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选择_农业技术论文

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方式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技术论文,中国论文,方式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2995(2007)05-008-0178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中国加入WTO后,其经济全方位地与国际接轨。对于农业来说,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化竞争、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要求中国农业的发展必须打破传统的常规做法,以开放的视野和置身于大环境的心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谋取自己的发展。在市场取向的背景下,“走出去”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由市场主体通过强大的竞争能力来承担和完成的经济行为,而强大的竞争力来自高水平的科学技术的支撑。所以中国农业“走出去”实质上是农业技术“走出去”,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技术的国际转移。这种转移能否取得供需双方双赢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移方式的选择。如中国农业科技公司面对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仍然选择出口贸易的转移方式,损失将非常惨重;转而采取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话,则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因此,探讨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方式,对于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促进世界农业的技术进步和加快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不少学者意识到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始借鉴西方的农业技术转移理论(Yujiro Hayami and Vernon W.Ruttan,1971;Tsang E WK.,1997)[1,2],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意义、特点和方式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从国际技术转移的角度,农业技术转移可以分为五种方式:专项贸易、许可证贸易、交钥匙工程、合作生产和对外直接投资(陈凤敏,2005)[3];根据中国的实际,近期内农业技术的对外转移以产品贸易的方式为主(刘艳,2002)[4],并且,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力资本的缺乏,中国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农业技术时,国际直接投资就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国际直接投资会带来技术人才的流动,从而产生以人力资本为载体的技术外溢(郭剑雄,2002)[5]。

本文拟以上述研究为基础,试图运用实证和规范的分析方法,以技术供需双方的市场、成本、政策等条件为切入点来建立一个中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方式选的理论框架。希望以此拓展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研究的视野,为中国农业科技“走出去”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2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理论分析

2.1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特点

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只有通过无偿或有偿的方式在国际间输出和输入服务于全人类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作用,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转移。我们这里所探讨的农业技术的国际转移是指农业技术作为资源和商品,在利益机制作用下,由技术原体(技术的发明者、拥有者或所有者)向外扩散,发生国际化运动,这一运动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技术输出和技术输入。由于农业技术具有双重属性,即不但具有社会属性,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具有自然属性,受到资源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制约。因此,农业技术转移既遵守技术转移的普遍规律,又具有自身的特点。

2.1.1转移条件的选择性

农业生产作为生物过程的独特方面,它基本是以自然环境为条件的,受气候、土壤、水文等生态资源的影响很大,在温带研制出来的某些农业科技成果因生态原因就无法直接应用于热带和寒带地区。农业生产的这种自然特性决定了生态资源的相似性在技术流向选择中的特殊作用。一般来说,选择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基本相似的国家进行技术转移,不仅可以降低供需双方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往往也是实现农业技术成功转移的基本条件。因此,农业技术的转移有其条件的选择件。

2.1.2转移过程的阶段性

Yujiro Hayami and Vernon W.Ruttan(1971)认为:农业技术在国际间转移时,受各国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的限制,技术不能直接转移,一般得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物资转移阶段,仅仅如种子、动物、机器等物资的简单转移;第二阶段为有系统、有组织的适应性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外来的物种、设备按照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文要求和要素禀赋状况进行调整;第三阶段为能力转移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培育出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动植物品种、研制出与本地资源结构相匹配的技术设备,以实现农业技术的真正转移。以上三个阶段体现了农业技术国际转移过程的独特性和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发展规律。

2.1.3 转移客体的公共性

农业技术转移运动中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物质是农业技术,我们将其视为转移的客体。农业技术与其它众多技术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即大部分农业科技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些农民对某种先进技术的采用不会限制其它农民对该技术的采用;非竞争性意味着一项农业新技术产生之后,技术创新成本与其对应的从新技术中的受益是相脱接的。农业科技的这种公共品性质决定了各国政府在农业技术的输出、输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2.2影响农业技术国际转移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农业技术转移方式按照技术原体对技术受体(技术输入方)的技术资源的控制程度主要有四种方式(见图1):

具体选择哪一种方式,要依据输出、输入双方农业技术水平、发展战略和政策多种因素而定。本文在借鉴基于资源观点的国际技术转移方式选择理论[6]的基础上,提出农业技术国际转移方式的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农业技术输出方对技术转移某种方式的选择,是基于以下五种因素的综合考虑。

