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困境的经济社会因素分析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的经济、社会关联性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联性论文,生源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困境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11)03-0061-0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总人口和在校学生数的70%左右在农村,这一国情决定了农村教育尤其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关系到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性问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源困境。一方面储备生源(农村中学毕业生)比较充足,而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却出现了大滑坡,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关联性等因素来探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对于培养农村高素质技能型、创业型人才,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现状分析

从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由于受到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滑坡是从1993年开始的,其招生数额与在校生数额均大幅度下降[1]。首先,从与往年农村职业教育各项指标的纵向比较来看,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处于衰退的趋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以1997-2007年这11年为例,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由1997年的4395所下降到2007年的2995所,在职教职工人数由1997年的31万下降到2007年的24万,其中招生人数与在校生数在这十多年间起伏不稳,波动较大。其次,从与农村普通高中各项指标的横向比较中也处于劣势,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之比由2006年的1∶4.46上升到2008年的1∶4.78,毕业生数由2006年的1∶2.97上升到2008年的1∶3.92。以江苏省为例,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招生及在校生人数所占比例(表1)自2005年起呈下降趋势,职业教育招生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处于弱势地位,虽然近几年总体上职业教育招生形势略有所好转,招生规模略有上升,但考虑到农村学龄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与农村普通高中在招生规模上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因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依然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

表1 江苏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招生及在校生人数所占比例 单位:%

年份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招生36.4 26.2 25.7 26.9 29.0 42.6 42.2 41.7 40.7 38.0

在校生 39.3 35.2 31.4 29.5 27.1 39.8 42.1 42.0 39.5 37.4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年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图1 各级教育的综合平均收益率曲线

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原因探析

1、中等职业教育收益率与国家财政投资“双重困境”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教育收益率对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影响。在诸多因素当中,教育收益率是影响个人受教育选择行为最显著的因素之一。当教育收益率不足以补偿家庭教育投资成本时,教育的激励机制就会失效,即个人会选择教育以外的其它途径进行投资。英国教育经济学家萨卡罗普洛斯(Psacharopoulos)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教育收益率的普遍规律:即初等教育高于高等教育,而中等教育往往是最低的;同时,越是不发达的地区,与初等和高等教育相比,中等教育的相对收益率越低。考虑到在实际情况中,理性的个人在受教育行为选择时主要是把实现个人价值放在首位,但同时又不仅限于个人利益,往往也兼顾到实现社会价值,因此我们根据表1的数据通过赋予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不同的权重计算出不同级别教育的综合平均收益率①(见图1)。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条较为明显的“V”型曲线,而中等教育的收益率处于曲线的最底端,也就是说在三级教育当中中等教育的综合平均收益率是最低的,一些中国学者如岳昌君[2]、李春玲[3]等也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中等教育收益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对此的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认为,初等教育作为一种启蒙教育为受教育者奠定了基础,使之经历了知识从无到有的“质变”,而中等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特别是对于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传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并不需要通过中等学校教育的方式获得,而获得基本的阅读和计算能力仅通过初等教育就大致能够实现,中等教育作为一个过渡的教育阶段,并不会对个人的劳动效率以及个人收入产生太大的影响。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对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影响。从国家的教育经费比重可以看出国家对各级教育的支持力度,同时国家教育经费也是关系到个人受教育的成本分担问题。当前中国的教育费用基本有三个来源:家庭(个人)、社会、国家。其中社会所占比重较小,大部分是由家庭和国家承担,这样只要家庭或者国家任何一方面投资不足都会对个人的受教育行为造成扭曲。而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国家对三级教育的投资比例一直是失衡的(见表2),通过对表2数据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历年财政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的分配中,中等职业教育所占的比例最低,大约平均仅为初等教育的8%,高等教育的25%左右,而且近年来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教育收益率和投资率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如果其比值都处于同类教育的最底端,那么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在当前将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双重困境”,即低收益率与低投资率并存。由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收益不大,对于贫困农村家庭的家长而言,当子女通过九年义务教育掌握了基本的读写和计算能力以后,如果他们认为子女有希望考上大学,他们就会支持儿女读普通高中然后通过上大学来获得较高的收益,一旦预期到小孩将来很难考上大学,他们就可能会放弃对子女进行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而让他们直接外出打工或者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而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使得农民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本负担沉重,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的恶化。由此可见,如果来自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需要,将会导致学生的学杂费顺理成章地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直接导致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本居高不下。高昂的受教育成本极大地抑制了广大农村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庞大的教育潜力没有转化为现实的有效推动力[4]。

