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表情图标组织方式的工效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效论文,图标论文,表情论文,组织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TB18;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309(2013)02-0052-04
1 引言
表情图标(emoticon)是一种传递情感的图形符号[1]。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中,表情图标作为视觉线索被广泛使用[2],其作用主要是增强文本消息意义,促进交流[3]。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以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为背景研究表情图标在网络交流时的应用情况,探究其在人际交流中反映出的社会性动机,及其对网络人际交流的影响[4]。这些研究主要有表情图标在CMC中的作用,使用表情图标的社会动机,表情图标在不同性别下的使用及影响等研究[5-7]。
即时通讯软件(Instant Messaging,IM)是使用最广泛的在线交流平台[8]。根据CNNIC的调查报告,有52.7%的IM用户经常使用聊天表情这一功能[9]。也有研究者对IM中的表情图标进行研究,如从面孔情绪识别角度对QQ表情图标进行研究[10],对IM中表情图标的分类研究[11],也有对表情图标的设计探讨[4],但这些研究都未涉及IM表情图标呈现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以往图标可用性的研究表明,图标物理特征、呈现方式、上下文语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图标的可用性[12-13]。我们的前期调查也表明,用户认为IM中表情图标在呈现方式上有改进的必要。因此,本研究将围绕IM表情图标的呈现方式问题进行系列的研究,以提高IM中表情图标的可用性。
实验一中,将研究表情图标无组织的呈现方式与有组织的呈现方式对用户操作绩效及满意度的影响作用。实验二将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按使用频率组织与按类别组织这两种不同的表情图标的呈现方式对用户操作绩效及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IM表情图标呈现方式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IM表情图标的可用性。
2 实验一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IM表情图标无组织与有组织这两种呈现方式对用户操作绩效及主观满意度的影响。
2.1 被试
实验被试共有20名,男女各半,均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在20~29之间,平均年龄为22.5。所有被试均有IM使用经验,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
2.2 实验装置与实验软件
本实验在计算机上进行。计算机显示器为17英寸彩色CRT显示器,屏幕分辨率为1280×1024像素。鼠标为1200DPI标准光电USB鼠标。实验程序使用C++编写,图形界面使用Qt4.7软件编写。程序可以自动记录被试反应时间及反应正确与否。
2.3 实验材料及任务
实验选取了66个表情图标,图标大小为30×30像素。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手势三类。每一类分别包含22个表情图标。积极情绪类面部表情图标指反映个体体验积极感觉程度的面部表情图标,如高兴、热情等;消极情绪类面部表情图标指表达个体对消极、厌恶等情绪体验程度的面部表情图标,如悲哀、烦恼等;手势类指表现手部动作的姿态表情图标,如握手、鼓掌等。
66个表情图标随机呈现给1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过归类确认。分类结果表明,积极情绪类表情图标被确认为积极情绪的频次均值为21.73(s=0.44);消极情绪类表情图标被确认的频次均值为21.47(s=0.72);手势类表情图标被确认的频次均值为22。
实验程序模拟IM表情图标选择界面。实验界面分为三部分,最上方为目标表情图标呈现框,长105.5mm宽30.6mm;中间为表情图标选择框,长105.5mm宽73.8mm,选择框内有8行11列,可放置88个表情图标;下方为“开始”按钮,长54.7mm宽7.1mm。整个界面大小为105.5mm×97.3mm。
实验任务要求被试按照显示屏目标表情图标呈现框上随机呈现的表情图标,在表情图标选择框中寻找并用鼠标单击该表情图标。
2.4实验变量及设计
实验自变量为表情图标呈现方式和任务图标所属类型。