2.2.1农业技术的形态

农业技术是人类应用科学在农业生产的反复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或者说它是农业生产经营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其形态有两种:物化技术和非物化技术[7]。前者是指将技术物化于某种物质载体之中,即借助于某种物质来表达某项技术的功能存在。如:高产优质种子、新式耕作机械、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等;后者是指某种技术未能通过某种物体来表达,或者以独立于实体物质之外的形式而存在,即没有具体的物质化表现形式。如一项专利、转基因技术、生物实验技术等。对于物化技术,由于存在技术的物质载体,所以在对外输出过程中,操作起来较为方便,往往通过物质产品贸易的方式实现对国外的转移。相反,对于非物化技术,由于这类技术具有技巧性,常常依附于掌握该技术的农业技术人员身上,这类技术走出国门,更多地需要许可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表(1)列出了农业物化技术与非物化技术的特征及其在国际转移方式上的区别。

表1 农业技术形态的特征及其在国际转移方式上的区别

技术形态 例子

特征 技术转移方式

物化技术种子、农业机械、生物农药、转基因大豆 有形性、可分割性和一定的同质性 出口、许可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

非物化技术 模式化栽培技术、生物技术、沼气技术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和异质性许可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

2.2.2农业技术的周期性

根据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农业技术同其它技术一样,有着类似于生物的从产生到消亡的各个阶段。处于转移中的技术,可以是尚未市场化的新技术、进入成熟期的技术、也可以是已经在某一地区被淘汰的技术。具体的技术转移方式和效果都与技术的生命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对于刚开发出来的新技术,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技术,如处于当今农业技术前沿的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合资、合作这种方式是最起码的,有时甚至需要独资的方式。因为,一方面技术供给方欲迅速建立起技术标准,以确保行业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另一方面,由于新开发的技术风险大,采取合资的方式,可以分散风险。对于技术含量高已处于成熟期的技术,如转基因棉花技术、杂交水稻技术等,则可以采取许可证和出口贸易的方式。

2.2.3 农业技术输出主体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知识

一般来讲,农业企业的综合实力与国际技术转移方式的技术控制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企业的资金越雄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聚集的人才越多,就越能在国际技术转移中采取具有技术资源控制程度较高的转移方式。而拥有非物化技术的农业科技服务型企业的市场知识与国际技术转移方式之间实际上存在一种U型关系,即当国际市场知识缺乏时,农业科技服务型企业偏向技术资源控制高的方式,随着市场知识的增多,转而选择技术资源控制低的方式,而对国外市场近似于完全信息时,又采用技术资源控制高的方式[8]。Erramilli(1991)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假设两者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其中,Y是资源控制程度,表示企业采用全控制方式的可能性,即,而x是企业的国际市场知识水平。在他的实证研究中,企业的国际市场知识变量有两个标准:一是在选择目前的转移方式之前在外国市场的年数,用Length表示;二是这种方式实行的地理范围,用Scope表示。技术转移方式(mode)被假定是一个虚拟变量,当采用全控制方式(即独资)其值是1,当采用其它方式其值是0。实证结果见表(2)。

2.2.4农业技术应用环境

农业是一定环境的产物,除了自然环境外,农业的效率更多地取决于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因此,农业技术转移方式的选择必须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在此考虑三种环境因素:一是受方的技术研究环境,技术研究环境的好坏可以用一个国家的R&D费用、人均教育投资和人均技术人员的数量等指标来衡量。对于技术研究环境好的国家,技术吸收能力就强,那么宜采取许可证贸易和技术合作等方式进行技术转移;二是受方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研究表明:知识产权被侵犯的风险可能是技术原体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内部化动机。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原体宁愿选择独资方式转移技术。因而,我们得到: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越糟,企业越倾向于选择技术资源控制高的方式;三是受方的政策环境,如该国的经济贸易政策、税收政策、法律制度等,如当技术输入国设置关税或非关税壁垒限制技术商品进口、禁止外商直接投资时,许可方式就成为技术转移的唯一手段。

2.2.5技术转移的成本

在技术转移活动中,技术供给方转移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尽快发挥技术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提供可观的经济收入。因此,技术供给方往往得依据成本—收益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来选择技术转移的方式。假定:出口成本为(C+X),外国直接投资成本为(C’+F),许可证贸易成本为(C’+P)。C为农业企业在母国的生产成本,C’为农业企业对外投资在东道国的生产成本,X为出口销售成本,F为国际经营成本,P为农业企业在发放许可证后的技术优势损失成本。如果(C’+F)<(C+X),并且(C’+F)<(C’+P),则应该选择对外直接的方式;若(C’+P)<(C’+F),并且(C’+P)<(C+X),就选择许可证贸易方式;若(C+X)<(C’+P),且(C+X)<(C’+F),则选择出口的方式。

以上因素基本上决定了农业技术转移方式选择的可行范围,其最终决策是对以上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因为这些因素对农业企业的决策可能产生反向的作用,例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成熟期的技术时,应采取许可证贸易或出口的方式,但由于其关税壁垒的作用,使其又选择对外直接的方式进行技术转移。实践中,这种矛盾的局面是常有的,农业企业不得不对各种因素进行精心的权衡取舍,以得到一个最优的转移方式。

