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思维产品的课堂评价应具有“五个特点”_教师评价论文

新课程下初中思维产品的课堂评价应具有“五个特点”_教师评价论文

新课程下初中思品课堂点评应具备“五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应具备论文,课堂论文,初中论文,点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已悄然走入课堂。恰当的课堂点评在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拓展,引导课堂讨论走向深入,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从教者,应当而且必须理解并珍视学生的回答,努力挖掘其内在的教学价值。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进行合理的点评,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交流机制,实施有效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1.点评的针对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有所点评,但是很多点评都是一些粗略的评价,笼统的“好”或者“错”,而对于学生究竟哪里说得好、哪里说得不好,如何改进,则缺乏具体的、微观的评价和指导,没有针对性的内容,比较空洞。这样的点评难以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所以没有多大的意义。

新课程理念认为,现在的教学要从过去片面注重结论转向同时注重结论和过程的教学上来,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结论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构建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在点评中应针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对错混杂的状况,予以澄清,通过具体针对性的点评,使学生分清其中的正确方面与不妥之处,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全面认识。所以,老师在课堂点评中,应有针对性地点评,不仅对错误的回答要点评清楚,即使对同一问题,学生如果言之有理,也要有区别地点评;要指出学生的特点,特别是“过人之处”,力求做到在每位学生回答之后,都能得到针对性的、有效的评价,这样会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而且会使学生及时反思错误认识,并能继续思考,从而推动课堂探究不断深入。

2.点评的辩证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不应只局限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尤其是思想品德这样的人文学科。对学生的回答更不能做简单的全盘肯定或否定,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或者学习困难的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偏颇在所难免,此时,教师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简单地以答案的对错来评判,而应该辩证地看待学生的回答,既看到其积极、正确的一面,又要指出其不太恰当的地方,尤其要善于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给学生某一方面一定程度的肯定。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思考,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回答。有的学生的回答虽然表述不是很准确,但要看看他的思路是否正确;即使答案文不对题,但可以看看是不是反映了学生其他的知识面……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成功需自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假如你去参加拓展训练的跳断桥项目,在距离地面10米,间隔1米的断桥前,你会怎样做?有的学生说会勇敢地跳过去,因为成功离不开勇敢。而有一位学生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不会跳过去,太危险了,我怕死。显然,教师是不赞同他的回答的,于是反问他:你这么不勇敢,做事情能成功吗?对这位学生的回答作了否定。但实际上,从这位学生的回答中,也许可以看出他缺乏一定程度的自信,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不也体现了他对宝贵的生命的一种热爱吗?教师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时机进行简单的生命教育。

学生在课堂回答中产生的疑问和错误是一种不可轻易放弃的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如果善于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将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起点和生长点。同时,来自学生本身的错误和疑问,如果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解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之,无视学生这一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学活动可能就会陷入盲目,达不到有效教学的境界。

3.点评的真实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多赏识,少批评、少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和激励。教师点评时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信口开河。而现在课堂上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是,教师不管学生的回答有没有道理,深不深刻,科不科学,一律说“你真棒”“回答得太出色了”“太深刻了”。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是一种好的方式,学生确实需要表扬,但超值的、虚假的嘉奖会让学生们产生一种惰性,失去了赞赏本该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不能以虚假的、毫无意义的表扬,来掩盖学生回答的错误和疑问。和谐的课堂需要真心实意的评判,而不是随意廉价的表扬。

我曾经在省优质课比赛中听过一节课,整节课下来,感觉这位教师似乎在每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都是这样的评价:“你太厉害了”“你知道得可真多”,甚至当一名学生在发言时提到一位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时,教师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你知道的可真多,这个人我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评价真是让人汗颜。如此点评,夸张至极,长此以往,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必定会造成自我感觉良好,变得心浮气躁,可能会导致他们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有可能会觉得老师是在讽刺他呢!

真诚与真实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应该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只有教师发自内心的、真实的、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们产生共鸣,并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4.点评的生成性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课堂也就失去了弹性和生命活力。

而在课堂上还有一种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设计问题,经过“抛砖引玉”的铺垫,希望学生们能正确回答问题。如果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预设,就会得到一番美言;而如果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超出教师预设的范围,教师则会立即制止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这种回答,不仅对教师本身提出了某种挑战,而且可能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偏离了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较多的预设外的回答会带来课堂管理的困难,以致造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冲突等。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与诚信结伴同行”,当讲到“诚信做人”这一问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位同学身患绝症,而他自己还不知情,在看望他时,你会……大多学生的回答同教师预设的一样:我要隐瞒病情,让他走好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而最后一位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意料:“我认为应该实话实说,告诉他实情,不能让他死得不明不白。”这样的回答让其余的学生哄堂大笑。显然,他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当时,这位教师对这样的回答不知所措,只能略带尴尬之色地让他坐下。而那位学生在大家的一片善意的笑声中很茫然地坐下,表情似乎在说:难道我说错了吗?

其实,课堂教学是生成的,评价不可能完全由教师在课前预设,即使教师课前作了评价预设,也往往会因为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失去针对性。而且,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些“口无遮拦”。学生的这种大胆发言,给我们的课堂加大了难度,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回答,教师要有灵活的应变性和随机性,根据课堂教学鲜活的“学情”,及时调整既定的评价内容,变“刚性评价”为“弹性评价”,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

5.点评的开放性

现在教学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这样层层推进。确实,教师的独家点评可能会一步到位,把问题讲透彻,但却缩小了学生在课堂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空间,使他们失去了一些锻炼能力的机会。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自主探究不仅仅是学生探究教师设置的问题,或者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悟升华来构建知识。学生参与课堂点评,分析点评同学回答的问题,分清对错,评说原由,这也是运用知识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从过程到结论的过程,是学生在课堂发挥主体作用的应有方面。所以,在课堂探究中,按照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不要独揽课堂点评的话语权,而应该主动创设条件和机会,开放课堂点评,让学生也参与点评,并形成互动互补式的点评过程。这样可以扩大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空间,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途径,更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评者、被评者双方都处在积极的思维之中,还可以提高双方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教材“做人要自尊”,学习到“用行动赢得自尊”这一问题时,设计了一个小品:一名外国友人在中国的一所中学里参观,临走掏手帕时把钱带了出来并故意丢在地上。这时,你会怎么做?学生们自己准备并真实地表演了这个故事的结局。一种情况是把钱自己收起来,另一种情况是把钱还给外国人并义正词严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台上学生们的表演生动、投入,台下观看的学生们兴趣盎然。看到这个情境,我让同学们自己对小品进行评价。结果,学生们的评价非常精彩,通过深刻的分析,既明辨了是非,又升华了自己所学的知识。

高质量的点评,是教师渊博、机智、幽默的教学风格和热情、专注、求实的教学态度的凝聚点,又是教师传授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临界点。它应该集教师的责任心、品德修养、言语表达功底、知识基础、创造性思维等诸多因素于一体,而不能只是花拳绣腿,故意卖弄技巧。教师应深入了解、把握不同类型评价的特点,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点评,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

标签:;  ;  ;  

新课程下初中思维产品的课堂评价应具有“五个特点”_教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