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县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 415900
【摘 要】目的 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8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24例。对观察组进行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诊断及检测,密切观察病情同时给予相应的抢救措施;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两种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70.83%,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对并发症采取及时治疗能有效提高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治疗效。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Methods:48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nd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4 to April 2015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24 ca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diagnosis and detection,close observation and give the corresponding rescue measures;the control group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compared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wo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87.50% and 70.83%,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and close observation,timely diagnosis of upper digestive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irrhosis with upper digestive tract hemorrhage,bleeding complications of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Key words:liver cirrhosis;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肝硬化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通常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在经过长期以及反复地刺激作用下所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部分肝硬化患者都是由于肝炎发展而来,还有少部分肝硬化患者属于酒精性肝硬化以及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主要为吐血、大便黑色等,甚至还可能产生出血而导致的休克,致死率较高。为了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理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8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8例,分为观察组(24例)与对照组(24例)。观察组包括14例男性患者及10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布在21~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5±3.6岁,其中有23例患者为肝炎后肝硬化,1例患者为酒精性肝硬化;对照组包括15例男性与9例女性,年龄分布在22~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5.1岁,其中有22例患者为肝炎后肝硬化,2例患者为酒精性肝硬化.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都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且无其它干扰性疾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类型以及临床表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进行治疗,静脉滴注100um奥曲肽首剂,并给予常规止血及抗休克治疗,随后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治疗后采用常规护理法进行6天护理。观察组须对其出血原因进行诊断与检查,对症采取治疗措施。具体为在常规护理条件下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同时监测呕血及黑便等症状,配合抗休克、输液以及扩容等治疗手段,并根据患者失血情况给予输血治疗。随后使用96U垂体后叶素进行葡萄糖静脉属猪止血,随时观察滴注速度。使用40mg奥美拉唑进行氯化钠静脉注射,每日2次。对患者并发症进行确诊,若患者患有感性脑补,则需静脉注射250ml支链氨基酸+20g门冬氨酸无氨酸+250ml的葡萄糖溶液,随时根据患者病情调节用量。若患者用药后仍未止住血,可继续配合使用气囊压迫法止血,若仍然无效,则再次使用三枪两囊管压迫止血法。在止血成功后,应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并定期进行检查,及时采取对症措施,起到预防感染以及维持患者蛋白质以及水电解质平衡的作用,疗程持续6日即可。
1.3 观察指标
按照以下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显效:二十四小时内止血有效,患者临床表现显著好转,呕血以及黑便症状消失,大便颜色转黄,血压及心率正常,面部颜色恢复红润,肠鸣音逐渐减弱。
有效:四十八至七十二小时内止血有效,临床特征与显效相同。
无效:七十二小时后出血症状以及其它临床症状均未消失。
1.4 统计学方法观察组
采用 SPSS19. 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P<0. 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性为70.83%,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所示。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硬化致死率也在不断降低。在所有肝硬化并发症中,上消化道出现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同时也是造成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诊断中,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现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以及黑便,且出血量较多,通常还伴随休克等危急症状。肝硬化主要是由于干细胞坏死后肝组织结构的改变以及增生引起的,最终会使门静脉血阻增大,形成旁支循环。
导致出血的原因诸多,最常见的为食管或底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溃疡、胃粘膜损伤。同时,导致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也有多种,例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以及药副作用导致的肝功能损伤、代谢异常等。总而言之,上消化道出血可能由多种原因导致,这种多诱发因素引起的病症较为复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也必须坚持严谨的原则,严格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采取对症措施,这样能在极大程度上提高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的效果。
在本研究中,我院对观察组采用了诊断出血原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采取对症措施的方式进行治疗,而对于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显著优于总有效率为70.83的对照组,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证明看观察组在治疗方式上的优势。
综上所述,针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采用诊断出血原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采取对症措施的方式进行治疗,能有效提升临床诊治效果,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靖敏.80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分析探讨[J].健康大视野,2013.21(4):406-407
[1] 张建成,沈艳平.48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分析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6):58-59.
[3] 徐昕,王邦茂,邓宝茹,等.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诊治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4):220-222.
[4] 占国清,郑三菊,李儒贵,等.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J].临床消化病杂志,2011,23(1):43-45.
论文作者:彭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8
标签:肝硬化论文; 患者论文; 消化道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情论文; 原因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