3中国农业技术向发达国家的转移方式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发展农业的悠久历史和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体系日臻完善,科技队伍逐步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我们在杂交水稻、水稻基因图谱、动物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在动植物优良品种选育、节水灌溉等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10]。总之,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开发出了部分具有世界一流的农业科学技术,具备了向发达国家转移部分农业技术的能力和条件。

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复杂性,本文认为中国农业技术向发达国家的转移方式以对外直接投资(含合作、合资与独资)为主。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发达国家设置的农业技术贸易壁垒越来越高。当今世界,全球性的农业技术革命正在形成,国际农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达国家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通常以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动植物安全为由,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和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标准、安全卫生标准、检验检疫措施、严格的标签要求、精确的农场和加工操作规范以及对出口企业采取注册备案制度和认证管理制度,从而达到限制外国农产品进口的目的。尤其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往往成为受到美国、欧盟和日本“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各口岸卫生检疫所2004年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统计,中国是出口农产品及食品被检出不合格并被扣留的批次最多的国家,全年统计477次,占日本扣留总1105批次的43%,美国扣留我国农产品的批次也占据榜首,2004年为816批次,欧盟近年来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使中国的农产品出口遭受数十亿美元以上的损失[11]。因此,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日益苛刻的贸易壁垒,将成为今后中国农业技术转移采取出口方式的主要限制因素。

第二,中国向发达国家转移的农业技术往往具有国际领先性和高附加值等特征。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不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仍然要比中国先进15-20年,特别是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如微生物农药、基因工程、兽用疫苗、人工种子、农业计算机网络等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至少也相差10-15年[12]。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在考虑引进中国的农业技术时,理所当然地只引进超越自己水平的国际领先性技术。而根据农业技术国际转移方式的选择理论,许可证贸易方式(更不要说出口方式)对有效转移国际领先性的技术是力不从心的,合资或合作这种转移方式是最基本的。加之,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技术具有垄断性特征,而垄断性是超高附加值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附加值越高,竞争优势越强,技术原体越不愿意让其技术广泛扩散,越倾向于采取独资的方式。

第三,中国向发达国家转移农业技术时,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低于出口贸易与许可证贸易。在技术转让的约束条件中,转移的成本是最重要的,转移方厂商获得的利益要大于成本。因此,在选择转移方式时,成本最小化的方式是首选的。现在我们来比较分析中国农业技术在向发达国家转移时,三种不同转移方式的成本和利润。

首先,比较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和收益。假设在没有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出口贸易的成本等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即(C+X)=(C’+F),而前面的分析已经揭示: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对中国农产品设置的技术壁垒越来越高,那么,中国农业出口企业为了使其产品最终得以重返发达国家,不得不改进技术。但为了满足发达国家的技术要求,需增加成本。增加的成本ΔC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技术壁垒信息的收集成本C[,1],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成本C[,2],为适用新技术而更新或改良设备的成本C[,3],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成本C[,4],获得认证或通过进口国检验程序的成本C[,5]等。这样,出口的成本就由(C+X)变为(C+ΔC+X)。成本的增加将对中国农业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如图2所示:

图2表示中国出口某技术密集型农产品G的成本利润情况。横轴表示G产品的出口数量,纵轴表示价格或成本。AC[,a1]表示没技术壁垒前生产G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R[,a1]表示在没技术壁垒、价格为P[,1]时的出口利润。当发达国家设置技术壁垒后,平均成本曲线由AC[,a1]上移到AC[,a2],在出口数量为OW,价格为P[,1]时,中国农业企业面临亏损,亏损额为R[,a2]。如要避免亏损,获取正常利润,必须提高价格到P[,2],而价格的提高,无疑将降低该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国同类产品的竞争力。而如果运用对外直接的方式,就可以绕开技术贸易壁垒,无需增加成本,其成本仍为(C’+F)。很显然,(C’+F)<(C+ΔC+X)。

接下来比较许可证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和收益。虽然,许可证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相比,都能避免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减少成本支出。但许可证贸易因把专有国际领先技术的使用权、控制权都授予给了发达国家,这样往往发生技术泄露和技术扩散的风险,而一项先进技术一旦扩散成为许多企业采用的通用技术,中国农业创新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也就完结了。因此,对发达国家转移国际领先性农业技术采取许可证贸易的方式,就等于是把超额利润拱手相让,其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是相当大的。而采取对外直接的方式,中国农业企业仍拥有技术的所有权优势,从而防范了技术快速溢出的风险。相对许可证贸易的方式而言,它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转移方式。

