价值的现象;后者则是前者的伴生物,即货币的投放量超过经济的增长量。国民收入超分配不会增加国民收入的实际价值,必然通过单位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方式,把实际分配量再拉回到国民收入的真实价值以内。货币的发行量超过国民经济的实际增长量,必然导致货币贬值。
2.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结构不合理是重要原因之一。比价结构不合理仍是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部分农产品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尚未理顺,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偏低,大大弱化了市场机制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力以及市场价格信号对经济运行的调控功能。在非市场因素作用下,有的产品价格低于生产的边际机会成本,有的则高出许多,从而造成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和结构扭曲,致使经济中始终有一些部门是短缺的,而另一些部门则相对过剩。由于金融市场发育滞后,金融杠杆乏力;由于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制欠缺,高就业和劳动力资源流动性差,造成信贷调整过剩产业失灵。不仅如此,由于金融活动的行政性干预过强,使得货币政策和金融工具的经济调节作用大大降低,不仅不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甚至还推波助澜,助纣为虐。
3.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使大笔信贷资本沉淀滞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部分国有企业产品无销路,却硬性维持生产,库存增加,一部分贷款被滞死,造成货币周转中断,通货不畅。相当一批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低下的情况下转而靠贷款为职工发放工资,银行的信贷资本在没有为社会创造任何有效劳动和价值的条件下直接转变为社会购买力。这部分脱离供给基础而凭空增加的货币供应所形成的职工收入成为超分配,带动消费膨胀。过去长期实行的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在新的攀比效应的作用下,使冗员的工资性收入也不断增加,部分国企职工离岗不退职、停职不停薪,造成收入膨胀,形成一种特殊的成本推动。
4.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和市场形式落后,远远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食品价格暴涨,除农业减产因素外,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流通体制不畅,零售环节加价太多,以及管理体制缺陷助长的零售市场的垄断,甚至最野蛮最原始的欺行霸市。农副产品零售价格暴涨,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市场形式和流通体制的落后,所以会有一方面农民有粮卖不出去,一方面城市粮食等价格疯涨的怪现象,原因即深藏于兹。可见,流通体制和市场形式落后是引发和助长通货膨胀的深层根源之一。
5.迁就旧体制下形成的利益格局及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不仅难于形成全国统一的规范化大市场,也使地区封锁、市场分割、价格垄断等非规范的经济行为有所发展和蔓延。这无疑是我国发生通货膨胀的温床和土壤。
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国际国内的大量事实都证明,通胀并不能刺激经济长期景气,也不能真正扩大就业机会,相反,由于物价过度上涨和价格信号失真,会过量耗费社会经济资源、人们的生产热情和创造财富的努力,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降低,极易引发经济衰退。因而,采用通胀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眼前的短期增长终将被严重的收缩和衰退所取代,通胀愈严重,付出的代价也愈大。如果通货膨胀长期得不到治理,持续的通胀会加剧社会的分配不公以及收入分配的地区差异,因而容易激化社会矛盾,诱发社会动荡。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对吸引外商投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国际上通常把通胀率作为权衡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限度及其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实现现代化,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是必要的。但我们必须扭转高增长必然伴随高通胀的偏见。因为真正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应当是供给充足,生产兴旺,甚至过剩,即使出现由投资膨胀引发的物价上涨,也会很快为生产增加所平抑。相反,经济的停滞或生产下降却极易引起通货膨胀。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能够维持经济高速发展的物质力量、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等等总是有限的,发展速度必须限定在条件允许和现实可能的范围之内,并设法寻求实现最佳的增长值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主要是靠市场机制、社会的有效需求、社会内在的利益实现机制来驱动的,因而表现为一种相对客观的过程。但人的因素、政策导向和社会环境也具有一定的甚至相当大的制约性作用。经验和事实表明,资源现实利用率及其潜力、资本量、市场容量、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承受力、能源供应力、环境承载力、科学文化及其应用程度、人口素质及其开发现状等因素是经济能否长期持续、高速、高效、稳定增长的主要制约性因素。这些因素之间也是互相制约、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的,只具备单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条件是不足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增长的,条件越充分,经济增长的质量越高、速度越快、效益越好。
科学分析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目的在于准确把握经济增长的度,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稳定的关系。4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不稳定是影响中国经济腾飞的最大问题。在高速增长中保持经济稳定,在经济稳定中实现持续高速增长,是我们应当竭力谋求的目标。
1.我国目前的各种经济主体都有谋求快速发展的强烈欲望,国有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经济成分都渴望通过高速增长来保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而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有足够的动力。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水平,外国资本也大量涌入,相对充足的资本量是实现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3.资本存量已相当可观,已建立起门类齐全、 实力雄厚的产业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这是促进经济迅速起飞的物质技术基础。4.我国的大国优势比较明显,国内市场巨大,并正在逐步实现与国际市场有效衔接,从需求方面大大刺激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些因素一旦与正确的发展战略、指导方针及产业政策相结合、相作用,就会强有力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还是相当有限的,经济增长面临的制约性因素还相当之多。农业基础薄弱,供养力呈下降趋势;资源相对短缺,供应能力不足;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承受力趋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承载力下降;庞大的绝对过剩的低文化素质的人口;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经济素质不高等重要方面,都亟待加强和改善。综合分析促进我国经济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我国经济的不利因素,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已达峰值,不宜再盲目求快。如果再片面求产值、上速度,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灾难性后果。目前支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条件因素一旦遭到破坏,我国经济就会出现停滞甚至衰退。
同时,应切记经济运行高增长与高通胀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相反,高通胀很容易破坏支持经济高增长的有利条件。因而,我们必须清醒,必须把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限定在国力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明智的科学的做法应当是,既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又能使支持现有增长的各种条件因素经常得到补偿、更新和完善,这就要求我们争取在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的有效增长,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快速、良性发展。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条件来看,把经济增长速度调控在8—10 %的区间是较为有利的良性速度。