呈现方式包括无组织和有组织两种类别。无组织方式指所有图标在表情图标选择框第一至六行中随机排列;有组织方式指所有图标按类别在表情图标选择框中排列。任务图标所属类型按照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手势分为三种。第一、二行依次排列积极情绪类表情图标,第三、四行依次排列消极情绪类表情图标,第五、六行依次排列手势类表情图标,第七、第八行为空白。
实验任务为图标搜索任务。搜索目标图标呈现在界面上方的框内,要求被试在下方的选择框中搜索与目标图标一致的图标,并用鼠标点击选择该图标。
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每名被试参加两种呈现方式的实验,每种呈现方式中,要求被试随机完成66个不同表情图标的搜索任务,每个搜索目标仅呈现1次。为平衡顺序效应,一半被试先进行无组织方式下的实验,然后进行有组织方式下的实验,另一半被试实验操作的顺序和前者相反。
实验的因变量包括被试任务完成时间、错误数及主观满意度。
(1)任务完成时间:一个试次中,目标表情图标呈现后,被试点击“开始”按钮到在表情图标选择框中正确点击该表情图标的时间。
(2)错误数:当被试选择的图标与目标图标不符时,记为错误。
(3)主观满意度:被试对两种呈现方式的总体满意度进行5点评分。
2.5 实验流程
实验程序首先呈现指导语,然后被试填写被试信息。随后呈现实验所用表情图标,待被试熟悉后进入练习程序。练习结束后,进行正式实验。正式实验中,计算机显示器下方出现“开始”按钮和目标图标呈现框,呈现框内呈现一个目标表情图标和提示语。被试点击“开始”按钮后,按钮上方出现表情图标选择框,同时目标表情呈现框移至表情图标选择框上方,并开始计时。当被试在表情图标选择框中点击正确的表情图标时,计算机系统计时结束,实验程序弹出对话框,提示被试操作正确,并呈现下一个任务。如果出现错误操作,程序提示错误,目标表情图标旁出现红色“×”及提示语,要求被试继续寻找,直至正确完成任务。被试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完成所有任务。两种方式间,被试有1分钟的休息时间。
完成所有任务之后,要求被试对两种呈现方式的总体满意度进行5点评分(其中非常不满意为1分,非常满意为5分)。
2.6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使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任务完成时间数据中,对错误数据不作统计(2.88%),只分析正确反应的数据,并删除两个标准偏差以外的数据(4.16%)。
有组织和无组织方式下表情图标的操作绩效如表1所示,包括任务完成时间和错误数。
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有以下结果:
(1)用户在有组织方式下的任务完成时间优于无组织方式,且两者差异显著(t[,(19)]=28.953,P<0.001)。
(2)有组织方式下错误数低于无组织方式,且差异显著(χ[2][,(1)]=4.263,P<0.01)。
依据任务图标所属的不同类型,对任务完成时间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
对表2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有以下结果:
(1)有组织方式下,三种图标类型的任务完成时间无显著差异(=0.564,P>0.05)。
(2)无组织方式下,三种图标类型的任务完成时间差异显著(=108.716,P<0.001)。通过成对比较发现,手势类别的表情图标任务完成时间显著低于其余两个类别(P<0.001);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间无显著差异(P>0.05)。
主观评价部分,无组织方式主观满意度x=2.14(s=0.57),有组织方式主观满意度x=4.14(s=0.57),wilcoxon符号平均秩检验表明Z=-3.976,P<0.001,差异显著,且有组织方式主观满意度高于无组织方式主观满意度。可见,用户对有组织的呈现方式更满意。
2.7 讨论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表情图标有组织的呈现方式在操作绩效和主观满意度上都优于无组织方式。在有组织的呈现方式下,用户通常先判断任务图标的类别,再搜索相关区域。将表情图标有组织地排列使得搜索区域变小,且有规律可循,用户能较快地发现目标,形成快速的搜索方式。无组织方式下,随意分布的表情图标常会导致盲目的搜索行为。
在无组织的呈现方式中,当任务图标属于手势类别时,被试的操作绩效显著优于其余两个类别。这可能是因为手势类的表情图标与积极和消极类表情图标外部形状相差较大,且手势类表情图标数量仅占三分之一。而在图标搜索过程中,图标形状、所处位置、数量、颜色等因素都会影响搜索效率,因此当所有图标随机排列时,被试更容易搜索到手势类表情。
3 实验二
本实验将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不同的表情图标的呈现方式对用户操作绩效及满意度的影响。实验由两个阶段组成。阶段一,采用问卷法收集用户对IM表情图标使用频率的分类。阶段二,采用实验室方法研究按使用频率组织和按类别组织两种不同的表情图标的呈现方式对用户绩效及主观满意度的影响。
3.1 阶段一