第四,中国农业科技企业对发达国家的市场知识掌握不够。近年来,尽管中国有些农业科技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开始了对国外市场的开拓,如湖南的隆平高科、四川的川农高科和科源高科,但大多数农业科技企业对发达国家的农科信息、农业政策以及市场的需求情况了解甚少,而当市场知识缺乏时,技术服务型企业往往采用合资或独资的方式进行技术转移。

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农业技术的特征、成本-收益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以及中国农业企业的自身条件决定了当前中国向发达国家转移农业技术的最优方式——对外直接投资。当然,国际技术转移方式并非是静态的而是随着各种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对于中国独有的特别领先的农业技术倾向于独资方式,对于中国及世界各国正在研究的农业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则谋求与发达国家采取股权式合作,即不但在R&D方面签署合作协议,而且在生产方面进行风险共担的合资生产。

4中国农业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出口贸易和许可证贸易的方式为主

中国既开发出了部分具有世界一流的农业技术,也有更多地适合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适用技术,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具备了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输出不同技术的双重能力。但鉴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壁垒较少、所需技术水平不是太高以及中国大多数农业企业实力不够强大。依据前面的理论分析,中国农业技术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时应以出口贸易和许可证贸易的方式为主。

4.1扩大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产品出口

由于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低廉,因此畜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潜力。不仅如此,中国在扩大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产品出口方面存在以下有利条件:第一,农业技术资源多样化优势。中国跨越温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由此开发了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的适宜技术,满足了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多样化的技术需求;第二,中国对亚洲发展中国家出口农产品具有显著的结构性优势。由于中国与亚洲其它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土壤、水文等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结构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适宜微生物农药、兽用疫苗、人工种子、新型饲料等高价值农产品出口,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第三,后发优势。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由于坚持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正在形成技术、管理、体制的“后发优势”,在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植物生物技术、畜牧业科技信息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中国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产品的竞争能力正在提高。综合而言,现阶段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潜力不仅体现为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优势,而且表现为农业高新技术一定的竞争优势上。因此,中国农业企业要充分发挥以上优势,除了花大力气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外,还需开拓市场,形成市场多元化格局,避免由于某一国家市场的关闭而导致企业陷于困境。

4.2扩大设备先进的农业设施的出口

通过出口农业设施、设备,并对其进行反求工程,成为农业技术转移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发展中国家,进口先进农业设施,是获得先进技术的捷径。如泰国就是主要依靠进口先进农业设施,通过分解研究学习技术的。泰国在对外直接投资、许可证贸易与资本设施贸易三类技术转移方式中,设施进口就价值而言,远远超过了其它技术转移的方式。致使泰国通过进口农业设施、设备比通过其它手段从发达国家获得了更多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蓬勃发展,使农业可以与工业生产一样在可控的环境下进行。为了尽快地发挥农业技术设施的经济效益,满足发展中国家对农业设施的需求,中国应扩大技术先进的农业设施的出口。这些农业设施主要包括:新型材料、农业机械设施、农业信息设施、温室种苗生产设施等。

4.3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采取许可证贸易的方式

许可贸易是国际技术转移的一种常用方式。一般包括专利、专有技术和商品的许可。它是指技术输入方和输出方之间通过签订许可协议,在一定条件下允许接受方对其所拥有的技术享有使用权以及产品的制造权和销售权。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紧随发达国家对中国农产品设置了许多非关税壁垒,使以传统的农产品贸易方式进入其市场遇到了严重阻碍,为了避开壁垒,必须采用许可贸易方式,以技术出口代替商品出口,以取得与出口商品异曲同工之效。另外,由于中国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对于许多农业科技型企业而言,综合实力不够强大,尤其是缺乏资金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而通过对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采用许可贸易,既可以开拓市场,又可以利用其资金力量来取得专利技术的收入,还可以克服由于运输成本过高而使某些出口产品在目标市场缺乏竞争力的问题。此外,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所需从中国引进的农业技术并非是世界顶尖级技术,只是比较先进并已处于成熟期的技术,因此,采取许可证贸易,并不会发生垄断技术泄露的风险。

5 结论

实施农业技术的国际转移,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技术转移能否实现双赢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转移方式的选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技术国际转移方式的选择理论,继而分析了农业技术供需双方即中国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环境和技术、市场、成本等方面的条件,提出了中国农业技术向发达国家转移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出口和许可证贸易为主的结论。该结论和文中提出的理论给出了其它国家农业技术转移方式的选择思路:农业技术的国际转移方式是农业技术的形态、周期性以及供需双方的技术参数、资源参数、市场参数和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等系列因素的函数,因此,不同的国家应依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和每种技术转移方式的特点,综合供需双方的环境、条件和技术特征等因素来选择最优的技术输出方式。

标签:;  ;  ;  ;  ;  ;  ;  ;  ;  ;  

我国农业技术国际转移的选择_农业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