三、经济高速增长中抑制通货膨胀的对策与思考
从理论上讲,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快速增长是完全可能的;就我国的现实国情来看,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条件也基本具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要在高增长中把过高的物价涨幅降下来,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补偿并充实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条件,争取无通胀的高速发展,这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良策。
综合国内外治理通货膨胀的通行做法和实践经验,我们应当坚持这样的原则:多采用经济杠杆调控,慎用行政手段干预;货币政策适度从紧,但须有利于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通过良性增长抑制通货膨胀。这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经济就总体状况来看仍属短缺形态,只是正在由全局性短缺向结构性短缺转变之中。解决中国所有问题都要从这种经济现实出发。治理通货膨胀也是如此,采用任何手段和政策都要兼顾发展问题,脱离发展、甚至阻碍发展的手段最终是要失败的,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从长计议,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才是上策。
我国当前的这轮通货膨胀,属典型的综合性通货膨胀,因而要采用综合性手段,辩证施治,对症下药。
1.要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建设,优化市场结构,完善市场形式,是解决我国目前通胀的治本措施之一。由于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健全,致使我国无论是货币紧缩还是扩张,总有通货膨胀相伴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体制性的通胀,因而应用深化改革、尽快完成市场化进程的手段来加以解决。所以政府必须大力抓好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工作,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调节功能创造条件,逐步使市场成为经济运行的第一调节者,把凡是应由市场调节的领域、产业和活动通通交给市场,政府作好拾遗补缺和宏观调控工作。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供需平衡,促进经济协调发展,需求要通过市场来体现,使之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相反需求不进入市场,就无法成为刺激生产的促进力量,反而会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因由。要充分估计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对通货膨胀的重要影响,当前最重要的是搞好金融市场的建设,按照先货币市场、后资本市场的运作模式,搞好金融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健全的、规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金融市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功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硬化信贷风险机制和约束机制,货币资本化,利率市场化,对各种经济成份一视同仁,优化信贷资金的使用质量和效益,减少因金融漏洞产生通货膨胀的可能。
2.警惕国民收入分配过度向个人倾斜和职工收入增长过快的倾向,防止其成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之一。我们切不可忽视通货膨胀中的成本推动因素,近几年,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的趋势强劲,尤其是工资改革后,工资管理放宽,工人、企业须导者、部分政府官员通过各种渠道从企业里得到的工资以外的收入明显增多。不少国有企业发行职工内部股,工人低价买股票,高价拿股息、分红利,如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加以认真解决,问题愈演愈烈,就会成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根源。因此,必须下气力解决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的问题,控制消费基金膨胀造成的需求过热,注意引导社会短期消费转向社会长期消费,引导消费基金向投资基金转移。同时要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逐步消除货币体制外循环的现象。
3.大力发展农业,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控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势头。抑制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必须首先缓解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这就要求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丰富充足的农产品供给。为此,要增加农业投入,防止耕地锐减;要改革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购销体制,坚持走购销都放开的路子;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助农、以工兴农的方针;加速整个农村经济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进程,迅速振兴农村经济。应当承认,在市场化初期和经济结构调整阶段,由改革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涨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应当逐步推进并完善各项市场化改革,从而用市场的手段刺激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质量和效益,防止由于农产品短缺引发和助长通货膨胀。政府要慎用行政手段进行价格管制,要把着力点由价格控制转向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上来。
4.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使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市场化,投资结构合理化,投资效益最大化。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形成竞争性投资格局和风险约束机制;放宽外商投资领域,鼓励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注意研究外资大量流入对通胀的影响,并积极探索有效的调控手段,要限制外资进入投机性领域,支持出口导向型直接投资。要注意研究汇率波动和外汇储备对通胀的影响,要采取稳定汇率的政策,避免盲目的汇率波动和人民币升值,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并逐渐学会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市场需求。
5.要控制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的趋势,合理调整财政需求。财政赤字过大会直接刺激通货膨胀,要严格控制财政直接投资的结构和比例,财政直接投资过多会加重财政收支失衡。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设法不断壮大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6.要充分估计国有企业改革滞后对通货膨胀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加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缩小摊子,理顺产权关系,按照抓住大的、好的、强的,放开小的、差的、弱的,从搞活国有经济的全局着眼,把搞好国民经济与发展非国有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包袱和补贴压力。
7.必须注重研究引发通货膨胀的各种非经济因素,依法解决行政垄断、人为哄抬物价和社会心理预期不当等问题。
8.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改善支持经济增长的条件。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基础,对经济短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我国来说,尤其如此。在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技术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实现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增长,不仅可以逐步缓解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而且能够在发展中抑制通货膨胀的产生。
标签: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经济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货币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