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以来,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尝试着将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精心组织生动而富有活力的音乐教学。
一、情景交融、激发兴趣
音乐是一门情感性艺术。借助于“情”,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集声、光、色、影于一体的优势,可以设计出具体、生动、形象的审美情境。
例如,在上《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一课的过程中,通过每周一早晨的升国旗仪式引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意义,从而不断地延伸,《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新社会下少先队员们的主题。
首先我通过故事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对比聆听《共产儿童团歌》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
二、综合各种信息,创设音乐情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自然界与生活中也充满了音乐,如何将这些信息也带入学生的音乐学习中去,相应的网络资源库及录音编辑等技术手段都得到了应用。只有真实的节奏旋律展现在学生周围,学生的模仿天性和表演欲望才能被积极调动起来。
如在《粉刷匠》、《拾稻穗的小姑娘》、《小乌鸦爱妈妈》等“表演”部分教学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同样能够为教学创设音乐情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通过目视、耳听、口唱、体动,自己去想象去体会,在模仿(节奏、音调)、表演(歌曲、乐曲)、编创(填词、舞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音乐素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是在音乐欣赏中培养的,学生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
如《龟兔赛跑》是一首管弦乐曲。作品里出色地选择了最适当的乐器来表现动物的性格。它用单簧管表现兔子的骄傲,用大管表现乌龟的年迈,用长笛表现小鸟的鸣叫,用双簧管、圆号、长笛、小号来表现树林的热闹……学生原本对抽象的音色不易听辨,通过结合动画欣赏这首乐曲,就很自然地将抽象化的乐器音色与动物形象地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听辨能力。
在发声练习中视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第三册中,学习“do、re、mi”三音和四年级的教学中都可以运用网络课件或游戏课件将学生对音符的识记运用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结合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视唱练习充满乐趣。
三、扩展教学手段,呈现海量知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小学音乐课要求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的中外器乐,能够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而我国现阶段部分学校的音乐设备建设有限,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则能够更好地弥补这一不足。而且如果只进行分散教学,学生则不能进行横向比较,无法分辨同类乐器在音色、性能、表现力等方面的不同。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则能比较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从网络中获得各种乐器的图片及演奏片段,让学生边听辨边观察,充分运用视觉来帮助听觉,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差异及其效果。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又可以把具体的作品乐器与名人名家和音乐故事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深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四、拓宽信息渠道,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信息技术在音乐的欣赏教学中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在教授歌曲的同时,我认真安排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不失时机地加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学会一些细节,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不仅仅针对教师而言,对于学生也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论文作者:孔婧 高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4
标签:学生论文; 音乐论文; 中国少年先锋队论文; 音色论文; 乐器论文; 民族音乐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