表2 中国历年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比例单位:%

年份 初等教育 中等专业教育 高等教育

199664.67.4 15.7

199764.27.2 16.4

199864.06.2 17.6

199962.95.9 19.4

200062.45.5 20.7

200163.34.6 20.1

200263.83.9 20.5

200364.03.6 21.8

200464.33.2 21.7

200563.53.2 21.4

200664.23.0 21.9

200764.13.4 21.6

200863.73.3 21.7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6-2008》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影响了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其基本特征是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不高,一般父母在生产劳动过程中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即可将简单的农业生产技能传授给子女,因此对于专门的农业技术教育没有十分必要的需求[5],另外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只是局限在简单的农产品生产一个环节,对于农产品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等方面没有过多要求,因此其所需求的专业人才也仅限于生产一个环节,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传统农业相比,人才需求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在生产环节需要专业技术人才,而且在其他诸如加工、存储、销售等方面也需要大量的实用技术型人才,这就对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数量、种类、规格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就会大量增加(见图2),这样农村职教学生的就业市场和行情就会变好,农村职业教育就能够吸引到更多更好的生源,从某种角度上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层次和规模。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的农业都实现了产业化经营。而反观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还处于传统的生产模式,与市场联系不紧密,在农业生产中供应、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产业链条难以形成,更多地被局限在生产这一过程,而在农业产业链条中生产是需要技术人才较少的一端,大部分的人才需求来自加工、销售、储藏等方面。这样就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空间,使农村职业教育的面向变得非常狭窄,即主要面向传统的生产过程,大量减少了农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需求。

图2 传统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供需模型

3、金融危机影响了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

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我国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教育培养模式,最近几年在中国发展的比较迅速,很多职业院校尤其是许多农村职业院校都采用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其优点体现在学校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人才订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行业、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如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但是这种模式也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过于依赖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企业的发展遇到经济形势不好的年份,企业就会大量削减对职业院校的人才订单需求,导致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大量失业,从而影响职业院校对社会的吸引力。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方面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企业大量倒闭造成大批的农民工失去工作,许多农民工返乡后经济出现问题,无力再花钱供上职校孩子的其他费用;另一方面,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金融危机导致沿海大批中小型企业因订单减少而开始减产、裁人,甚至关闭,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职业学校难免受到冲击,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受到的冲击更大,大量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难以找到期望中的就业机会,直接影响了人们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

4、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重文理、轻技艺的文化传统,这些思想使得社会不重视甚至鄙视职业教育。2007年5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人才发展报告中这样写道:职业教育虽然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中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教育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报告认为,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不相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五千年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根深蒂固,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尤其是在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中,这些文化传统更加影响他们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和价值观。根据庄西真[6]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在被调查人中,有48.9%的初中学生希望毕业以后上普通高中,只有9.1%的学生愿意上职业中学,有42.5%的学生家长认为孩子上职业中学低人一等,有61.1%的职业学校的教师认为职业教育不重要。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人们还是倾向于传统的由初中升高中然后上大学跳出“农门”的人生规划,受文化传统影响而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

三、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提出缓解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困境的几点建议:第一,政府要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农村职业教育招生困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太高而收益却不高,因此政府必须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扶持力度,通过补贴与奖助等方式提高学生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收益而降低成本。第二,积极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尽快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产、供、销、储、运完整的产业链条,从而提高农业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第三,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使人们对职业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社会上形成尊重职业教育的氛围。要解决职业教育观念上的问题,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学校和社会各界都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树立起职业教育技术人才观念。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尤其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还不够理解,所以国家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各行业、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并严格执法,对非法雇佣不具备职业资格人员的企业或有关行业实行严厉制裁。

注释:

①具体计算公式为:教育综合平均收益率=教育私人平均收益率×私人权重系数+教育社会平均收益率×社会权重系数。基于实际情况在本文中具体权重系数取私人为0.7,社会为0.3。

标签:;  ;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困境的经济社会因素分析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