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处理好六个关系_素质教育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处理好六个关系_素质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应处理好“六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实施素质教育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面对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那么政治课教学如何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现阶段政治课教学应处理好“六个关系”。

1.课堂教学中的“导”与“学”的关系

“导”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导”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着力于引导,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导”上,把“导”的重点放在“质疑”上,把“质疑”的重点放在“方法”上,最终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会学习”和“培养能力”上。

“学”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要实现“素质化”,实现“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总目标,关键在于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之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明确主攻方向,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把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调提高。再次,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提出一个问题,胜过解答十个问题,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暴露出学习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不深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精点细拨,驱动学生深入思考,从中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对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果学生没提出,教师也可设问挑疑,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将学习引向深入。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导”与“学”的统一,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关键在于教师主导性的正确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主导能力:在角色上,实现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在情感上,既融情于教材又融情于学生;在方法上,要“目中有人”,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教师“导”的切入点和出发点,针对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拨,从而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如何成为课堂教学主体这个核心问题,让课堂教学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2.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的关系

面向结果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使学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作为教学的直接目的,它是传统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形式,其指导思想往往是强调以传授和灌输知识为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争取高分,追求升学率,就成为衡量“教”与“学”优劣的惟一标准。在这个标准指导下,课堂教学就会走“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的路子。这条路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来讲,是一条狭窄的、片面发展的路,即使学生记住了知识,也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应用时只能生搬硬套,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面向过程的教学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在理解中仔细体验这一知识得以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手段,有了科学的、能激起学生兴趣和情感的教学过程,其结果则水到渠成。例如利用新闻、图片、漫画、电教动化手段,增强幽默性、直观性、趣味性;利用古诗词、俗语、谚语、成语、名人名言,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思想性等;巧用它们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这些精心策划的教学过程,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主动学习的角度看,这种面向过程的教学不仅会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学科知识,而且会给学习主体带来一种更高价值的体验。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智力因素主要是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它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条件。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人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需要等。在教学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是互相统一的,但两者所发挥的作用及各自的发展并非是齐头并进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影响着智力因素,堪称开发智力因素的催化剂。

积极开发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学生有了这种学习的内动力,就会观察更仔细,注意更集中,记忆更深刻,想象更丰富,思维更敏捷,进而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增强意志,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学过程中利用“新闻报道”来进行教学,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如在讲授“联合国”的作用时,播放了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人类的共同愿望:建立一个和平与稳定、平等与合作、发展与繁荣的新世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联合国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现在,会员国从最初的51个增加到今天的189个,联合国的活动已涵盖了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任何一个机构具有像联合国这样广泛的代表性,也没有任何一个组织能够通过国际合作对世界产生如此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在新的世纪,联合国应该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看完后学生情绪高涨,议论纷纷,借此时机展示讨论题:联系江泽民主席的讲话,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联合国作用的认识,并预测新的世纪联合国应在哪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讨论,既深化了课文内容,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激发了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4.一般能力培养与创新意识形成的关系

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目标的重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政治学科要培养学生“以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时事政治的有关知识为背景或载体,注重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能力”。这是政治学科对能力目标的要求,然而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全面提高的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给予特别的关注。

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也是一般能力的发展,而且是能力的最高层次。教师要通过角度新颖、思考性强的设疑、质疑,或介绍独特的观点,有待解决或有争议的问题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激发学生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促进创新品质的形成。例如讲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时,引用2001年9月7日,第55届联大总务委员会再次拒绝了少数国家要求将所谓台湾“参与”联合国问题列入本届联大议程的提案,以及国务院发表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的白皮书,让学生讨论:①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坚持的基本方针是什么?②为什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③台湾“参与”联合国再次失败说明了什么?④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处理与台湾的关系?⑤如果台湾当局在美国的支持下无限期地阻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实现,你认为应该怎么办?①②③体现了一般能力,而④⑤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讨论,可使学生明确我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不管台湾当局如何变换手法,其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分裂企图都是徒劳的和不得人心的,改变不了必然失败的命运;国家统一的问题总是要解决的,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我们也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坚决制止任何搞“台湾独立”的活动,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解决了课文的重点,又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思想教育的力度,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各有侧重,但又相辅相成。前者如巧妙的语言过渡、美观大方的板书设计、意味深长的漫画艺术等,都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整体结构。同时还应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否则就如同人用一条腿走路,效率不高。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信息容量大,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有感染力,概括性强,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能较好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双管齐下,积极谋求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提供积极思维、讨论探索、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学生乐学、会学及教师愿教、教好提供条件。

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课,高度抽象的理论知识,仅靠一支粉笔远远达不到形象、直观、生动的效果,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显然适应不了现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用具,使政治课教学从原始化、单一化向现代化、多样化的转变得以实现。投影机、录像、录音、多媒体电脑令人眼花燎乱,综合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仪器不仅新颖、逼真,而且常常受到令人难以预料的效果,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6.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依据自身的条件和客观要求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而不是让学生平均发展。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社会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都不会相同。如果用同一种方法去教育情况各异的学生,让他们达到同一高度,塑成同一规格的人才是不可能的。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实质是个体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群体的“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必须区别情况承认差别,不搞一刀切,要让优等生好上加好,中等生不断提高,后进生迎头赶上,不被淘汰,让每个学生能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只有这样,学生个性才能健康地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既要保持统一性,又要体现个体的特殊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而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讲授新知时,要照顾水平较低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提问时,可以先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发现并利用他们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把问题展开,进行讨论;突破重、难点或概括总结时,发挥水平较高学生的优势,启导全体学生深刻理解;练习时,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设置习题,分层检查巡视,重点检查水平较低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查漏补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知识、能力、觉悟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如能正确处理好以上六个关系,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而要实施素质教育还需要处理好其他几个方面的关系,如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等,这有待于我们去研究、探讨,以便更好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标签:;  ;  ;  ;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处理好六个关系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