3.1.1 被试
参与调查的被试共有30名,女生16名,男生14名,均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在18~26岁之间。
3.1.2 问卷及实施
调查使用实验一中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类表情图标共44个,从1-44进行编号。
问卷包括表情图标分类和使用习惯两部分。表情图标分类要求被试在经常使用的表情图标编号下打钩。使用习惯包括IM使用年限、常用IM和对表情功能使用频率进行5点评分。
问卷实施时先向被试说明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再填写背景信息,随后被试完成问卷全部内容。
3.1.3 结果
统计每个表情图标的被选频次,将频次在半数即15次以上的表情图标归为使用频率高的类别,频次在半数以下的归为使用频率低的类别。共有18个使用频率高的表情图标,26个使用频率低的表情图标。
3.2 阶段二
3.2.1 实验被试
参加了阶段一测试的16名在校大学生,女生10名,男生6名。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被试使用IM的年限均值为5.8年(s=2.48)。
3.2.2 实验装置及实验软件
实验装置和软件同实验一。
3.2.3 实验材料及任务
本实验使用了阶段一中的44个表情图标,分为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两类。
实验程序及界面尺寸同实验一。
被试需完成的任务同实验一。
3.2.4 实验变量及设计
实验自变量为表情图标呈现方式,包括按使用频率组织和按类别组织两种方式。按使用频率组织,指表情图标依据使用频率高低在表情图标选择框中排列,第一、二行依次排列使用频率高的表情图标,第三至五行依次排列使用频率低的表情图标;按类别组织,指表情图标依据不同类别在表情图标选择框中排列,第一、二行依次排列积极情绪类表情图标,第三、四行依次排列消极情绪类表情图标。
因变量包括被试完成任务时间、错误数和主观满意度。各项定义同实验一。
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每名被试均要求参加两种呈现方式的实验,每种呈现方式中,要求被试随机完成44个不同表情图标的搜索任务,每个搜索目标仅呈现1次。
为平衡顺序效应,一半被试先进行按使用频率组织方式下的实验,然后进行按类别组织方式下的实验。另一半被试实验操作的顺序和前者相反。
3.2.5 实验流程
实验流程同实验一。
3.2.6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使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对错误数据不作统计(1.48%),只对正确反应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删除两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1.96%)。统计结果见表3和表4。
主观评价部分,按使用频率组织的主观满意度x=2.85(s=0.57),按类别组织的主观满意度x=4.05(s=0.63),wilcoxon符号平均秩检验表明Z=-3.297,P<0.01,差异显著,且按类别组织主观满意度高于按使用频率组织主观满意度。可见,用户对按类别组织的呈现方式更满意。
3.2.7 讨论
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将表情图标按类别组织,用户的任务完成时间和主观满意度最优。在错误数上,按使用频率组织和按类别组织间无差异,可能是因为,两者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来组织图标,被试也形成了相应的搜索策略,因此不管是依据不同的类别还是依据不同的使用频率,出现错误次数相差不大。
在按使用频率组织的呈现方式下,使用高频率高的表情图标任务完成时间优于使用频率低的。这可能是因为被试对其使用频率高的表情图标熟悉程度、喜爱程度更高,所以反应时间显著快于使用频率低的表情图标。
实验中表情图标使用频率的分类是由所有被试的选择频次统计而得,与每位被试的选择并非完全重合,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被试绩效测试和主观评价的成绩。增加阶段一的样本量可能会使这一误差减小。同时,考虑根据每位被试的选择设计实验,采用自适应和自定义的方式来组织IM表情图标,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4 结论
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有组织的呈现方式操作绩效和主观满意度均优于无组织的呈现方式。
(2)有组织的呈现方式中,按类别组织方式操作绩效和主观满意度均优于按使用频率组织方式。
根据实验结果,在进行IM表情图标呈现方式设计时,表情图标呈现方式应采用类别组织方式。
[收稿日期]2012-01-15
[修回日期]201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